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症状及病因
马铃薯黑痣病属于立枯丝核菌类,主要为害幼芽、茎基部及块茎。幼芽染病,有的出土前腐烂形成芽腐,造成缺苗。出土后染病,发病初期植株下部叶片发黄,茎基形成褐色凹陷斑,大小1—6毫米。病斑上或茎基部常覆有灰色菌丝层,有时茎基部及块茎生出大小不等形状各异、块状或片状、散生或聚生的菌核;轻者症状不明显,重者可形成立枯或顶部萎蔫,或叶片卷曲呈舟状,心叶节间较长,有紫红色色素出现。严重时,茎节腋芽产生紫红色或绿色气生块茎,或地下茎基部产生许多无经济价值的小马铃薯,表面散生许多黑褐色菌核。
马铃薯黑痣病发病规律:以病薯上或留在土壤中的菌核越冬。带病种薯是翌年的初侵染源,也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载体。马铃薯生长期间病菌从土壤中根系或茎基部伤口侵入,引起发病。该病发生与春寒及潮湿条件有关。播种早或播后土温较低发病重。
二、防治方法
1.选择抗病品种是关键。
2.选用无病脱毒种薯,同禾本科作物非茄科作物实行4年以上轮作。
3.增施有机肥,每亩施入充分腐熟的有机肥3立方米以上。
4.发病重的地区,尤其是高海拔冷凉山区,要特别注意适期播种,避免早播,适时晚播、浅播,采取催芽播种促进早出苗,减少在出苗期在土壤中病菌的侵染。
5.一旦田间发现病株,应及时拔除,在远离种植地块处深埋,病穴内撒入生石灰等消毒。
6.抗重茬微生态颗粒剂(广谱型),每亩用量3—5公斤,随种子播入(在播种机上加一个小施肥箱)效果最好。
7.选用25%阿米西达悬浮剂每亩60毫升兑水500—600倍液沟施喷雾。发病初期选用20%甲基立枯磷乳油兑水500—600倍液茎叶喷雾2—3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