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防止生物入侵的对策

防止生物入侵的对策

时间:2024-10-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注重预防,海关、检疫等部门要监测国际上外来生物入侵的动态,进行分析,研究防范的法规和技术措施。边境地区有关政府部门,要继续加强检测,防范外来生物的自然入侵。一旦发现入侵外来生物,应立即采取行动严格控制其扩散,并予以根除。杭州中策职业技术学校学生戚春伟拿出几个环保袋分给现场来宾。

1)加强立法

我国现行的动植物、卫生检疫法规,是为防范外来有害生物入侵而制定的,而且是针对性检疫,只对已知的特定有害生物进行检疫,还没有统一的防治生物入侵的法律法规,应该尽早制定外来生物入侵防治法。

2)加强宣传

有关宣传部门要宣传外来生物入侵的危害和防范措施,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提醒入境旅客不要随便将生物带进来,更不要随便将外来生物释放到自然环境中去,如果确有必要带进外来生物,必须征得有关部门同意。

3)加强研究

组织有关各方面的专家,包括生物学、生态学、医学、兽医学、植物保护学等学科,共同研究可能入侵的生物种类、分布,对其风险进行评价和分析,控制技术与对策,跟踪国外境外有害生物发生发展动态,确定防范重点,制定防范规划。

4)加强监管

外来生物的监管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仅靠某个或某几个部门是不够的。农业林业、卫生、环保、贸易、海关、检疫、科技等部门需要统一思想,加强协调。

5)防治结合

注重预防,海关、检疫等部门要监测国际上外来生物入侵的动态,进行分析,研究防范的法规和技术措施。边境地区有关政府部门,要继续加强检测,防范外来生物的自然入侵。一旦发现入侵外来生物,应立即采取行动严格控制其扩散,并予以根除。对已传入的入侵生物,应及时采取措施,加强围堵,尽早控制。

知识拓展

1)践行十条准则,过上低碳生活

杭州10名环保热心人士阐释了10条公民低碳生活行动准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倡导大家从身边做起,践行低碳生活,争做绿色公民。

准则一 拒绝塑料袋

杭州中策职业技术学校学生戚春伟拿出几个环保袋分给现场来宾。“这种环保袋是用牛奶盒做的,把喝过的牛奶盒回收、洗净、晒干,然后剪去边角缝制而成,大约二三十个盒子就能做成一个环保袋。”戚春伟说,他曾自己用一只“牛奶盒”环保袋做过实验:用了两年,这个能装10 kg物品的袋子几乎没有破损。

准则二 巧用废旧品

高水娟是一家饭店老板,她手里捧着一打洁白的肥皂介绍说:“这是玉米肥皂、豆腐肥皂、月饼肥皂,闻起来有股清香。原来,这些肥皂是她用废油做的。高水娟的店里常常积累大量废油,她又不想卖给小贩。“我就做废油肥皂,其实想法很简单,就是让人少受点害。”

准则三 远离一次性

施歌是胜利小学三年级学生,她带了一份特别的礼物——手帕。施歌用稚嫩的声音说:“请叔叔阿姨多用手帕。”她说:“妈妈给我讲过一个故事,有一座原本美丽的大森林,里面有好多动物但人类把树木砍光了,动物们都不见了。我问妈妈为什么要砍树,妈妈说树木被拿去做一次性筷子了。”故事在施歌心里留下烙印。于是,她开始用手帕,并说服周围的人也用手帕。

准则四 提倡水循环

浙江电台交通之声节目部副主任孙越作为中国青年环保志愿者日本交流时发现:“日本人洗澡先是淋浴,然后全家人轮流泡澡,但用的是一缸水,现在,孙越家洗手间也有一个大水桶,装着用过一次性的水,备着冲厕所或拖地。

准则五 出行少开车

浙江电台经济频道主持人叶峰不开车,他说:“有很多交警朋友因为马路废气污染而得病,”这让他决定不开车。不过,叶峰也检讨自己出门打车比较多,“但每次打车,我都会在办公室兜一圈,看有没有拼车的,希望能减少一点碳排放。以后还要多走路、多骑车、少打车。”

准则六 用电节约化

浙江省环保厅生态处副处长柴莹时常提醒别人:“及时关灯,关空调。”她曾对空调碳排放做过计算:一晚上一台空调起码排放10 kg二氧化碳,一周释放的二氧化碳需要种一棵树才能补偿。“你关闭了电源,就打开了一片环保的天空。”柴莹说。

准则七 办公无纸化

杭州建新小学党委书记胡本炎的低碳行动是从学生的考卷开始的。“我们调查发现,全校800多个学生,一年节约下来的纸张,至少能少砍4棵大树。”胡本炎说,学校里有4棵大树,“我们告诉学生,你不节约用纸,一年时间学校的大树就会被砍光。”

准则八 购物更理性

许婷是浙江卫视主持人,光鲜亮丽的她却很“抠门”。许婷在此前一天参加活动穿的上装,已穿了六七年,脚上的鞋是同事穿了不合适,她用一条围巾换的,“其实我也有过不理性消费的阶段,后来慢慢接触到一些低碳理念,才转变成理性消费。”

准则九 植物常点缀

浙江日报记者吴妙丽跟环保接触比较多,但触动她的是九寨沟之旅。“去九寨的路上,光秃秃的山上。没有任何植物,但一进入九寨沟,我被惊呆了,五彩斑斓的森林仿佛童话世界。”

准则十 争做志愿者

惠尔康义工团想告诉你:如果你不能做很多事情,那么就从小事做起。如果你不能365天都在做环保,那么就请你做一天环保,保护绿色环境,争做环境志愿者。

2)地球一小时活动

地球一小时(Earth Hour)是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所提出的一项倡议,希望个人、社区、企业和政府在每年3月份的最后一个星期六20:30—21:30熄灯一小时,来表明他们对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支持。

“地球一小时”活动首次于2007年3月31日晚间8:30在澳大利亚悉尼市展开,当晚,悉尼约有超过220万户的家庭和企业关闭灯源和电器一小时。事后统计,熄灯一小时节省下来的电足够20万台电视机用1小时,5万辆车跑1小时。更多参与的市民反映,当天晚上能看到的星星比平时多了几倍。

2008年3月29日,有35个国家多达5 000万民众参与其中,并证明了个人的行动凝聚在一起真的可以改变世界。

2009年,“地球一小时”来到中国有“中国电谷”之称的保定市,是内地首个官方宣布加入该活动的城市。除此之外,参与活动的中国内地城市还有北京、上海、大连、南京、顺德、杭州、长沙、长春、香港、澳门等城市。2009年3月28日晚20:30—21:30,熄灯一小时。全球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3 000多个城市共同创造这个美丽的“黑暗时刻”,共同为地球的明天作出贡献。

思考与习题

1.在日常生活中,你应采取什么行动来控制全球变暖和臭氧空洞扩大?

2.臭氧层空洞是怎样形成的?臭氧层减少有什么危害?

3.谈谈酸雨的形成和危害。

4.谈谈你身边有没有破坏生态平衡的现象,你打算怎么做?

5.人类从合成氮肥中获得巨大好处,但人类没有能预见其对于环境的不良后果,请分析这个不良后果是怎样形成的。

6.谈谈自己家乡的生态环境状况,出现的危害有哪些?你认为应如何保护生态环境?

【注释】

[1]1 ppm=10-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