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4 -4报告了技术进步的三部分对CO2排放强度的回归结果。从中可以看出,各类工业科技进步指数(TE)、纯技术效率指数(PE)、规模效率指数(SE)的系数均为负值,表明技术进步的各部分有利于降低CO2排放强度,大部分系数能通过1%显著性水平检验。其中,石油工业、造纸工业的纯技术效率指数、规模效率指数和森林工业的规模效率指数显著性水平均超过了20%,煤炭工业、森林工业的纯技术效率指数通过了20%显著性水平检验。另外,能源消费碳强度指数(ESI)的系数为正值,均能通过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表明能源消费碳结构强度的增加会显著地提高行业的CO2排放强度。
(1)技术进步在整个工业层面的减排绩效。从整个工业部门看,科技进步对降低CO2排放强度具有显著贡献,且大于纯技术效率的贡献,也大于规模技术效率的贡献;可能是由于回报效应的存在,科技进步的贡献略小于(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之和的)技术效率的贡献。能源消费碳强度则显著地提高行业CO2排放强度,提高比例比科技进步、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降低的比例都要大。这说明能源消费碳强度是影响CO2排放强度的最重要的因素,在减排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必须重点关注。与技术进步对节能的影响类似,实证结果显示1994—2009年,科技进步的贡献略小于技术效率的贡献。
(2)技术进步在九大类工业层面的减排绩效。从各类工业来看,能源消费碳强度、科技进步、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对CO2排放强度影响效应各不相同,表现出较明显的行业异质性特征。此处,我们重点分析能源消费结构对减排的影响以及技术进步对减排与节能影响的非对称影响。
一方面,能源消费碳强度系数较大的三个行业依次是煤炭工业、纺织工业、化学工业;这些行业在1994—2009年,能源消费碳强度的下降将极大地降低CO2排放强度。从排放强度排序中,可以看到,此类行业都是CO2排放强度较大的行业。而且,这类行业一次能源消费中排放量大的煤炭比例都相对较高,无排放的电力消费比例较低。以2009年为例,整个工业行业终端能源消费量中,原煤与电力比例1.52∶1,而煤炭采选业为5.4∶1,非金属制品业5.5∶1,煤炭消费比例大大高于整体水平,导致同样能耗条件下排放强度上升。相应地,这些行业减少能源消费中的煤炭比例,降低能源消费碳强度将极大地降低行业CO2排放强度。另外,除了森林工业的能源消费碳强度系数小于规模效率指数绝对值之外,其他行业能源消费碳强度系数均大于三类技术进步系数的绝对值。这表明,在行业CO2排放强度的影响因素中能源消费结构是最主要的因素。
表4-4 九大类工业行业技术进步对CO2排放强度的回归结果
注.***1%显著性水平,**5%显著性水平,*10%显著性水平,#20%显著性水平。
另一方面,技术进步对节能与减排的影响存在差异。从整个工业层面来看,具体表现为技术进步的三个组成部分对节能贡献的弹性系数绝对值均小于对减排贡献的弹性系数绝对值,表明技术进步促进减排的绩效比节能更大。这可能与我国节能减排政策有关,近年来,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国政府加大了减排力度,减排政策日渐受到关注和重视并逐步落实到行业与企业层面。相应地,各行业在减排方面的技术研发、创新投入也日渐增多,技术进步对减排的影响逐渐凸显,因此影响效应相对更大,实证上表现为其系数较大。从九大类工业来看,技术进步的几部分对能耗强度与对CO2排放强度的影响也略有不同。机械工业、造纸工业、煤炭工业以及森林工业的科技进步的减排系数绝对值大于节能系数绝对值,表明在这些行业中,科技进步提升对降低排放强度的作用更大、更显著。这表明,有利于减排的科技研发与创新投入日益受到此类行业重视。规模技术效率的节能与减排系数则大致相同。由此可以推论,随着应对气候变化政策的落实,技术进步将更多地偏向减排,未来技术进步对减排的作用可能比节能更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