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 (城市化) 是工业革命后的重要现象,是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综合世界各国城镇化历程研究,不同研究领域的学者对城镇化作出了不同的理解。李德华认为城镇化 (城市化) 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和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 产业结构的转变和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三方面。人口职业的转变即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业的第二、 三产业;产业结构的转变即由历史上以农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向第二、 三产业比重逐渐提高的方向发展并在工业化的带动下推动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和农村多余人口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则强调农用地向非农用地转化,居住形式由分散型向集中成片型转变,地域空间形态由与自然环境接近的向以人工环境为主的类型转变。陈甬军、 陈爱贞认为城镇化的本质是通过聚集效应让更多的人享受到现代化物质文明带来的成果,包括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事职业的转移、 部分农业人口工作生活空间的转移都是城镇化的表现形式。许学强、 周一星等综合地理学、 经济学各方观点提出,城镇化是乡村变为城镇的一种复杂过程,并概括其内涵主要包括人口结构转型、 经济结构转型、 地域空间转型和生活方式转型等四大方面。李金龙等表示城镇化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其本质是通过产业和人口聚集优化社会生产要素配置以实现经济规模扩大和经济结构优化。综合各方观点,城镇化可看作是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 农业用地向非农业转化并引起生活方式、 生产方式向非农化转变,就业结构、 产业结构非农化重组的一系列过程。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率从20.9%到49.7% (1982—2010年),城市空间格局从1949年仅京津、 辽中和长三角三个城市集聚群到如今三大城市连绵区、11个城市集聚区、9个城市集聚发育区,无论是人民生活还是经济建设都得到极大的改善。东部地区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大潮推动下,率先在全国获得瞩目的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成就。在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指导下,中部多省份也相应提出建立城市群、 都市圈的设想,积极推进产业集聚、 加速城镇化进程。江西省近三十年来城镇化进程由改革初期的稳步发展到新世纪之后的加速发展,城镇化率由16.8%提高至41.4% (1978—2008年),城镇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镇化发展成效显著。
虽然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城镇化建设获得了可观的成绩,但在我国高速城镇化的背后,传统城镇化的弊端日益显现,中共十六大报告中就指出要积极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十八大后中央进一步总结经验、 解放思想,明确提出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统筹城乡规划、 合理布局,走新型城镇化道路。但是国内对新型城镇化尚未形成标准定义。陆大道、 姚士谋等提出新型城镇化应当是一条 “高密度、 高效率、 节约型、 现代化” 的道路,要遵循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在稳妥推进城镇化的同时建设好广大农村并坚持资源节约型的发展模式。张占仓认为新型城镇化是相对传统城镇化在资源节约、 环境友好,城乡共进、 协调发展方面更为进步、 个性更为鲜明的发展道路。仇保兴较传统城镇化提出新型城镇化亟待解决的六大突破之处,强调新型城镇化一定是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 城乡互补型注重发展质量关注社会和谐的城镇化发展道路。张占斌将新型城镇化内涵概括为四个 “协调”,即工业化、 信息化、 城镇化、 农业现代化相协调;人口、 经济、 资源、 环境想协调;城市格局与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相协调;人与城镇的协调发展。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统筹改革开放,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扩展和深化新型城镇化进程,努力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形成以工促农、 以城带乡、 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业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 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