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案例
哈药“超标排放事件”
2011年6月11日晚,哈药集团制药总厂厂长吴志军和该厂环境保护部部长韩洪彬专程抵达北京,在中国经济网演播厅,就哈药“超标排放事件”正式向公众道歉,并宣读了致歉信。
6月5日,哈药集团制药总厂再次被曝光。哈药总厂产生的“废渣直排河流,硫化氢废气超标千倍”。哈药总厂并不是第一次收到环保投诉。2005年、2007年、2009年和2010年,均爆出哈药总厂刺鼻气味影响周边居民的消息。哈药方面屡次称即将解决问题,居民投诉却一直不断。
哈药的领导在致歉时说:这次事件暴露出企业在迅速发展壮大的过程中,环保危机和环保忧患意识的缺失,暴露出企业在落实环保法律、法规的工作中还存在着很大差距。
抗生素龙头企业无一例外是高污染企业,而我国高污染企业规模扩张令人瞩目,几乎形成全球独此一家的盛况,哈药总厂又是其中的龙头企业。据财经网报道,哈药总厂是国内抗生素生产的标杆企业之一,经过近20年的经营,哈药股份总资产和主营收入连续多年位居制药行业之首。企业生产抗生素类共30多种原料药和18个剂型,公司致力于打造从原料药到化学制剂的完整化学药产业链。以前曾与中国一较高下的印度,近三年来将原料药业务转包给中国。在相同起点上,印度化学药生产企业产业升级普遍比中国企业快,目前在附加值较高的化学制剂领域整体工艺和技术水平比我国企业高。换言之,哈药制药企业处于全球化学药产业链低端。
哈药曾撰写报告哭诉,自己生产的头孢类抗生素类药物利润低,搬厂寻找新厂址耗资巨大,企业可能难以承受。环保成本高、搬迁成本高是事实,哈药是经济顶梁柱之一也是事实,当地环保部门长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许正是照顾到了这一事实。结果是,中国未能在全球化学制药领域占据上游产业链,却成为全球化学药原材料集散地。说中国压低了全球化学药的价格不过分,背后是环境的代价,是对人生命的漠视,是员工无法从规模增长中获利,最后,是中国内需无法启动。
哈药总厂的年销售额近50亿元。据哈药股份2010年年报,当年实现营业收入125.35亿元,同比增长17.40%,利润13.14亿元,利润率为10.4%。利润低,营销支出却高,2010年新增投入用于废水、气味、烟尘等方面的治理费用只有约1 960万元,当年广告费用高达5.4亿元。据哈药股份公告数据,近年来公司已累计投入4亿元用于清洁生产和环保治理,每年各项环保设施的运行费用在5 000余万元,与营销支出完全不成比例。
哈药股份反映了中国很多企业的典型模式,低成本,高污染,强营销,注重外延扩张,而轻视优质均衡增长。
庆幸的是,高污染发展之路越走越窄。此次哈药总厂污染事件曝光,国家环保部东北督查中心副主任白保柱明确表示,“该停的停,该减的减,该治的治,该罚的罚,下一步达不到整改标准,将加大处罚力度。”从媒体到监管部门形成合力,加上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中国的高污染企业将成为过街老鼠。因此提高全社会的环境道德,是保护环境的重中之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