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处于城镇化中期,城镇化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根据发达国家的城镇化历程,城镇化大致分三个阶段:城镇化率达30%之前是初期阶段,城镇化水平低且增长缓慢;城镇化率达30%~60%为中期阶段,城镇化水平快速提升;城镇化率达到70%时基本完成城镇化,城镇化水平趋于稳定,甚至出现逆城镇化 (城镇人口向郊区迁移)。
2010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区域总人口为2046.9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为855.34万人,城镇化率为41.78%。基于发达国家及国内发达省份的历史经验判断,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处于城镇化发展中期,城镇化水平发展还有较大空间,且城镇化水平将快速提升。
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城镇化的进程也在大步向前。目前中国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基本相适应,城市规模体系的动态变化加速。但与此同时也存在如城镇化水平的省际差异显著等问题。为了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化的发展水平,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作为一个整体,与全国各省 (自治区、 直辖市) 的城镇化水平进行比较分析,采用区位熵法进行比较分析。
区位熵法又称专门化率。所谓熵,就是比率的比率。它由哈盖特首先提出并运用于区位分析中。区位熵在衡量某一区域要素的空间分布情况,反映某一产业部门的专业化程度,以及某一区域在高层次区域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指标。在产业结构研究中,区位熵指标主要用于分析区域主导专业化部门的状况。计算公式如下:
Q=S/P
式中,Q为区域的经济区位熵,Q大于1,说明区域经济在全国经济中发达,反之欠发达;Q越大,说明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否则发展水平越低。S和P分别为该区域GDP和人口数占全国的比重。表2.7是以2010年全国及各省的GDP和人口数计算出来的各省城镇化水平。区位熵值即表示城镇化水平。
表2.7 2010年全国各省区位熵等级表
续表
注:城镇化率数据为各省2011年统计年鉴城镇常住人口,其中山东省为户籍人口。
实证表明,城镇化水平同经济发展水平尤其是人均GDP之间密切相关,由于省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很大差异,反映在各省区城镇化水平上,也就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状况。
按照区域熵值将各省城镇化水平分为5个等级,如表2.7所示。
第一等级,国家中心城市 (3个):上海、 北京、 天津区位熵值达到2以上,城镇化水平达到70%以上,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以上。其城镇化进程早,发展迅速,注重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进行了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由传统的工业生产基地和制造业中心,变成为经济中心、 金融中心和文化中心、 科技中心等。
第二等级,工业强省 (7个):江苏、 浙江、 内蒙古等区位熵值达到1以上,城镇化水平达到50%以上,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以上。各省份地处环渤海地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 地处港口的有利条件,城镇化速度最快。东北地区城镇化水平较高,但增长速度却因经济的发展变得缓慢,与东南沿海地区城市化水平的差距逐渐减小。
第三等级,工农大省 (6个):吉林、 河北、 湖北等区位熵值达到0.8以上,城镇化水平一般达到45%以上,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以上。城镇化过程出现的主要特点是:城镇人口迅速增加,城镇化水平大大提高,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分布渐趋合理,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发展各具特色。这几个省是我国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的工农业大省。
第四等级,农业大省 (11个):宁夏、 山西等区位熵值达到0.6以上,城市化水平达到40%以上,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以上。地处内陆,工业发展城市化过程出现的主要特点是:城镇人口迅速增加,城镇化水平大大提高,地级市总人口增长快,小城市获得了很大发展,农业经济比重大。
第五等级,边远省份 (4个):西藏、 甘肃、 云南、 贵州,主要有中国北部,南部,但不临海、 河,城镇化水平达到40%以下,人均GDP在3000美元以下。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人口相对较多,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其主要是因为地处西南封闭地区,其经济结构相对单一,发展相对滞后,少数民族较多。全国各省区位熵值与城镇化率离散图如图2.5、 图2.6所示。
图2.5 全国各省区位熵与城镇化率离散图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数据:江西城镇化率为44.0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58个百分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镇化率为41.7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8.16个百分点,也略低于江西省全省城镇化水平。从表2.7及图2.6可以看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作为一个整体,位于第三、 第四梯队结合处。和国家城市、 工业大省、 工农大省相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一方面要提高经济总量,人均GDP现在仅仅越过4000美元;和农业大省比较,区域城镇化水平无明显优势,且位于中低水平。党的十八大提出推进新型城镇,在今后一段时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应该抓住后发优势,逐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绿色崛起,进位赶超。
(2) 城镇化增速快,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从表2.8可以看出,2000—2010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化率年均增长1.44个百分点,低于江西省城镇化发展的平均水平,但略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和中部其他各省比较,仅次于安徽省和河南省。
图2.6 全国各省区位熵与城镇化率离散图 (局部缩放图)
表2.8 2000—2010年中部六省城镇化水平与增速比较
(3) 人口城镇化速度略高于与就业非农化的速度
2000年以来,江西省的经济发展保持了略快于全国的速度,江西的非农就业增长速度也较快。目前江西的就业人员中非农就业人员的比重多数年份每年提高0.8~1.1个百分点。这为江西省保持略快于全国的城镇化速度提供了一定的基础。2000年以来江西省就业结构变化与经济增长状况如表2.9所示。
表2.9 2000年以来江西省就业结构变化与经济增长状况
注:摘自江西省城镇化体系规划 (2012—2020年)。
(4) 中心城市和县城是城镇化的主要载体,市县联动趋势显现
2010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心城市和县城占全省城镇人口比重的85%左右。2010年,区域有1个特大城市、 3个大城市、 6个中等城市、 24个小城市。当前,南昌、 上饶等中心城市外围的县 (市) 发展速度加快,中心城市与周边县(市) 经济的互动联系更加密切,中心城市由于面积过小,部分功能向周边扩散,市县联动趋势显现。
市区过小、 市县同城普遍存在。市区过小的如南昌市区、 景德镇市区、 九江市区、 鹰潭市区;市县同城的如南昌市区与南昌县和新建县、 景德镇市区与浮梁县、 九江市区与九江县等。由于中心城发展空间小,新的增长空间往往安排在了外围,出现市县联动的格局。“扩市” 加强市县联动将是推动中心城市发展的重要抓手。
工业园区的建设在带动江西省乡村人口向市镇转移的过程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工业向城市、 县城为主的省级以上工业园区集中带动工业就业、 相关生产和生活性服务业,以及城镇开发建设的相关就业。“十一五” 期间,江西园区工业增加值由占全省的33%提升到44%,年均增速26.7%,快于全省10个百分点。吸纳就业占城镇就业的20.5%,在 “十一五” 期间提高了7.2个百分点。1/3园区就业人数大于3万人。工业园区建设的建筑业岗位年均增长12万个;批发零售、 住宿餐饮、 交通运输岗位年均增长21万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