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1 植物野生种和栽培种的表型对比(Doebley等,2006)
植物是不可或缺的食物和药物资源。我国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就提出了“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见解。另外,植物对于改善环境、提高人类生存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栽培作物的来源包括3个方面:①驯化,野生植物驯化为栽培作物。植物,从其自身的角度,生长与发育只为确保后代的繁衍。野生状态的植物,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对当地的生态环境表现出很强的适应性;而被驯化的栽培植物是人类根据自身的需要进行人工选择的结果。因此,栽培作物表现出可食器官的巨大性、平行变异等,如玉米和水稻每株的种子数量多于其野生种,番茄栽培种的果实远大于其野生种(见图1.1)。植物的栽培种与野生种相比,主要区别在于植株大型化;果实(种子)生产力下降;器官间有不均衡生长的现象;传播能力及繁殖能力下降甚至丧失;丧失野生状态的苦味及有毒物质;保护组织大为消失;种子的延迟萌发性丧失;成熟期较整齐;根的形态变化很大,如根菜类的肉质根不仅粗大而且贮藏物质丰富,不分叉,表面平滑。栽培种与野生种之间,全生长发育时期有差异,同一种内,栽培植物有各种各样的变异,而野生种其形态及组织大抵相同。②引种,从国外或其他生态区引进新品种,丰富当地品种资源。③创造,人工合成新物种,培育新品种。
优良品种作为育种技术创新的物化成果,是提高单产、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技术载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作物育种研究得到了持续发展,粮食产量先后有两次大的突破:①通过矮化育种,如矮秆水稻、矮秆小麦等品种的育成;②通过杂交育种,如杂交玉米、杂交水稻的培育和推广。改革开放30多年来,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主要粮食作物品种在全国范围内更新了3~4次,每次更新都增产10%~20%,抗性和品质也不断得到改进。
变异、选择和遗传为生物进化的3个基本要素,育种的任务就是创造变异、选择变异和稳定变异。从公元前9000年中东驯化小麦,至今植物育种已有长达一万年的历史。植物育种的发展已经历3个阶梯:第一阶梯主要为引种驯化和选种(见图1.2);第二阶梯主要为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见图1.3);第三阶梯为分子育种(见图1.4)。
图1.2 第一阶梯的时间轴
相对于植物育种的历史,植物育种学的历史很短暂。究竟什么时候出现了植物育种学学科?18世纪的欧洲启蒙时代中,研究人员试图了解大自然和管理大自然,从而为人类造福。意识到人类可以选择更加有用的植物,以满足人口增长的需要,植物科学成为农业的一个强大的合作伙伴;通过实验方法来创建识别授粉的机制,开始定义与杂交密切相关的物种之间的界限,并注意到杂种优势的现象。因此,2007年,学者Murphy认为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之后就有了科学的植物育种,按照这种观点,植物育种学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也有学者认为,1900年孟德尔遗传学定律重新发现后,才有了科学的植物育种,按照这种观点,植物育种学则仅有100多年的历史。
图1.3 第二阶梯的时间轴
图1.4 第三阶梯的时间轴
纵观植物育种学的发展历程,每一种育种方法的诞生,都以新的科学发现作为支撑(见图1.2~图1.4)。选择育种主要以生物进化论为理论依据;杂交育种主要依据遗传学、植物繁殖生物学等;分子育种则主要依据分子生物学背景下的分子生物技术。随着基因组学、系统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等新兴学科的迅猛发展,植物育种理论和技术正在发生重大变革。植物育种学已发展为一门综合科学。育种家为了实现某个目标,可选择多条育种途径,可以选用多种育种方法,表1.1列出了植物育种中应用的技术、手段。
表1.1 植物育种中常用的技术、手段及主要用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