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资源概况
湖南省总面积21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2.2%,人口约6900万。行政区划上,全省设14个地级市州、122个县级行政建制;1097个镇、1228个乡、98个民族乡。全省林业用地1293万公顷,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61.04%;有林地面积达到1003.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57.01%,森林蓄积量达到4.019亿立方米。
湖南属典型亚热带气候,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地貌多样,自然条件优越,物种丰富,生物多样性高,是我国野生植物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全省已知植物种类4320种(含327个变种),隶属248科1245属;陆生脊椎动物673种,其中哺乳纲86种,鸟纲438种,爬行纲89种,两栖纲60种,水生脊椎动物即鱼纲149种,故脊椎动物共有822种。据调查,我省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83种,其中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5种,包括云豹、中华秋沙鸭、黄腹角雉等知名物种;二级保护动物68种,以隼形目、枭形目、鸡形目、食肉目、偶蹄目、雁形目种类居多。湖南省是一个湿地大省,全省湿地总面积560万公顷,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26.5%。其中自然湿地约1.47万公顷,约占.湿地总面积的29%;有3处国际重要湿地。
(二)保护组织建设情况
湖南省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为湖南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保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近年来,湖南省围绕加强基层保护组织建设,开展体系建设,机构能力不断增强。
一是制定了体系建设指导方案。为提高野生动植物、湿地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水平,推进规范化管理进程,提高科学决策能力以及基层保护组织机构能力,根据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职能及工作任务、特点和性质,湖南省制定了《湖南省野生动植物保护体系建设指导方案(试行)》及《湖南省野生动植物保护体系建设验收办法及标准》。《方案》明确了指导思想,确定了建设目标,确立了建设原则,规划了建设内容,树立了建设标准,提出了保障措施,以便有效指导各地野生动植物保护体系建设。
二是完善了野生动植物保护机构队伍。湖南省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建立了省、市(州)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机构,90年代初开始建立了县(市、区)、乡(镇)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机构,至2003年底,省、市、县、乡四级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管理机构已基本健全。湖南省林业厅设立了野生动植物保护处,属行政单位,并成立了湖南省自然保护区管理站、野生动植物和湿地及自然保护区监测监管站。各市(州)、县(市)均成立了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站,其中行政单位6个,事业单位118个。乡(镇)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站与林业工作站合署办公,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属林业主管部门二级单位,事业编制。此外,从2005年开始,湖南省逐步建立了12个国家级和40个省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全省从事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工作且具备一定专业技能的专(兼)职人员达2100多人,形成了具有一定监测防控能力的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体系。为了有效保护湖南省野生动植物资源,湖南省还先后建立了117个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及相应的专门管理机构。据调查统计,全省现有野生动植物相关执法管理人员350人,其中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处10人,市(州)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站(科)50人,县(市)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站(股)290余人,还有乡(镇)野生动物保护兼职管理人员3000多人,从事野生动物救护驯养繁殖管理人员2000多人。
三是强化了野生动植物保护队伍能力建设。为提高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人员业务水平,增强队伍业务素质,近年来湖南省举办了多期有关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监测巡护、疫源疫病防控、社区共管等内容的培训。举办了三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人员培训班,对全省国家站和省站的100多名骨干人员进行了监测技术培训,14个市州也分别举办3-5次培训班,县、乡两级保护管理人员800多人接受了培训;还举办了五期驯养繁殖技术培训班,其中包括三期果子狸养殖培训班、二期豪猪养殖培训班,使120多人掌握了专业养殖技术;并先后派出了60多名技术管理人员出境学习培训;此外,湖南省GEF保护地项目及GEF湿地项目资助的30多期培训班,涉及内容广泛,培训数量众多,项目区6个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管理人员都基本上得到了轮训。
(三)制度建设
开展建章立制,为生态保护创造良好法制环境。为有效保护湖南省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湖南省从法制建设、就地保护、迁地保护等着手开展了大量的工作。湖南省野生动植物保护的立法上作起步较早,在国家《野生植物保护条例》颁布实施前,湖南省就于1989年颁布了《湖南省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条例》,同时起草和制定了《湖南省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实施办法》、《湖南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名录》,2002年公布了《湖南省地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2005年湖南省在全国较早颁布实施了《湖南省湿地保护条例》;为加强对国家和省重点保护物种的经营监督管理,湖南省先后出台了《湖南省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经营管理办法》、《湖南省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证管理办法》;建立了自然保护区管理统计制度、保护区有效管理评估体系,完善了自然保护区申报评审制度;成立了湖南省野生动植物司法鉴定中心,扫除了司法鉴定盲区;在全国率先实施为期五年的鸟类全面禁猎,有效地保护了野生鸟类资源及候鸟迁飞通道。这些政策法规的出台,使得湖南省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步入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开展就地保护,为珍稀濒危物种提供有效保护。目前,湖南省已经建立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117个,其中国家级17个,省级27个,县市级73个,总面积133.1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的6.3%;建立国家湿地公园(试点)13处,面积128679公顷,国家湿地公园数量居全国首位;省重要湿地18处,面积32.15万公顷。通过划建各类保护地,形成了布局平衡、层次结构合理的保护网络,使全省重点生态区与绝大部分珍稀濒危物种得到了有效保护。同时,湖南省还实施了生态保护工程项目。仅“十一五”期间,全省共实施了12项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项目,总投资1.34亿元;实施7项湿地恢复工程项目,总投资9151万元;湖南省东洞庭湖、南洞庭湖两处国际重要湿地首次开展了湿地生态效益补助试点,投入资金共计1100万元。这些工程项目的实施,显著改善了保护基础设施,提高了保护管理、监测巡护水平,使湖南省森林生态系统与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得到稳步恢复,极度濒危物种得到了抢救性保护,消失多年的物种麋鹿、河麂等重新回归洞庭湖,生物多样性进一步增加,为湖南省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生态安全保障。
开展物种保护繁育,濒危物种资源得到了明显恢复。仅“十一五”期间,湖南省共实施野生动植物救护繁育保护工程、植物极小种群等保护管理等项目共36个,总投资为588万元。开展了黄腹角雉救护繁育与放养、莽山烙铁头野外资源调查与监管、资源冷杉种质资源收集与保存等保护工程与科学研究、洞庭湖自然野化麋鹿监测保护等项目。同时,积极开展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工作,蛇类、蛙类的驯养繁殖有了突破性发展,成功驯养繁殖了眼镜蛇、豪猪、王锦蛇、滑鼠蛇以及多种蛙类等珍稀物种,其中豪猪的人工种群数量为全国第一,近6000头;红豆杉种植面积达3000公顷。目前湖南省野生动物养殖企业达483多家,生物制药及人工驯养繁育及动植物产品深加工产值约达180个亿。这些工作的开展,有效补充了野生资源数量,减少了野外资源利用的压力。
(四)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湖南省野生动植物基层保护组织建设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相比,与全面推进生态湖南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基层保护管组织机构有待完善。尽管目前湖南省基层保护组织结构已经建立,但从事野生动植物保护的队伍薄弱,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难以适应新的保护形势要求。县、乡级野生动植物保护人员大部分都是兼职人员,通常既要承担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工作,还要从事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专职保护管理人员较少。同时,这些人员中大多数为林学专业毕业,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专业知识贫乏,加上基层岗位交换调动频繁,严重制约了机构能力的提高和野生动植物有效保护。
二是野生动植物保护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湖南省野生动物珍稀濒危物种丰富,野生植物极小种群多样,由于保护资金匮乏,部分亟待抢救性保护的物种至今仍未得到有效保护,少数原来濒危的物种已经难觅踪迹,如华南虎、中华鲟等,新的濒危物种也正在增加,如莽山烙铁头、多种兰草、蛇类等。此外,全省疫源疫病监测防控经费长期未能列入财政预算,即便是国家级监测站的监测经费也十分有限,连正常的调查、监测、防控工作都难以保障,基础设施建设、业务学习以及宣传教育等就更不应提。
为解决上述制约湖南省野生动植物基层保护组织的瓶颈问题,必须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提高业务素质。为提高野生动植物保护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针对我国现有野生动植物保护从业人员结构、专业背景及业务能力现状,制定相应的系统培训计划,分期分批对从业人员开展系统的专业培训,提高其业务素养,增强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效率。建立从业人员准入制度,即对新加入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的从业人员,如果没有专业背景,应先参加一定的培训学习,方可准予开展保护管理工作。
二是加大保护投入。资金投入是物种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以及基层保护组织建设的决定因素。国家要像保护大熊猫、朱鹛、扬子鳄等物种一样,加大对国家重点保护物种的资金投入力度,将湖南省华南虎、黄腹角雉、莽山烙铁头、云豹、麋鹿、资源冷杉、绒毛皂荚、怀化秤锤树等纳入濒危动物物种与极小植物种群重点保护项目,对这些物种进行抢救性保护。候鸟迁飞是产生、传播疫源疫病的主要途径,与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生命安全,以及畜牧业健康发展息息相关,国家至少要保障主要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即国家级监测站的的日常运转,投入水平要与农业部门的基本持平。省级保护区数量及保护的物种在保护区中占有很重要的比重,在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上,将省级保护区也纳入国家投资项目建设,使省级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