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华裔科学家钱泽南联合美国戈登—贝蒂·莫尔基金会主席史蒂文·麦考密克在《科学》发表社论《重视植物学研究迎接全球新挑战》。文章认为,到2050年,世界人口的数量将从目前的60亿增加到90亿,人类面临如何研发出更有效的方法来满足日益增长的世界需求的新挑战。农业发展的远景依赖于更深入地了解植物的发育和生长。然而,各种迹象显示,在国家层面上,植物科学研究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为此他们指出,基础植物学研究并没有成为美国的国家战略重点;但同时认为,从生态学、生物多样性到气候,植物是我们这个星球得以生存的根本所在;在人类面临新挑战的今天,植物学领域生机勃勃,高质量的研究对世界的未来至关重要。2010年12月,两院院士师昌绪在向《科学时报》记者阐述科学期刊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时这样说:“科技期刊是科技强国‘代言人’。”看一个国家是否真正强大,要看3个方面:经济实力、国防力量、科学文化,而代表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科学地位,则有2个标志:学会和期刊。面对全球气候变暖趋势、人口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保障18亿亩耕地等难题,中国必须也有能力在植物生长发育与抗逆性、植被修复等领域取得一些原创性的成果,支持和引领农业科学的发展,实现2020年新增1000亿斤粮食的任务。因此,中国的生存与发展需要重视植物学研究,需要在尽可能短的时期内办成数个世界知名的植物学期刊,以推动植物学研究的进步。
依据前面的数据分析结果,认为办好中国植物学期刊,实现国际化,在实施执行前文阐述的3条路径的基础上,还应进一步做好以下两点工作,方能尽快实现中国数个植物学期刊成为国际知名期刊的目标。
3.1 调整期刊办刊方向和栏目设置,增强论文质量
从论文类型来看,这4个综述类期刊起点逐渐降低,但是其反映发展态势的斜率大,即发展速度快、增长态势强劲。而Trends in Plant Science反映起点的截距大即虽起点高,但其斜率小而处于衰减态势。从学科来看,是植物的分子遗传学、分子发育生物学、植物细胞、分子与环境生物学类期刊。而刊发论文数量少或出版周期短也是期刊发展态势好的一个重要因子。因此,在建议国家重点支持数种植物学办成国际性植物学知名期刊的基础上,而对其他一些区域性植物学期刊的主办单位来讲,目前应积极依据植物学学科发展态势与自身学科发展优势整合和调整期刊方向,依靠刊发学科大家的综述性论文及学科前沿的高水平原创性成果论文以强化刊发论文质量水平与缩短论文发表周期。
要加强刊登生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的文章。正如孙锡芳、廉永善所述“生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是未来生命科学发展重点”。虽然当前有关生物生长发育调控机理的研究已经取得可喜成果,但距离包括基因在内的对生物生长发育调控层次系统的阐明还有大量工作要做。而经历近30多年的区域植物学资源普查与形态分类研究,随着《中国植物志》《中国植被》《中国高等植物图鉴》《中国树木志》等和各省市植物志及全国各个小区域天然林保护区在建立过程中各天然林保护区植物名录、植物区系与植被等著作的出版发行,数字化植物标本馆共享平台、种质资源库建设等已转变为发展重点。而依靠长期研究形态分类学的基础作植物学系统演化或借助现代分子生物学方法或其他诸如植物化学、结构观察等研究中国植物特有科、属、种的关系演化、起源等,仅是些有研究基础和客观条件的少数专家或其团队,故其研究成果论文数量相对要减少许多。诸如,“十一五”期间,陕西省共晋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个,新建省级保护区4个,全省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数量达到46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1处,省级30处,市县级5处,总面积约105.7万公顷。这些保护区基本上都出版了其综合科学考察报告与植物区系和植被方面的著作。2011年1月,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李德铢带领的课题组在国家“973”项目的支持下对中国—喜马拉雅地区白珠树属植物的物种多样性成因分布的分子系统发育进行研究,其研究成果发表在《分子种系发生学和进化》(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杂志上。该研究为阐释中国—喜马拉雅地区的物种形成与适应性进化模式的研究积累了必要素材,也为揭示整个白珠树族和杜鹃花科的系统进化,环太平洋洲际间断分布乃至全球的生物分布格局成因提供新的线索。这一案例说明我国植物分类学科研究方向与队伍及他们投稿的基本趋势,也是对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征镒在2011年1期的《植物分类与资源环境学报》即《云南植物研究》(33卷1期)更名后的第一期寄语:如今的植物分类学不再仅仅是经典的形态分类研究,它包含着植物多样性的研究。植物多样性的研究要着重于保育,还要注重植物对环境适应性的研究,植物多样性的研究应向人类所需的方向发展作诠释。
目前国内比较有影响的两种植物学期刊正在实施这种求变方案。
而且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等主办的《武汉植物学研究》,将从2011年起更名为《植物科学学报》,设有综述、系统与进化、生态与植物地理、遗传与育种、资源与植物化学等栏目,主要报道植物学及各分支学科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的创新性成果,以及植物学研究的新技术、新方法等;而《云南植物研究》第五届编委会在对期刊现状、国内科技期刊界的地位及发展状况作了一些分析后经其第4次会议决定将刊名更改为《植物分类与资源环境学报》(Journal of Plant Diversity and Resources),强化系统植物学内容,不按学科分栏目,而是统一分为“综述、研究论文、研究快报”等;定位为国内本学科最优秀、在国外同领域有重要影响力的期刊,跳出地方名的限制,面向东南亚乃至世界。另一方面,依据目前天然产物的研究有逐渐东移的趋势,加之昆明植物所有较好的植物化学研究背景,目前又有国家重点试验室,在国际上植物所的文章也占有不少分量,将《云南植物研究》中的植物化学部分拿出,以植物化学国家重点试验室为依托,以化学结构、分子量等为研究内容作为的论文为特色,规划创立一份全新英文期刊,力争成为SCI外围期刊。
3.2 将中国科学家的好论文发表在自己的学术刊物上
2010年11月26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在北京公布的2009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显示,化学、物理、数学、生物学、电子通讯与自动化5个学科发表论文多,而且学术质量和影响力较高。其中,与2009年相比,临床医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神经科学与行为学领域的论文被引用次数在世界排位中提高3位,说明我国近年来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大力投入产生了良好效应。MEDLINE收录的文献反映了全球生物医学领域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2009年MEDLINE收录的中国医学、生命科学论文4.5万篇,比上一年增长8.4%。但这些论文基本上是在国外知名期刊发表的。
师昌绪院士呼吁,支持并扶持我国自己学术刊物的发展壮大并走向国际,是对我国科学家自身利益的一种保护。他认为,能否“留住”国内优秀论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策导向。即目前国内的科技评价体制和方式,是优秀论文外流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此,一方面希望国家一些部门或中国科学院在科技管理体系上应该尽快作出适当调整,从政策上鼓励在国内发表优秀论文的作者;另一方面,宣传倡导中国科学家把支持本国科技期刊发展当成一种责任,特别是植物学研究领域因其有生物多样性特征,并可直接引种驯化或开发产品满足人类生存所需食品、饮品及改善人类生命质量的医药或改善基本环境。故一些研究成果在国内发表后对粮食、生态环境安全的贡献度会更高,用在中国植物学期刊发表一些论文的实际行动来促进中国植物学科学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行勇.制约中国科技期刊可持续发展的因素[J].科学新闻,2006(18):17—18.
[2]张巧玲,王卉,张思玮.中国学术期刊如何困境突围[J].科学时报,2009-09-01(A2).
[3]陈佳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全力推进我国科技期刊走向世界[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8,19(6):927— 929.
[4]师昌绪,祖广安.做强科技期刊是中国全面崛起的必要条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20(2):191—193.
[5]沈华,章志英,肖宏,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国科学院赴欧科技期刊考察团调研报告[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20(3):384—389.
[6]曾桂芳,李纪元.从PLoS Biology办刊模式的分析对《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加快国际化进程的初步建议[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20(4):637—641.
[7]陈怡平,慕小倩,张行勇.中国植物科学类期刊实现国际化路径探讨[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0,21(6):741— 745.
[8]科学时报社.《科学》社论:重视植物学研究迎全球新挑战[J].科学时报,2010-11-30,A4国际.
[9]洪蔚,师昌绪.科技期刊是科技强国“代言人”[N].科学时报,2010-12-24(A1).
[10]孙锡芳,廉永善.简论生命科学发展的三个阶段[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0,31(3):41—44.
[11]潘锋,张平,王豫鄂.《武汉植物学研究》更名《植物科学学报》[N].科学时报,2010-12-16(A2).
[12]《云南植物研究》编辑部.《云南植物研究》第五届编委会第4次会议纪要[J].云南植物研究,2010,32(3):210, 284.
[13]潘锋.2009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发布[N].科学时报,2010-11-29(A1).
[14]潘锋.我国科技论文国际影响力上升[N].科学时报,2010-11-29(A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