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地形与水系

地形与水系

时间:2023-10-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太湖流域地形特征为周边高、中间低,呈碟状。太湖水系极为复杂,河道纵横,湖荡密布,流域河道总长约120 000公里,河道密度达3.25km/km2,是我国著名的水网地区。黄浦江水系地处太湖流域最下游,是太湖流域最主要的水系之一。全流域现有面积在0.5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189个,其中面积40平方公里以上的6个。太湖是整个流域水调节和水生态系统的中心,水面面积2 338平方公里,南北长68.5公里,东西宽34公里,最宽处56公里。

1.流域地形

太湖流域地形特征为周边高、中间低,呈碟状。其西部属天目山山区及茅山山区的一部分,中间为平原河网和以太湖为中心的洼地及湖泊,北、东、南周边受长江和杭州湾泥沙堆积影响,地势高亢,形成碟边。其地形的构成包括了山地或丘陵、台地、泛滥平原、泥炭地、砂州或砂嘴、大型水域、浅水域等多种自然形态。[1]基本地貌分为山地、丘陵及平原。山区以天目山最高,主峰海拔1 500米以上,茅山较低,约200—500米;丘陵区高度约10—20米;除山丘区外,地势平坦,湖西、沿江、沿河一般地面高5—6米,湖西最高8—9米;阳澄淀泖地区3—3.5米,局部高地4米以上,局部低地2.5米左右;嘉兴地区3.5—4米,局部低地3米左右。[2]

西部山丘区总面积为7 338平方公里,约占流域总面积的20%,其中湖西山丘区面积为2 610平方公里,浙西山丘区面积为4 728平方公里。平原区中的中部平原区面积为19 350平方公里,沿江滨海平原区面积为7 015平方公里,太湖湖区面积3 192平方公里(含湖面面积2 338.1平方公里,湖中岛屿面积89.7平方公里及湖滨低地面积764平方公里)。(见表1-1)

表1-1 太湖流域各类地形面积表

注:各类面积为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1999年量算结果。
资料来源:秦伯强、胡维平、陈伟民等编著:《太湖水环境演化过程与机理》,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

2.流域水系

太湖水系极为复杂,河道纵横,湖荡密布,流域河道总长约120 000公里,河道密度达3.25km/km2,是我国著名的水网地区。流域水系“通常以太湖为中心,分上源和下委两个系统。湖之北以澄锡运河无锡之梁溪口为分界点。湖之南以吴江县之吴溇口为分界点,分界线以西为上源来水区,以东则为下委出水区”[3]

上游水系主要有苕溪水系、荆溪(今称南溪)水系和洮滆水系等。苕溪水系发源于浙江天目山,分东、西苕溪两支。东苕溪上游又有南、中、北三苕溪,至瓶窑后合而为一。东、西苕溪均由吴兴、长兴间大钱、小梅等七二溇港入太湖。东苕溪干流全长165公里,流域面积2 830平方公里;西苕溪干流全长145公里,流域面积2 730平方公里。[4]

荆溪水系源出苏、皖、浙三省交界处的界岭,汇溧阳、金坛和宜兴的铜官、横山、茗岭诸山来水,由南溪河东泄,经溧阳,穿宜兴的西氿、东氿至大浦港及附近诸港渎入太湖。[5]荆溪水系干流合计长117.5公里,流域面积3 091平方公里。

图1-1 太湖流域水系图

洮隔水系,发源于茅山丘陵区,汇集镇口、丹阳、金坛等地岗坡来水,经洮湖、滆湖东泄,由宜兴百渎诸溇港分散注入太湖。同时又以越渎河、丹金溧漕河、武宜运河等多条南北向河道与沿江水系相通,部分山水分流北入长江,或径入下游。洮隔水系汇水面积4 480平方公里。

太湖湖水的下泄则经苏州、无锡镜内的沙墩口、胥口、瓜泾口、南厍口、太浦口诸港,再分别经望虞河、胥江、娄江(下游称浏河)、吴淞江(下游称苏州河)、黄浦江等数十条河港泄入长江或大海,从而形成长江北排水系、黄浦江水系和杭州湾南排水系三个下游水系。

黄浦江水系地处太湖流域最下游,是太湖流域最主要的水系之一。水系面积约14 000平方公里,其水系分为3支,“北有斜塘、泖河、拦路港与淀山湖相通;中为园泄泾上接俞汇塘;南为泖港承杭嘉湖来水,在松江米市渡以上汇合,由吴淞口入海”[6]。黄浦江是太湖主要的泄水河道之一,20世纪50年代,“洩量约占总洩量百分之八十”[7]。此后,其洩量也在60%以上。

长江北排水系主要有16条河道组成,即九曲河、新孟河、德胜港、藻港、新沟河、夏港、锡澄运河、白屈港、十五圩港、张家港、望虞河、常浒河、杨林塘、七浦塘、白茆塘、浏河,其中望虞河是排泄太湖洪水的主要通道。杭州湾南排水系由浦东的川杨河、大治河、金汇港及杭嘉湖平原的长山河、海盐塘、盐官河等组成。它们将杭嘉湖平原的涝水经南台头水闸、长山闸及盐官闸排入杭州湾。

3.流域湖泊

太湖流域湖泊众多,主要分布在平原中部低洼地区,以太湖为中心,形成西部洮隔湖群、南部嘉西湖群、东部淀泖湖群和北部阳澄湖群。全流域现有面积在0.5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189个,其中面积40平方公里以上的6个。(见表1-2)

表1-2 太湖流域大中型湖泊形态特征

资料来源:《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2008年4月,第2页。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以粮为纲”思想驱动下,许多湖泊被围垦建圩,直至80年代才陆续中止,总围垦面积达528平方公里。主要围垦湖泊有太湖、洮滆、滆湖等。

太湖是整个流域水调节和水生态系统的中心,水面面积2 338平方公里,南北长68.5公里,东西宽34公里,最宽处56公里。实测历史最低水位1.78米(1934年),最高水位5.08米(1999年),多年平均水位3.07米。[8]北部从西向东有竺山湖、梅梁湖、五里湖、贡湖、胥湖以及东太湖等湖湾。入湖河流的多年平均流量合计约183立方米/秒,其中1954年最大达到约370立方米/秒,1978年最小约0.76立方米/秒。[9]

据研究统计,明代时,太湖东部从吴溇口至梁溪口间,共有140条出口河道,西部进口河道180条,总共进出口河道达320条。后由于泥沙淤积和人工开发致使河道数量减少。20世纪60年代测量时,尚剩240条;20世纪80年代为219条;20世纪90年代剩下97条。[10]2000年环湖大堤建成后,经过并港封堵和建闸控制,现留敞开口门76处。[11]

进出口河道的减少和淤塞,使排水能力减弱,对流域的洪涝灾害和水环境均产生重要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