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以秦岭植物为主线回顾百年陕西省植物学之研究

以秦岭植物为主线回顾百年陕西省植物学之研究

时间:2024-10-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50年代到60年代初,陕西省植物学的研究以对种质资源的调查、采集及形态分类为主,并开始从事植物引种驯化工作。60年代初陕西省植物化学及植物生理研究开始起步,后因“文化大革命”一度中断,到1979年得以恢复。植物学专家在以前调查研究的基础上,1979年后分别对陕西省植物区系、植被和地理区划及生态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植物生理、形态解剖学的研究继续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大批欧美学者、传教士怀着不同的目的涌进中国进行考察,先后在陕西省秦岭、巴山山区采集植物标本、种苗。德国学者代尔斯采集的维管植物标本,发表种子植物107个新种。藓类经C.Muller研究报道。这些植物标本均保存在欧洲各大植物标本馆,大部分在柏林。俄国人T.H. πCMaHNH,B.A.BryaeB也曾在秦岭地区多次采集植物标本,这些标本保存在圣彼得堡

1936年,国立北平研究院在武功建立西北植物调查所,由著名植物学家刘慎谔任所长,主要从事植物调查和形态分类学研究,出版《西北植物调查所丛刊》,建立标本馆,采集和保存植物标本60000余号。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一些爱国学者随西安临时大学(西北大学前身)迁至陕南城固后,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中,对大巴山一带植物进行调查,采集标本近1000种,保存的植物标本近80000号,为植物学教学和科研工作积累了基础资料。由于当时国难当头,政府不力,植物学研究工作开展很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50年代到60年代初,陕西省植物学的研究以对种质资源的调查、采集及形态分类为主,并开始从事植物引种驯化工作。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各项研究工作陷于停顿,正在蓬勃发展的植物科学研究工作被迫中断。

1976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之后,植物科学研究逐渐恢复,几代人为之奋斗的植物分类学巨著——《秦岭植物志》,在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陆续出版。1981年着手编写《黄土高原植物志》。60年代初陕西省植物化学及植物生理研究开始起步,后因“文化大革命”一度中断,到1979年得以恢复。植物学专家在以前调查研究的基础上,1979年后分别对陕西省植物区系、植被和地理区划及生态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植物生理、形态解剖学的研究继续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80年代初,西北植物研究所李振声、陈漱阳等在30多年小麦与长穗偃麦草远缘杂交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小麦染色体遗传工程研究居世界领先地位。

向国内外发行的学术期刊有《西北植物学报》,享有盛誉。

建国50年,陕西省植物学研究获国家发明奖1项,国家和省、部级二等奖以上科技奖近20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