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车或大修车虽经过生产阶段的精加工及磨合,但零件的工作表面仍残留很多刀具加工的痕迹,表面粗糙度较大。同时还存在加工时不可避免的尺寸和形位偏差,以及总成装配时的允许误差。因此,新配合件之间的实际接触面积要比理论计算面积小得多,单位压力也大得多。因此,汽车在走合期内使用时,零件摩擦表面工作温度高,磨损大,严重时可能出现膨胀咬住或表面刮伤等现象,直接造成零部件的早期损坏。此外,由于走合期内零件表面温度高,配合间隙小,也会使润滑条件变差,加之生产或装配中的缺陷,行车故障率较高。
汽车走合期工作过程就是一个零件工作表面趋于完善、故障率逐渐下降并趋于稳定的工作过程。因此,走合期实质是一个实现氧化磨合的走合加工工艺过程。在走合期内,零件摩擦表面不平的部分被磨去,逐渐形成比较光滑的工作表面。随着行驶里程的延长,零件工作表面形成一层坚韧耐磨的氧化膜,这使得零件的工作表面趋于完善,故障率逐渐下降,汽车的使用寿命延长。
汽车走合期通常为1000~1500km,有的车型为2000~3000km,相当于40~60h。根据使用特点的不同,走合期通常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为走合初的50~70km。在此阶段,因为零件工作表面较粗糙,几何形状和装配位置都存在一定偏差,配合间隙也较小,因此零件磨损和机械损失很大,零件表面和润滑油的温度也很高。这一阶段最好空驶。
(2)第二阶段为走合100~200km。与第一阶段相比,零件工作表面比较光滑,摩擦的机械损失和产生的热量减少,但零件表面的氧化磨合时间还不足够,应当小负荷运行。
(3)第三阶段为第二阶段后到走合期结束。随着走合里程的增长,零件工作表面逐渐完善,并形成了一层防止配合表面金属直接接触的氧化膜,进入氧化磨耗过程。行车故障率趋于稳定,汽车的各项使用性能逐渐达到正常。由于氧化膜的形成,需要借助一定的温度和压力环境,故这一阶段适合于小负荷运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