首页 百科知识 各指标测定方法

各指标测定方法

时间:2024-10-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肉质性状包括肉色、大理石纹、嫩度、肌内脂肪含量、脂肪颜色、胴体等级、p H值、系水力或滴水损失、风味等指标。p H值:取背最长肌,第一次p H测定于宰后45min测定,第二次于24h后测定冷藏于4℃冰箱中的肉样。在被测样品上切十字口,插入探头,待读数稳定后记录p H值,要求用精确度为0.05的酸度计测定。剪毛时,剪毛刀片应紧贴皮肤,所留毛茬不得超过0.5cm。

1.生长发育性状

生长发育性状主要包括初生重、断奶重、6月龄重、12月龄重、18月龄体重及外貌评分,具体测定方法如下:

(1)初生重:羔羊出生后吃初乳前的活重。

(2)断奶重:羔羊断奶时的空腹活重。

(3)6月龄重:青年羊6月龄空腹重。

(4)周岁重:青年羊12月龄空腹重。

(5)18月龄重:18月龄空腹体重。

(6)成年重:成年羊(24月龄)空腹重。

(注意:生长发育性状测定是用校正标准的称重仪器称肉羊空腹各生长发育阶段的体重,单位kg,精确到小数点后1位。)

羊体尺测定主要包括:体高、体斜长、胸围和管围,其他可根据情况选择。

(1)体高:指耆甲最高点到地面的垂直距离,用杖尺或软尺。

(2)体斜长:指由肩胛前端至坐骨结节后端的直线距离,用杖尺或软尺。

(3)胸围:指在肩胛骨后端,围绕胸部一周的长度,用软尺。

(4)管围:指管骨上1/3处的周围长度(一般在左腿管骨上1/3处测量,用软尺)。

(5)十字部高:十字部到地面的垂直高度,用直尺或杖尺。

(6)腰角宽(十字部宽):两髋骨突之间的直线距离。

图2-1 羊体尺性状测定部位示意图

注:体尺测定是受测羊只在坚实平坦地面端正站立。1.体高;2.体斜长;3.胸围;4.管围;5.十字部高;6.腰角宽。

2.肥育性状

肥育性状是指育肥开始、育肥结束及屠宰时的体重、日增重、饲料转化率等。

(1)育肥始重:育肥羊结束预饲期,开始正式育肥期之日的空腹重。

(2)育肥终重:育肥结束时的空腹重。

(3)育肥期平均日增重(ADG):肉羊正式育肥期(不包括预饲期)的总增重除以育肥天数。

平均日增重(ADG)=(W–X)/Y

式中:W—肥育结束时的体重;X—肥育开始时的体重;Y—测定天数。

(4)饲料转化率:每单位增重所消耗的饲料,通常以料重比表示。

料重比(Z)=a/b×100%

式中:a-肥育期饲料消耗量;b-肥育期增重量

饲料转化率(FCR)=d/e×100%

式中:d-采食量;e-测定期增重

3.胴体性状

胴体性状主要包括胴体重、屠宰率、净肉率、背膘厚、眼肌面积等。

(1)胴体重:将待测羊只屠宰后,去皮毛、头(由环枕关节处分割)、前肢腕关节和后肢关节以下部位,以及内脏(保留肾脏及肾脂),剩余部分静置30min后称重结果。

(2)屠宰率:胴体重加上内脏脂肪重(包括大网膜和肠系膜的脂肪)与宰前活重的百分比

(3)胴体净肉率:将胴体中骨头精细剔除后余下的净肉重量。要求在剔肉后的骨头上附着的肉量及耗损的肉屑量不能超过1%。

(4)背膘厚:指第12对肋骨与第13对肋骨之间眼肌中部正上方脂肪的厚度,单位mm。用游标卡尺测量,结果精确到小数点后1位。背膘厚评定分5级:1级<5mm、2级5-10mm、3级10-15mm、4级15-20mm、5级>20mm。

(5)眼肌面积:从右半片胴体的第12根肋骨后缘横切断,将硫酸纸贴在眼肌横断面上,用软质铅笔沿眼肌横断面的边缘描下轮廓。用求积仪或者坐标方格纸计算眼肌面积。

(6)GR值:指在第12与第13对肋骨之间,距背脊中线11cm处的组织厚度,作为代表胴体脂肪含量的标志。

(7)肉骨比:胴体经剔净肉后,称出实际的全部净肉重量和骨骼重量。

注:肉羊宰前24h停食,保持安静的环境和充足的饮水,宰前8h停水称重,单位kg,精确到小数点后1位。

4.肉质性状

肉质性状包括肉色、大理石纹、嫩度、肌内脂肪含量、脂肪颜色、胴体等级、p H值、系水力或滴水损失、风味等指标。

(1)肉质取样:从每只屠宰试验羊第12根肋骨后取背最长肌15cm左右(约300g);臂三头肌和后肢的股二头肌各300g;8-12肋骨(从倒数第2根肋骨后缘及倒数第7根肋骨后缘用锯将脊椎锯开)肌肉样块约100g。将所得肉样块分别装入尼龙袋中并封口包装好,贴上标签,置于0-4℃贮存,用于测定肉品质各项指标。

(2)肉色:宰后1-2h进行,在最后一个胸椎处取背最长肌肉样,将肉样1式2份,平置于白色瓷盘中,将肉样和肉色比色板在自然光下进行对照。

(3)脂肪色泽:宰后2h内,取胸腰结合处背部脂肪断面,目测脂肪色,对照标准脂肪色图评分:1分-洁白色,2分-白色,3分-暗白色,4分-黄白色,5分-浅黄色,6分-黄色,7分-暗黄色。

(4)大理石花纹评分:宰后2h内,取第12、第13胸肋眼肌横断面,于4℃冰箱中存放24h进行评定。将羊肉一分为二,平置于白色瓷盘中,在自然光下进行目测评分,参照日式大理石纹评分图以5分制进行评定。

(5)失水率:宰后2h内进行,腰椎处取背最长肌7cm肉样一段,平置在洁净的橡皮片上,用直径为5cm的圆形取样器切取中心部分背最长肌样品一块,厚度为1cm,立即用感量为0.001g的天平称重,然后夹于上下各垫18层定性中速滤纸中央,再上下各用一块2cm厚的塑料板,在35kg的压力下保持5min,撤除压力后,立即称肉样重量。肉样前后重量的差异即为肉样失水重。

(6)p H值:取背最长肌,第一次p H测定于宰后45min测定,第二次于24h后测定冷藏于4℃冰箱中的肉样。在被测样品上切十字口,插入探头,待读数稳定后记录p H值,要求用精确度为0.05的酸度计测定。鲜肉p H为5.9-6.5,次鲜肉p H为6.6-6.7,腐败肉p H在6.7以上。

(7)嫩度(剪切力):垂直于肌纤维方向切割2.5cm厚的肉块,放于蒸煮袋中,尽量排出袋内窄气,将袋口扎紧,在80℃水溶锅中加热,当羊肉的中心温度达到70℃时,取出冷却,然后用圆孔取样器顺肌纤维方向取样,在嫩度计上测定其剪切力值,一般重复5-10次,取平均值。

5.繁殖性状

肉羊的繁殖性状包括初配年龄、产羔率、繁殖率、受胎率、精液产量以及各项精液品质指标等。

(1)初配年龄:羊的初配年龄依据品种和个体发育不同而异,一般情况下体重达到成年体重的70%时即可配种。

(2)产羔率:指产活羔羊数占参加配种母羊数的百分比。

(3)繁殖率:繁殖率是指本年度出生羔羊数占上年度终适繁母羊数的百分比。

(4)繁殖成活率:繁殖成活率是指本年度内成活羔羊数占上年度终适繁母羊数的百分比。

(5)羔羊成活率:羔羊成活率是指断奶时成活羔羊数占全部出生羔羊数的百分比。

(6)受胎率和情期受胎率:受胎率是指妊娠母羊数占参加配种母羊数的百分比,情期受胎率是指妊娠母羊数占情期配种母羊数百分比。

(7)精液产量与精子密度:健康公羊一次射出精液的容量(m L)及1m L精液中所含有的精子数目。(常用血细胞计数器计算)

6.羊毛性状

羊毛性状包括产毛量、羊毛细度、净毛率、羊毛长度等。

(1)剪毛量:现场剪取羊体上的全部羊毛(被毛)重量。剪毛时,剪毛刀片应紧贴皮肤,所留毛茬不得超过0.5cm。

(2)羊毛细度:分别从受测羊只的三个部位(肩胛骨中心点、肩胛后缘10cm偏上处、腰角与飞节连线的中点)各取毛样15g-25g。填写采样卡与毛样一并装入采样袋中。参照GB10685方法用投影显微镜进行测定。每个样本测100根,取平均值。

(3)净毛率:净毛绝干重乘以(1+标准回潮率)与原毛毛样重的百分比。

(4)羊毛长度:体侧中部自然弯曲状态下两端(毛根到毛尖)间的直线距离,用钢尺测量其自然长度。

(备注:肉毛兼用杂交群体重点关注肉用性状和羊毛性状;多胎肉用杂交群体重点关注繁殖性状和肉用性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