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移民安置区基本生活保障设施建设。
移民安置房舍建设,应严格按照国家对高原区生态移民住宅的补助标准,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和统一建设,以砖混结构为主,严格质量管理,保障移民生命财产安全。建设标准为每户平均60~80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不低于20~30平方米。
2.移民安置区附属设施建设。
移民安置区附属设施建设是保障移民能正常生活的基础设施,主要包括移民安置区人畜饮水工程及配套设施建设、通讯及电力设施建设、道路硬化及配套设施建设、移民子弟学校及附属设施建设、卫生防疫设施建设、环境卫生设施建设等。
——人畜安全饮水工程及其配套设施建设。主要包括供水水源地及其配套管网。一般分为集中式供水和分散式供水两大类。移民安置新村建于大的集镇或县、州城市郊区,多采用集中式供水模式,利用城市或集镇供水管网将水统一配送到各家各户或者集中供水点,由移民自行取用。其他集中供水困难的移民点,由国家统一建设符合人畜饮用水标准的饮水井、集雨水窖、水池等微型供水设施,保障移民生产生活用水。
——卫生防疫设施建设。主要包括移民新村医疗站、卫生院、防疫站、兽医院等保障人畜健康的卫生防疫设施建设。一般移民新村人数较少,应按照每百人配属2~3医务人员的标准建设相应的医疗站,移民人数较多的小区,应配属一定水准的卫生院或医院。
——其他附属设施建设。主要包括道路、通讯、电力设施建设等,并按照国家关于农村牧区实施道路、通讯、电力村村通标准加以配套建设。规模较大的移民新村,道路、通讯、电力设施建设应与相应城区相连接,统一规划建设。规模较小的移民新村,应以户为单元,配属太阳能或风能电力设施和卫星通讯天线,以保证移民正常生产生活。
——移民子弟学校及附属设施建设。重点解决高原移民子女义务教育和成年移民扫盲问题。一般情况下,每个移民新村应配套建设一座小学,并根据移民规模和学生人数配置相应的教职人员。
——环卫及防疫设施建设。主要是在移民新村、移民小区配套建设生活垃圾收集与转运设施、生活污水简易收集与处理设施、畜禽疫病疫情防疫设施等,如垃圾箱、垃圾转运站、氧化塘、防疫站等,防止环境污染和疫病发生。
(二)生产管理与配套设施建设
生产管理与配套设施建设主要是满足移民解决替代生计和后续产业发展所必需的职业教育、技术培训、生产管理以及与此相关的配套设施等,如畜禽棚圈、饲草料基地、培训中心等。
(三)移民基本生活保障与维持机制
由于高原区交通、通讯闭塞,牧民文化素质普遍较低,长期从事以自由放牧为主的单一生产方式,生产技能低下。因此,发展替代产业,保障移民基本的生产生活质量不降低,必须针对不同的移民群体,开展适当的技能培训。
针对以建立牧民合作社为主,实施就近迁移安置的牧户,一般不改变其生产方式,实施舍饲半舍饲养殖业,由国家核定载畜量,并按照家畜饲养规模配套建设相应的暖棚圈、饲草料贮备场,并在水源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建立饲草饲料生产基地,以满足牧民日常生产发展需要。
针对异地安置的生态移民,应在移民新村或移民小区,建设相应的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中心,并按照移民的基本素质、意愿等,免费开展适当的生产技能培训,使其能够在新的环境下,尽快掌握必要的生存技能和生产技术,如机械维修、机动车驾驶、民用建筑施工、蔬菜种植、畜禽养殖、农畜产品加工以及家政服务等。
针对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的青年移民,应鼓励其掌握现代生产技术和基本技能,如服装、鞋帽工厂化加工技术、电子产品安装技术、民用建筑施工技术等,结合国家生态移民异地安置政策,重点实施劳务输出,减轻高原人口压力,改善移民生存环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