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1 后金融危机时期粮食价格波动与历次波动的区别
(1)后金融危机时期粮食价格波动速度快,幅度大。
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统计数据显示,从2000年到2010年6月,世界主要食品的价格指数出现普遍大幅上涨的现象。例如,谷物上涨幅度最高,达222.35%,奶制品上涨148.11%,食品上涨134.78%,糖类上涨48.57%,肉类上涨35.00%。2008年第一季度,世界所有主要食品的价格几乎达到了自1978年以来的最高阶段。2002年,国际大宗粮食价格和可贸易食品开始迅猛增长,截至2006年年底,这一趋势进一步得到加强,而不是如以往一样被逆转,全球性的粮食危机随即爆发。
从2002年1月至2008年6月,据IMF的统计数据表明,国际可贸易食品价格指数上涨了120%左右,不过约有56%的涨幅发生在2007年1月到2008年6月之间。
从图4-1可知,小麦价格在自2005年1月至2008年6月之间增长了127%,玉米价格几乎翻了3倍,大豆油和棕榈油价格同期上涨了200%左右,大米价格也基本增长了170%。还有一点值得注意,谷物价格上涨是推动2006年油类和肉类价格快速上扬的主要原因。油类和肉类价格显示出与粮食价格相似的增长态势,其他如柑橘、香蕉、糖、虾以及猪肉等食品价格也在这段时间内增长了48%。图4-1基本解释了这一轮上涨的趋势。
图4-1 1976—2008年美国主要农作物远期合同年均价格(单位:美元/蒲式耳)
(2)粮价上涨对贫困国家产生负效应。
对于低收入的缺粮国家而言,粮食进口支出在2008年高达1690亿美元左右,较上一年约有40%的涨幅。全球近30亿人民因为粮食价格上涨而生活在营养不良的状态中,人民生活受到了严重威胁,由此必然会使贫困国家和地区的社会问题面临被激化的危险。世界粮食供需以及消费的不平衡极有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经济和政治危机。
(3)国际援助力度贫乏。
世界银行为应对后金融危机时期粮食危机宣布将为贫困国家的谷物生产提供约12亿美元的拨款,与此同时,红新月国际联合会与国际红十字会将会联手启动粮食安全计划,预计在5年时间内解决大约50万个贫困家庭的粮食问题,这些家庭主要分布在15个非洲国家。虽然类似的措施还有很多,不过,由于土地资源以及谷物生产周期的限制,这些临时性措施对控制粮食价格上涨基本不会有太大的作用。而另一方面,从供给的角度看,加拿大和美国等少数出口国决定了世界粮食贸易的绝大部分,这将会导致受到贸易体制、人均土地规模,以及种植成本影响的发展中国家遭受普遍的负面效应。
4.2.2 后金融危机时期粮食价格波动与历史波动的吻合度
国际粮食价格遵循其自身波动规律。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际粮食价格经历了三个阶段——下降、平稳和上升,周期跨度长达12年。2008年6月以来国际粮食价格先一直处于高位,但从9月份开始,连续几个月的降幅都超过15%,但2008年总体水平仍比前年上涨了24%~30%。国际粮食价格自2006年以来连续三年大幅上扬,世界各国加强农业建设,大力扩大粮食播种面积,与往年相比,全球谷物产量、需求量、库存量都有大幅提高,产量与需求关系发生逆转。粮食、食品消费仍主要以人口、牲畜的刚性需求为主,这部分需求量的变化幅度不会很大,需求基数呈现稳定态势。相比较而言,燃料乙醇为代表的粮食工业需求有增加的趋势,且这个趋势不断增大,但不足以影响全局。从粮食供给层面,粮食产量受制于气候条件、播种面积、技术水平等;粮食存储主要受制于上年消费、粮食产量等。2008年12月底,美国农业部发布了《2008/2009年度世界谷物供求报告》,指出2009年年底,世界谷物产量将达到22.16亿吨,在2008年基础上增加4.5%;世界谷物需求量为21.76亿吨,比2008年增长3.23%。2009年粮食市场产量与需求量之间的空缺达到4000万吨,其中大米、小麦产量与需求量之差分别为2800万吨、226万吨,玉米需求量仅高于产量397万吨。基于国际油价尚处低位,必然会影响到玉米的工业需求,所以玉米产需缺口还存在一定的下降的可能性。库存方面,2009年末期世界粮食库存量将会达到3.97亿吨,较上一年度提高了11.33%。世界粮食库存消费比为18.1%,已经高于17%的安全水平;大米、小麦库存消费比分别为22.5%、18.7%,远高于安全水平;玉米库存消费比为15.7%,虽低于安全水平但也高于14%的紧急状态线。与此同时,世界谷物贸易量下降了3%,表明世界粮食进出口贸易较以往活跃度略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