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乡镇粮食种植简介

乡镇粮食种植简介

时间:2023-10-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新中国成立后,则以稻、麦、玉米、棉花和油菜为主要作物。新中国成立前,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体制严重束缚了农村生产力和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设施简陋,抗灾能力较弱,生产水平低下。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土地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崇明县农业初步具备了实现农业现代化所必需的经济、人才和技术基础。

崇明三岛均系河口沙洲冲积岛,其中崇明岛和横沙岛三面环江、一面临海,长兴岛为四面环水,岛上地势平坦,岛内河道众多,水资源十分丰富,土壤肥沃,历来以生产粮、棉、豆等大宗作物为主。新中国成立后,则以稻、麦、玉米、棉花和油菜为主要作物。

新中国成立前,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体制严重束缚了农村生产力和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设施简陋,抗灾能力较弱,生产水平低下。1949年全县农业产值(种植业)仅2 709万元;粮食总产仅4 898.5万kg,每公顷产量1 755 kg;皮棉总产44.1万kg,每公顷仅90 kg;油菜籽总产30.25万kg,每公顷412.5 kg。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土地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多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全县对农田基本设施进行改造,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不断完善;改革了耕作制度,推广农业机械化,实行科学种田;加大农业投入,农业生产水平和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和发展。20世纪50年代末,经过治水改土后,土地产出力有了很大提高,粮食单产每公顷达3 915 kg,比1949年增长23.1%;60年代中期,经过大胆探索,充分挖掘热量资源,提高粮食复种指数,推广大麦(元麦)—早稻—后季稻一年三熟制,粮食单产每公顷达7 950 kg,比1949年增长3.4倍;至1984年,粮食、皮棉、油菜籽每公顷产量分别为7 702.5 kg、650.25 kg和2 475 kg,比1949年分别增长4.4倍、6.2倍和5倍。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全县农业以种植业结构调整为抓手进行战略性调整,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努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在第二、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形成了具有崇明特色的、以粮经型多熟制为主要特征、城郊型高优高(高产、优质、高效)的市场农业新格局,巩固了农业的基础地位,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农民的科学种田和投入意识得到强化,应对和承受市场风险的能力增强。至90年代中期,崇明县的农业逐渐形成如下特色:一是在粮经型、多熟制、多组合特色基础上,开始拓展纯经型种植模式,经济作物面积在稳粮基础上快速增长;二是西瓜、崇明金瓜、柑橘、花椰菜、白扁豆和芦笋等特色蔬菜成为本县目前的主栽作物;三是努力引进、开发特色小宗经济作物,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四是适应当前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涉农骨干企业的出现,有力地促进了崇明县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崇明县农业初步具备了实现农业现代化所必需的经济、人才和技术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