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历史演变概况

历史演变概况

时间:2023-10-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之后外辽河淤积严重,1951年前宽仅70—100m。明、 清文献中称为代子河或太资河。称为辽水或小辽水。此后浑河、 太子河渐分流, 直到牛庄西北注入辽河, 形成辽河下游在营口入海的局面。至此,辽河又完成一次大的西迁。在清代文献中, 绕阳河又称岳洋河、 耀英河、 鹞鹰河。清末至民国绕阳河又几经变迁逐渐演变为现在的绕阳河。绕阳河先是直接汇入辽河, 后又分流入双台子河。

据 《吕氏春秋》 载析, 汉唐间辽河水系情况比较单一, 以后随着海退陆地延伸, 河道分合变迁, 逐渐分出大凌河、 绕阳河、 浑太河等几个水系。 汉唐至辽金元的一千几百年间, 辽河干流走向大致相同, 变迁不是很明显。 《汉书·地理志》 辽东郡望平县原注:“大辽水出塞外, 南至安市入海, 行一千二百五十里”。 《水经·郦注》 有过 “辽东郡襄平县西” 之说。 汉时辽东望平县在今新民安平堡以南大古城子, 安市在今海城东南十五里的英城子, 汉襄平遗址在今辽阳市老城区, 可见汉唐时, 辽河下游在今辽阳附近小北河至小河口段太子河, 然后向南在海城附近入海。 至辽代, 《契丹国志》 卷3太宗纪下: “渡辽水, 至渤海国铁州”。 铁州即今营口县东南之汤池, 此时辽河已西迁到营口县西。

明初, 洪武五年, 辽河在今新民东南分为二道, 新道走辽中西侧, 故道则称 “烂蒲河”, 明朝中叶后变为蒲河下游, 《万历武功录》 《全辽志》 记载此次辽河主流西迁8—12km。 今用卫星照片同样可以看到在蒲河静安堡至大民屯以南, 分布有许多月牙湖和沼泽, 即是古蒲河入辽段的遗迹。 明代辽河冲出辽中城西新道后, 过长林子、 古城子下到营口 (市) 入海。

从汉唐至辽再至明代, 随着渤海湾海岸线向西南后撤, 辽河下游已从小河口至海城一线转到牛庄至营口 (东昌堡), 又西迁到古城子至营口 (市), 且新民至辽中段也由辽中县东的蒲河改到辽中县西。

《奉天通志》 卷70载: “清咸丰十一年 (1861年) 辽水盛涨,右岸冷家口溃决, 顺双台子潮沟刷成新槽, 分流入海, 是为了减河之起始……” 光绪二十年 (1894年) 疏浚开挖新河30里, 双台子河凿通。 之后外辽河淤积严重,1951年前宽仅70—100m。

太子河的名称始于辽代。 明、 清文献中称为代子河或太资河。浑河的名称始于辽代。 称为辽水或小辽水。 清初太子河、 浑河相汇在黄泥洼和刘二堡一带入辽河, 到清后期浑、 太汇合口不断西移至小北河屯。 此后浑河、 太子河渐分流, 直到牛庄西北注入辽河, 形成辽河下游在营口入海的局面。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8年, 为了使辽河干流和浑、 太子河洪水能够分别畅排入海, 也为了满足三岔河地区的排涝要求, 在六间房堵截外辽河, 将辽河干流来水全部引向双台子河从盘山入海, 至此, 太子河与浑河形成独立水系, 汇入大辽河, 单独入海。 至此,辽河又完成一次大的西迁。 在清代文献中, 绕阳河又称岳洋河、 耀英河、 鹞鹰河。 晚清时期柳河下截绕阳河, 绕阳河被迫改道分为两道。 清末至民国绕阳河又几经变迁逐渐演变为现在的绕阳河。 绕阳河先是直接汇入辽河, 后又分流入双台子河。1950年6月修筑绕阳河左堤, 迫使绕阳河主流转向西南走杜家台河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