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粮食价格波动与经济波动的重叠与偏离

粮食价格波动与经济波动的重叠与偏离

时间:2024-10-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整体粮食价格的绝对水平不容易得到,本书主要研究粮食价格的波动,所以只需知道粮食的相对价格水平即可。在这个周期中,我国对粮食市场进行了初步改革:取消了粮食统购制度,逐步采用了合同订购和议价收购并行的“双轨制”改革。在这一时期,政府实行“双轨制”,允许市场参与决定一部分粮食价格,粮食价格的波动幅度也随着增大。由此可知,在这一周期,粮食价格的波动与经济增长率的走势不是完全一致的。

由于整体粮食价格的绝对水平不容易得到,本书主要研究粮食价格的波动,所以只需知道粮食的相对价格水平即可。粮食的相对价格水平就是粮食价格指数,它包括粮食生产者价格指数和粮食收购者价格指数。其中,粮食生产者价格指数是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反映国有商业、集体商业、个体商业、外贸部门、国家机关和社会团体等各类经济类型的商业企业和有关部门收购粮食价格的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而粮食收购价格指数可以观察和研究粮食收购价格总水平的变化情况以及其对农民货币收入的影响,作为制定和检查粮食价格政策的依据。图3-1给出了我国从1983—2005年粮食价格指数波动的相关情况。

图3-1 我国1983—2005年粮食价格指数波动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明显表现为五个周期。反映经济增长情况的基本指标是经济增长率,经济增长率就是不变价GDP的增长率,也就是剔除价格因素影响后的实际GDP的增长。表3-1为我国1978—2010年经济增长率。

表3-1 1978—2010年中国经济增长率(单位:%)

续表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3》《中国统计年鉴2010》。

第一个经济周期为1978—1983年。“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使得国内恢复生产的积极性极高,“大干快上”的浪潮随之出现。由表3-1可知,1978年经济增长率为11.7%,1981年又降到5.2%。在此时期,我国提高了在较长时间内没发生变动的粮食收购价格,并在原有基础上提高了20%,超购价格在提高的收购价格的基础上再提高了50%,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在1978—1983年之间收购价格上升了55%的粮食有4种。由表3-2可知,全国粮食收购价格指数是在波动中上升的,因此在这一时期,粮食价格的波动与经济增长率的走势是一致的。

表3-2 1978—1983年全国粮食收购价格变化(以上年价格为100)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第二个经济周期为1984—1986年。随着城市改革和农村改革的推行,经济增长率出现波动中上涨的趋势。由表3-1可知,1984—1986年,我国的经济增长率由15.2%回落到8.8%,形成第二个周期。在这个周期中,我国对粮食市场进行了初步改革:取消了粮食统购制度,逐步采用了合同订购和议价收购并行的“双轨制”改革。以30%的原统购价格和70%的超购价格对主要粮食作物(玉米大豆、稻谷)计算合同定购价格,这一做法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粮食收购价格。因此在这一时期,粮食价格波动和经济增长率的走势也是一致的,有一定幅度的降低。

第三个经济周期为1987—1990年。由表3-1可知,我国的经济增长率在1987—1988年之间分别上升到11.6%和11.3%。同时在1988年,CPI上涨到18.8%。之后在政府的适当调整中,经济增长率在1989年和1990年分别下降到4.1%和3.8%。在这一时期,政府实行“双轨制”,允许市场参与决定一部分粮食价格,粮食价格的波动幅度也随着增大。由于粮食的连年减产,粮食价格在这一时期不断下降。由表3-3可知,粮食收购价格指数与经济增长率的走势相同,先有一定程度的增长然后再降低。

表3-3 1984—1990年全国粮食收购价格变化(以上年价格为100)

续表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第四个经济周期为1991—1999年。由表3-1可知,1991年我国经济增长率上升到9.2%。经济的复苏与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的召开的作用是分不开的。然而,由于当时改革开放的时间还很短,经济体制还存在很多弊端。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速度,出现经济过热现象,经济增长率很快达到14.2%的高峰。在1994年,CPI上涨到24.1%。1993—1996年,我国政府在控制经济增长过热的过程中,实现了国内经济的“软着陆”,在物价增长大幅度降低的同时,经济的适度快速增长又得以延续。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也没有造成较大的冲击。1999年,第四个经济周期也由于经济增长率回落到7.1%而结束。在这一周期里,1994年,国家对主要粮食作物的收购价格提高了40%的幅度。1996年,我国政府再次提高主要粮食作物的收购价格。由表3-4可知,我国粮食价格波动最明显的阶段在1991—1997年之间,而1992—1994年我国的粮食价格连续三年上涨幅度较大。之后粮食价格又在1995—1997年持续下降。由此可知,在这一周期,粮食价格的波动与经济增长率的走势不是完全一致的。经济增长率在这一时期里呈现连续下降的趋势。

表3-4 1991—1999年全国粮食收购价格变化(以上年价格为100)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第五个经济周期为2000—2009年。由表3-1可知,2000—2007年,我国经济增长率在8.0%至12.0%的上升区间内持续了8年。2008年和2009年,我国经济面临着国际和国内经济调整的多重叠加。例如,我国经济与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美国经济周期性危机与调整的叠加,与由次贷危机引起的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国际范围内的衰退与调整的叠加,与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快速增长后的调整叠加。由表3-1可知,我国经济增长率在2008年回落到9.0%。2009年,在最大限度地减小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的基础上,国内经济继续平稳发展,增长率为8.7%。同时在这一时期内,我国政府在2004年颁布了一系列相关惠农政策,包括《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和《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等。这些惠农政策的颁布和落实使得粮食收购价格得到进一步提高以及粮食直接补贴的范围和幅度的逐步扩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鼓舞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生产规模和粮食产量也随之不断扩大。由表3-5可知,我国粮食价格在2003—2004年出现一定程度的恢复。而到了2005年,粮食价格有一定程度的回落,2006—2007年我国粮食市场价格开始逐渐上升。综上所述,在这一期间内我国粮食价格波动的特点是恢复性上涨的同时伴随着一定幅度的波动震荡。因此在这一周期里,粮食价格的波动与经济增长率的走势在大体上是一致的。

表3-5 2003—2007全国粮食生产价格变化(以上年价格为100)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