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 任务导入
系统规划是结构化开发方法生命周期中的第一阶段。在此阶段中,是否需要对企业现状进行调查?系统规划方法包括哪些?判断拟开发的企业信息系统方案是否可行需要考虑哪些要素?
1.3.2 任务分析
规划即面向长远发展的计划。系统规划是开发企业信息系统的一项基础工作。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明确系统整个生命周期的发展方向、系统规模和开发计划。规划采用“自顶向下”的方式,逐步达到建立企业信息系统的目标。系统规划是企业信息系统建设成功的关键之一。
1.3.3 相关知识
一、系统规划的任务
系统规划阶段的任务是对企业环境、企业目标、现行系统的状况进行初步调查,根据企业的目标和发展战略,确定企业信息系统的目标和总体结构,对开发新系统的需求做出分析和预测。同时还要考虑开发新系统的各种约束条件,研究新系统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给出拟开发系统的备选方案,对这些方案进行可行性研究,写出可行性研究报告。
系统规划阶段的主要任务如下:
(1)制定企业信息系统的发展战略。企业信息系统服务于企业管理,其发展战略必须与整个企业的战略目标协调一致。制定企业信息系统的发展战略,通过调查首先要分析企业的目标和发展战略,评价现行信息系统的功能、环境和应用状况。在此基础上确定企业信息系统的使命,制定企业信息系统的目标及相关政策。
(2)制订企业信息系统的总体方案,安排项目开发计划。在调查分析企业信息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企业信息系统的总体结构方案。根据发展战略和总体结构方案,确定系统和应用项目开发次序及时间安排。
(3)分析企业信息系统开发的可行性。可行性分析的任务是根据确定的问题,通过分析新系统需要的信息技术、可能发生的投资费用、产生的效益,确定开发企业信息系统成功的可能性。
(4)制订系统建设的资源分配计划。制订为实现开发计划所需要的硬件资源、软件资源、技术人员、资金、服务等计划,提出整个系统建设的概算。
二、系统规划的步骤
(1)确定规划的性质,明确企业信息系统规划的年限及具体方法。
(2)初步调查,收集相关信息。
(3)进行总体战略分析。对企业信息系统的目标、开发方法、功能结构、计划活动、信息部门的情况、财务情况、风险度和政策等进行分析。
(4)定义约束条件。根据企业的财务资源、人力及物力等方面的限制,定义企业信息系统的约束条件和政策。
(5)明确规划目标。确定企业信息系统的开发目标,明确企业信息系统应具有的功能、服务范围和质量等。
(6)提出未来的战略图,给出企业信息系统的初步框架。
(7)选择开发方案、明确实施进度。
(8)通过规划。
三、初步调查
用户提出企业信息系统的开发要求后,必须对用户的要求以及当前系统进行初步调查,确定用户的开发要求是否可行。初步调查的主要内容如下。
(1)新系统的目的和要求。初步调查的第一步就是从用户对新系统的要求和提出新系统开发的缘由入手,调查用户对新系统的要求以及新系统预期达到的目的,包括对新系统功能、性能的要求以及新系统的运行环境、限制条件等。
(2)组织机构的概况。组织机构的概况包括组织机构的性质、内部的组织结构、上级主管部门、横向协作部门、下属部门等。这些情况与系统开发可行性研究、系统开发初步建议方案以及进行详细调查直接相关,应该在初步调查中弄清。
(3)现行系统的运行情况。在决定开发新系统之前,一定要了解现行系统的运行状况、特点、所存在的问题、可利用的资源、可利用的技术力量以及可利用的信息处理设备等。现行系统可能是计算机企业信息系统,也可能是手工处理信息的系统。
初步调查工作为可行性研究提供依据,在此阶段对系统的业务流程等不可能进行很详细的调查,只是对系统的当前状况、系统结构等做初步的了解。在确定系统具有可行性并正式立项后,将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展开大规模的、全面的系统业务调查。
四、系统规划方法
目前企业信息系统规划的方法有很多,主要包括关键成功因素法(Critical Success Fac-tors,CSF)、战略目标集转化法(Strategy Set Transformation,SST)、企业系统规划法(Busi-ness System Planning,BSP)、企业信息分析与集成技术法(Enterprise Information Analysis and Integration Technology,EIAIT)等。用得最多的是前三种,下面我们主要介绍前三种方法的基本原理。
1.关键成功因素法
关键成功因素法(Critical Success Factors,CSF)是由哈佛大学WilliamZani教授和麻省理工学院的JohnBockart教授提出的。关键成功因素是指对企业成功起关键作用的因素。在每一个企业组织中,都存在着对该组织的成功起关键作用的因素。在不同的业务活动中,关键成功因素会有很大的不同,即使在同一类型的业务活动中,在不同时期内,关键成功因素也会不同。我们应该把精力集中于那些对管理活动确有帮助的信息,必须具备鉴别与选择信息的能力,即侧重于“成功因素”。CSF法通过分析找出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然后再围绕这些关键因素来确定系统的需求,并进行规划。
分析步骤如下:
(1)了解企业战略目标。
(2)识别所有关键成功因素。
(3)识别性能的评价指标和标准。
(4)定义数据字典。
关键成功因素法源自企业目标,通过分解和识别目标、识别关键成功因素、识别性能指标,一直到产生数据字典,这就好像建立一个数据库,能一直细化到数据字典,因而有人又把这种方法用于数据库的分析与建立,如图1-20所示。
(1)分解和识别目标(2)识别关键成功因素(3)识别性能指标(4)产生数据字典
图1-20 关键成功因素法步骤
关键成功因素就是要识别与系统目标相联系的主要数据类及其关系,识别关键成功因素所用的工具是树枝因果法,如图1-21所示。
图1-21 树枝因果法
在图1-21中,该企业有一个目标是“提高产品竞争力”。影响该目标的因素有“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市场服务”等;而“降低成本”又与“减少人员”“降低原料价格”等因素有关。如何评价这些因素中哪些是关键成功因素,不同的企业选择是不同的。对于一个习惯于高层人员个人决策的企业,主要由高层人员个人在此图中选择;对于习惯于群体决策的企业,可以用德尔菲法或其他方法把不同人的关键因素综合起来。关键成功因素法一般在高层应用效果较好。
2.战略目标集转化法
战略目标集转化法(Strategy Set Transformation,SST)把企业的战略目标看成是一个“信息集合”,由使命、目标、战略和其他战略变量等组成。战略转化过程是把组织的战略目标转变为信息系统战略目标的过程,如图1-22所示。
图1-22 战略目标集转化法
这个方法的第一步是识别企业的战略集,先考察一下该企业是否有成文的战略或长期计划,如果没有就要去构造战略集合,可以采取以下步骤:
①描绘出企业各类人员结构;
②识别各类人员的目标;
③对于各类人员,识别其使命及战略。当企业战略初步识别后,应立即送交有关领导审阅和修改。
该方法的第二步是将组织战略集转化成企业信息系统战略集,包括系统目标、系统约束以及系统开发策略和设计原则等。这个转化过程包括对应企业战略集的每个元素识别对应的企业信息系统战略约束,然后提出整个企业信息系统的结构。
3.企业系统规划法
企业系统规划法(Business System Planning,BSP)是一种对企业的信息系统进行规划的结构化方法,是由IBM公司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与CSF法一样,它也是自上而下识别系统目标、企业过程和数据,然后自下而上设计系统,以支持系统目标的实现。企业系统规划法的基本思想,如图1-23所示。
BSP法从企业目标入手,逐步将企业目标转化为企业信息系统的目标和结构。它摆脱了企业信息系统对原组织结构的依从性,从企业最基本的活动过程出发进行数据分析,分析决策所需数据,然后自下而上设计系统,以支持系统目标的实现。
图1-23 企业系统规划法的基本思想
企业系统规划法的工作流程(如图1-24所示)分为定义管理功能、定义企业过程、定义数据类、定义信息系统结构四个基本活动。其中定义企业过程、定义数据类是BSP方法的核心。
(1)定义管理功能。通过全面调查,分析归纳出企业的全部管理工作中的各相关管理活动,即管理功能。BSP强调管理功能应独立于组织机构。因此,这样的MIS较少受组织机构变动的影响。例如,库存管理是属于采购部门的工作范围还是供销部门的工作范围,其活动过程是一样的。
定义管理功能的方法通常有两种,即归纳法和演绎法。归纳法是从企业现状出发,调查和了解现行各职能部门管理职能,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整理和归纳,识别管理功能。演绎法是从各级管理层进行管理和决策所需信息的角度出发,由高到低来分析企业的管理功能。
(2)定义企业过程。定义企业过程是BSP方法的核心。企业过程为逻辑上相关的一组决策或活动的集合,这些决策和活动是管理企业所必需的。如库存控制、财务计划等业务处理活动或决策活动。管理功能模型的进一步分解即到了企业过程层次,整个企业管理活动是若干企业过程所组成。
图1-24 BSP业务流程
(3)定义数据类。定义数据类的方法通常有两种,即实体法和过程法。
实体法是首先列出企业的实体,企业中客观存在的事物都可定义为实体,联系于每个实体的生命周期阶段可用四种类型的数据来描述。举例如表1-1所示。
表1-1 实体/数据类型表
过程法是利用以前确定的企业过程,分析每一个过程利用什么数据,产生什么数据,或者说每个过程输入和输出的数据是什么,对每一个过程标出其输入、输出数据类。它可以用输入—过程—输出数据类图来形象地表达(如图1-25所示)。最后再与第一种方法得到的数据类比较并进行调整,归纳出系统的所有数据类。
图1-25 输入—过程—输出数据类图
(4)定义信息系统结构。BSP方法将过程和数据类两者作为定义企业信息系统总体结构的基础,具体做法是利用过程/数据矩阵(也称U/C矩阵)来表达两者之间的关系。矩阵中的行表示数据类,列表示过程,并以字母U(Use)和C(Create)来表示过程对数据类的使用和产生。
下面介绍用U/C矩阵划分子系统的活动。表1-2是由企业内各项管理功能组和数据类之间的关系形成的U/C矩阵,表中用功能与数据类交叉点上的符号C表示这类数据由相应功能产生,用交叉点上的符号U表示这类功能使用相应的数据类。例如,经营计划功能需要使用有关财务和成本数据,则在这些数据下面的经营计划一行上画一个U号,最后产生的是计划数据,则画上C。同理,销售功能需要使用有关产品、客户和订货方面的数据,则画以U号,而销售区域数据产生于销售功能,因而画以C。接着是对表1-2作重新排列,即对其“功能”这一列,把功能按功能组排列,每一功能组内按功能发生的先后次序排列。然后调换“数据类”的横向位置,使得矩阵中C最靠近对角线。
表1-2 功能/数据关系
续表
下一步就在表1-3上将U和C最密集的地方框起来,对每个框予以命名,就构成子系统。框外的U表示子系统之间的数据流向。按照这种划分,整个系统被划分成经营计划、技术准备、生产制造、销售、财务和人事六个子系统。
表1-3 功能/数据关系
4.三种系统规划方法的比较
关键成功因素法能抓住主要矛盾,使目标的识别突出重点。由于管理者比较熟悉这种方法,使用这种方法所确定的目标,管理者乐于努力去实现,该方法最有利于确定企业的管理目标。
战略目标集转化法从组织的各类管理者的角度识别管理目标,它反映了各种人的要求。它能保证目标比较全面,疏漏较少,但在突出重点方面不如关键成功因素法。
企业系统规划法的最大特点就是具有比较强大的数据结构规划功能,它全面展示了组织状况、系统或数据应用情况及其差距,可以帮助众多管理者和数据用户形成对组织的一致性意见,并通过对管理者们的信息需求调查,来帮助组织找出在信息处理方面应该做些什么。该方法比较适用于刚刚启动或可能产生重大变化的企业组织。该方法的缺点是收集数据的成本较高,数据分析难度大,实施起来耗时、费资。
在规划中一定要强调数据位于企业信息系统的中心观念,即“数据中心里信息系统”的开发应该面向数据类,而不应该面向处理过程,因为处理过程是多变的。尽管通过识别过程可以得到很多数据项,但开发新的企业信息系统时一定要明确数据模型是稳定的而处理是多变的基本原理和前提,在此基础上尽量识别出企业的元素和数据类。只有这样,开发企业信息系统才有较强的适应性。
五、可行性研究
可行性研究是在系统初步调查的基础上,对新系统是否能够实现和值得实现等问题做出判断,避免在花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之后才发现系统不能运行或新系统投入使用后没有任何实际意义而引起的浪费。对新系统可行性的研究,要求用最小的代价在尽量短的时间内确定系统是否可行。企业信息系统的可行性研究应从以下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可行性方面考虑。
1.技术可行性
技术可行性是指根据现有的技术条件,能否达到新系统所提出的要求;所需要的物理资源是否具备,能否得到。特别要注意,这里的技术条件是指已经普遍采用的、确实可行的技术手段,而不是正在研究中没有把握的新技术。
技术条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硬件。硬件条件包括计算机存储量、运算速度、外部设备的功能、效率、可靠性、通信设备的能力、质量是否满足要求。
②系统软件。系统软件条件包括操作系统提供的接口能力是否符合需要、是否具备实时处理能力或批处理能力、分时处理的响应时间是否可接受、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功能是否足够、程序设计语言的种类和表达能力能否满足要求、网络软件的性能是否满足需要等。
③应用软件。应用软件条件包括是否已经有专用的软件。
④技术人员。技术人员条件包括各类技术人员的数量、水平、来源。
2.经济可行性
经济可行性分析要估计项目成本和效益,分析项目经济上是否合理。如果不能提供研制系统所需的经费,或者不能提高企业利润,或一定时期内不能回收投资,就不应该开发该项目。经济可行性要解决两个问题:资金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
(1)资金可行性。要先估计成本,计算项目投资总额。成本包括初始成本和日程维护费用。
系统的初始成本包括:
①各种软、硬件及辅助设备的购置、运输、安装、调试、费用;
②机房及附属设施费用;
③其他(差旅等)费用。
系统的日常维护费用包括:
①系统维护费用;
②人员费用;
③易耗品费用;
④内务开销费用;
⑤其他费用。
应注意防止成本估计过低的倾向,如只算开发费,不算维护费;只算硬件,忽视软件;只算主机,不算外设。
(2)经济合理性。考虑资金可行性要计算系统开支。要说明经济合理性。还需计算企业信息系统带来的效益。效益分为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直接效益为系统投入运行后,对利润的直接影响。这些效益可直接折合成货币形式。把这种效益与系统投资、运行费用相比,可以估算出投资回收期。
企业信息系统的效益大部分是难以用货币形式表现出来的间接效益。如系统运行后,可以更及时地得到更准确的信息,对管理者的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改善企业形象,提高竞争力等。企业信息系统的效益按其重要性排列如下:
①提供以前提供不了的统计报表和分析报告;
②提供比以前准确、及时、适用、易理解的信息;
③为领导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④促进体制改革,提高工作效率;
⑤减少人员费用;
⑥改进服务,增强顾客信任,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由此看来,企业信息系统的效益主要是难以用货币表现的间接效益。
3.社会可行性
社会可行性是指所建立的信息系统能否在该企业实现,在当前环境下能否很好地运行,即组织内外是否具备接受和使用新系统的条件。从组织内部讲,企业信息系统的建立,可能导致某些制度,甚至某些体制的变动。对于这些变动,组织的承受能力影响着系统的生存,尤其是从手工过渡到人机系统时,这个因素影响更大。对于涉及社会经济现象的系统,还应考虑原始数据的来源有无保证。
4.可行性研究报告
企业信息系统规划的最后阶段是撰写可行性研究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包括总体方案和可行性论证两个方面,一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引言。说明系统的名称、系统目标和系统功能、项目的由来。
(2)系统建设的背景、必要性和意义。报告要用较大的篇幅说明规划调查、汇总的全过程,要使人信服调查是真实的。汇总是有根据的,规划是可信的。
(3)拟建系统的候选方案。这部分要提出信息系统的逻辑配置方案。可以提出一个主要方案及几个辅助方案。
(4)可行性论证。从技术、经济、社会三个方面对规划进行论证。
(5)几个方案的比较。若结论认为是可行的,则给出系统开发的计划,包括各阶段人力、资金、设备的需求及开发进度。
1.3.4 技能训练
请根据以下案例内容,分析企业信息系统规划中的重点和难点。
(1)基本情况。
某公司是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经国家外经贸部批准具有对外经营权的国有公司,是由数十家大中型工厂、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共同投资组成的股份制经济实体,于2010年成立。
该公司以工贸结合、技贸结合、内外贸结合的方式开拓国内外市场,具备完整的国际国内贸易、仓储运输、新产品开发、技术咨询和服务等功能。公司设有10个分部、分公司,主营国际贸易;还设有一个化工基地,专门生产化工类产品。公司正向着贸、工、技、金融为一体的多元化经营的集团公司方向发展。
近年来,随着外贸业务量的快速增长,原有的手工处理方式已不能满足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公司提出了企业信息系统的开发要求。
(2)初步调查和可行性分析。
经过初步调查之后,我们认为在该公司建立企业信息系统是可行的。
首先,公司领导重视,管理层普遍支持,公司业务人员同样也表现出了对企业信息系统的迫切需求。当然,部分领导对企业信息系统存在过高的期望,错误地认为新系统建立后,什么问题都可以解决。经过与系统分析人员的交流,公司领导层对新系统的目标有了较正确的认识。显然,用户能够积极参与系统开发,这是系统开发的前提和基础。
其次,技术方面具有可行性。技术可行性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①公司管理规范。特别是在贸易业务的处理上,管理部门与业务部门之间的来往文档规范,审批手续比较齐全,可以保证新系统数据的规范和全面。
②公司有一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司大部分人员对计算机技术有一定的了解,也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实施新系统后只需经过简单的培训即可。公司原有的计算机管理和维护工作由综合管理部门下属的微机室负责,有两名以上的具有一定软硬件维护能力的计算机专业人员。
③软件覆盖业务范围。根据公司的业务情况,采用常见的数据库应用程序开发工具实现公司本部的业务管理是完全可行的。业务部门之间采用共享数据库的方式可以方便地实现数据信息的传递。与外地分公司或工厂的业务联系的实现与网络的连接方式有关,考虑暂缓实现。
④硬件设备的可行性。公司原有部分PC机,配置较高,可运行Windows操作系统,也可作为网络工作站连接到Novell Netware或Windows NT服务器上。根据这些条件,增加一台微机服务器、若干网络无盘工作站和一些网络连接设备即可建立一个基本局域网,满足信息系统运行的需要。
(3)新系统设想方案。根据对公司情况的初步调查和可行性分析研究,可以得出结论:在公司总部开发实施企业信息系统是可行的。对新系统的建设方案主要有以下几点设想。
①新系统的功能覆盖公司的业务流程管理、人事劳资、档案管理、财务管理等。这涉及公司的综合管理部门、各业务部门、财务部门、办公室等主要部门。
②系统以委托外单位开发为主,本单位人员配合并参与开发的全过程,以消化吸收并掌握技术,为今后负责系统的管理和操作运行打下基础。开发过程可采用如下几步。
第一步:开发者在用户的配合下展开全面的系统调查和系统分析;
第二步:开发者进行系统分析和系统实现(编程)工作;
第三步:开发者进行系统调试,并逐步培训各岗位的操作人员;
第四步:系统调试工作完成后,将系统和所有开发文档移交给该公司,由公司自行管理系统的运行。
③由于财务管理部分数据处理复杂,对可靠性要求较高,开发费用也较高,拟采用购买财务软件(如金蝶、用友等流行的财务软件)的方法来实现,由开发人员完成财务软件与系统其他部分的数据交换程序的开发。人事劳资和档案管理也可以采用购买通用软件的方法来解决,以降低系统的开发费用,加快开发进度。
④开发方法采用自顶向下的方法,先调查、分析,理顺所有的管理环节,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并实现新系统方案。
⑤系统拟投入的人力有:开发人员3名,公司2名计算机管理人员参与系统的分析工作,调试阶段有4~5名操作人员参与。预计开发时间为1年,其中调查时间为3个月,系统分析与设计时间为4个月,编程时间为3个月,调试和试运行时间为2个月。
⑥系统的软硬件设置。购买一台高性能微机或PC服务器作为文件服务器。将公司原有微机通过网络设备连接到文件服务器作网络工作站,并根据需要增加部分无盘工作站。文件服务器的操作系统采用Windows NT 4.0服务器版;网络工作站操作系统采用Windows XP。网络工作站由于用户数较少,同时将文件服务器作为数据库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软件采用微软的SQL Server 7.0。网络设备包括两台16端口的集线器和文件服务器及网络工作站使用的网络接口卡。系统开发工具拟采用Inprise公司的Delphi或C++ Builder,这两种开发工具可视化程度高,数据库连接和操作方便,可快速完成系统的编程工作。
⑦开发费用预算。可行性研究涉及系统初步开发计划的制订,需要对开发工作量做出初步的估计,可以使用软件工程学中的成本估算方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