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用水安全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并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于饮用水水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就当前我国城市供水系统的水质,净水厂出厂水的水质相对较好,但用户端水质问题相对较多。相关研究表明,即使水厂出厂水的各项指标符合国家标准,但由于输配管道较长,管网内部会发生各种复杂的物理、化学、生物变化,二次污染使得管网末端水质指标变化很大,甚至超标。管网水的浊度、色度、细菌总数、铁离子浓度、铜离子浓度等都比出厂水要高,配水管网有时出现黄、黑水,给工业生产及居民日常生活造成较大影响。
给水管道内壁的腐蚀和结垢更是普遍现象。这里存在管网的结构缺陷、管网的运行管理不完善,同时也存在出厂水的水质稳定问题。管网水质稳定性包括化学稳定性及生物稳定性两个方面。在不少城市供水系统中这两个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出厂水水质化学稳定性差是造成管网腐蚀和结垢的内因;出厂水可生物利用有机物高、余氯水平低是导致管网水质生物稳定性差、微生物再生的重要内因。
因此,提高供水系统的水质化学稳定性和生物稳定性,控制管网腐蚀并保持管网水微生物安全,具有经济和卫生双重作用,对保护管网和提高管网水质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进行供水系统水质化学稳定性、生物稳定性及控制方法的研究,采取有效措施缓解城市给水管网的腐蚀,保持安全氯化消毒水平对改善管网水质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为了减轻出厂水在管网输配过程中因自身水质变化与管壁发生各种生物化学作用导致对管壁的侵蚀、管网水微生物再生、管壁生物膜形成等而发生管网水质下降,必须加强对出厂水和管网水质生物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的评估,建立一个能评价水质稳定性的指标体系,通过调控净水工艺过程和对管网水质进行有效控制,达到从水厂出水到管网末端的管网水质保持一致。相比传统的评价方法,本书结合数字化技术,利用研究得出的评价模型,自动从监测数据库中抽取相关水质数据进行自动评价,并显示相关评价结果的图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