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消费生态化的内涵和主要特征
认真领会生态自然观的重要启示,按照生态化的要求引导人类的消费活动,是一场改变人的需求结构的革命。要充分认识、恰当界定消费生态化,还必须进一步考察它的内涵和特征。
一、消费生态化的内涵
马克思指出:“对人类生活形式的思索,从而对它的科学分析,总是采取同实际发展相反的道路。这种思索是从事后开始的,就是说,是从发展过程的完成的结果开始的。”[9]完整意义上的消费生态化尚不存在,现在能看到的,只是它的一些萌芽,能预测的,只是它未来的发展趋势,这就为准确界定什么是消费生态化带来了一定困难。
消费包括生产性消费和生活性消费。对人类来说,消费不仅对生存发展不可或缺,而且消费什么,怎样消费,从来都是人生价值追求和生活方式的重要体现。在汉语中,“化”的本意是转变。在名词或形容词后面加上“化”,表示在运用一定手段、经历一定过程后,使某一特定对象转变成具有该名词或形容词所指称的性质或状态。因此,消费生态化就既是过程也是结果,主要指的是人们在消费活动中要用生态学的观点和方法规范自己的思考和行动。这一范畴在国内外少数论著中也出现过,但专门研究消费生态化的文章和著作目前还非常少见。
消费生态化直接针对消费主义的种种弊端。消费主义张扬无尽享受、挥霍纵欲、奢侈浪费的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不是把消费物质产品看做生活的必要环节,而是把它当做人生的根本意义。消费主义打着全面满足人的物质需要的旗号,对人的物质需要进行了无穷想象和全方位开发,因而对所有人充满诱惑。炫耀消费、奢侈消费、超前消费、一次性消费,等等,都是消费主义的表现形式。消费主义所主张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破坏了人类生存发展的自然根基,危及人与自然的和谐,腐蚀着人的灵魂,导致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分裂,既破坏了个人的身心和谐,也造成了人与人的对立和冲突。消费主义所引发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气候变暖……使经济、社会和人的发展变得不可持续。
在实践消费生态化的过程中,人们赖以思考和行动的哲学本体,是“自然—人—社会”这个复合生态系统的不可分割和共生共荣。实践消费生态化,就是要克服消费主义所造成的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人的物质社会与精神生活的失谐。
消费生态化从消费这个侧面突出了可持续发展理念,其基本依据是:“自然—人—社会”是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人的生态生存是人的实践生存的必要前提。它的核心要求是在尽量减少物质产品消费的同时提高生活质量,关键是尽量减少物质生产和消费对资源的消耗、对环境的污染和对生态的破坏,要义是顺应用消费拉动生产的历史趋势,通过优化消费结构引领经济发展模式的变革,为落实经济、社会和人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从优化消费结构看,消费生态化倡导的是一种把消费的质、生活的质放在第一位的消费结构,努力把消费得更少但生活得更好真正统一起来。从经济发展模式的变革看,消费生态化主张充分尊重自然界的自主运作,把生产与消费的统一,建立在发展生态生产力,即人的物质生产力和自然生产生命的能力的相互促进上。
消费生态化对解决资源、环境和生态问题具有釜底抽薪的作用,其根本价值取向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双赢”,即把提高人的生活水平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有机结合起来,使人的生命价值与自然界的生态价值都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主张把消费得更少但生活得更好真正统一起来,就是坚信,“只要我们生产更多的耐用品以及更多的不破坏环境的东西,或者生产更多的但每个人都可以得到的东西,那么,消费得越少,但生活得更好,这是可能的”[10]。消费生态化既是人类社会消费结构的深刻革命,也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变革的鲜明体现。其内涵中最主要的东西,一是讲究生活水平的提高,二是立足于用消费拉动生产,三是要求尽量减少对物质产品的消费。
二、消费生态化的主要特征
实践消费生态化就是要克服消费主义的种种弊端。消费生态化的特征,取决于它要达到的这一目的和实践它的种种现实条件。
从生产和消费的关系看,消费生态化主动顺应用消费拉动生产这一趋势。这一趋势不可更改的深层原因是,“人们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生产力——这是他们的全部历史的基础,因为任何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的力量,是以往的活动的产物”。[11]一方面,由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越来越快,在当今社会,人们衣食住行所需要的东西,只要自然界能够提供物质和能量支撑,只要不遇到难以抗拒的自然灾害,一般都可以生产出来。在经济运行中,生产能力和生产手段一般不成问题,问题往往出在产品有无销路上。另一方面,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对生活必需品的追求往往是个性化的,经常处于快速变动的情况之中。只有从满足个性需求出发,不断跟踪需要的新变化,生产活动才能持续发展。也就是说,物质生产力的发展,人的个性的发展,用消费拉动生产已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趋势,任何解决生产与消费矛盾的思路、措施,只有主动顺应这种趋势,才能获得成功。消费生态化也不例外。
从消费物质产品看,消费生态化强调适度消费和绿色消费。针对消费主义主张“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带来的种种弊端,消费生态化不是反对人们享受丰富的物质生活,相反,它主张人们的物质生活应当更加丰富多彩。正如印度圣雄甘地所说,我们这个世界满足人的需要绰绰有余,却不能满足人的贪欲。消费主义的运转,靠的是不断刺激人们的物质欲望,引导人用物质欲望的满足来代替其他方面的满足,因而才产生了一系列危害。鉴于人的幸福感取决于包括物质需要在内的各方面生活的满足程度,并不仅仅由消费多少物质产品来决定,所以,在对物质产品的消费上,消费生态化的主张是适度消费。适度的标准是既能满足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又不超出自然界资源和生态的承受能力。与消费主义所主张的“更多”、“更好”相比,消费生态化主张的是“更少”、“更好”。更少就是够用就行,能少消费就绝不多消费,这就是适度。更好就是产品要尽量绿色化,用起来舒适方便,对人健康有益,对环境少产生或不产生公害。
从消费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关系看,消费生态化注重二者的互补。人既需要消费物质产品,也需要消费精神产品。消费主义用物质生活引领精神生活,把人精神需要的满足归结为物质需要的满足,是极其片面的。由于消费主义总是和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结伴而行,在消费主义横行的地方,人们对精神产品的追求,也往往是浅层次的甚至是低俗的。用消费生态化克服消费主义,有助于提升精神产品的品位。消费生态化在讲究适度消费和绿色消费的同时,强调消费物质产品与消费精神产品的互补。这不仅有助于丰富人的生活、提升人生境界,也有助于减轻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根本区别是,物质产品的物性价值是第一位的,精神产品的符号价值是第一位的。物质产品对人的价值来源于它们的物性,一旦物质产品被消费,其价值也随着物性的转变而消亡,因此,少消费物质产品就可以减轻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精神产品则不同,其价值来源于承载的意义和情感等精神因素,可以被反复享用,享用的人越多,使用得越频繁,其价值和作用就越大,即使这样做多消耗了作为载体的物质资源,那也极其有限。物质产品的物性价值可以累加,因此,生产物质产品要讲究量的扩张。精神产品是创造出来的,它只承认第一不承认第二,它本身的价值并不因复制而增加,却可以在复制和传播中不断扩大影响。就物质产品而言,在生产过程中增加精神因素的含量,可以提升其物性价值。现在人们常说的提高物质产品的附加值,指的就是在物质产品的生产中,尽可能多地增加科技因素和人文因素的含量。
在人与人的关系上,消费生态化倡导责任消费。消费本来是个人的事。但是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用消费来拉动生产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消费对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由于在某种程度上说,消费什么、如何消费总是彰显个人社会地位的符号,消费就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也是文化和伦理现象,消费者的社会责任和道德责任由此被凸显出来了。消费主义通过推崇奢侈消费、超前消费、炫耀消费,引导人们将消费品当成一种“身份符号”,把如何消费当成衡量人有没有“面子”的重要指标,使消费成为一种填充精神空虚的病态行为,一种对物质产品的无度索取和占有,从而造成了“占有—欲望满足—欲望的更大发动—更大规模的占有”的恶性循环。消费本来是人满足生存需求、提升生活质量的一种手段,但在消费主义那里,却成了满足人为刺激起来的物质欲望的周而复始的过程,成了非理性的漫无边际的盲目追求。
在人与人的关系上,消费主义的根本缺陷是导致一些人缺失责任感,对生态环境、公共物品和他人缺乏关心。要用消费生态化破解消费主义,就应当倡导责任消费:消费者要为自己的消费行为负起社会和道德责任,并从理念走向行动。要使责任消费从理念走向行动,就应该使所有人清醒地认识到,自己作为消费者必须承担的对自己、对社会、对环境的道德责任、社会责任和生态责任,努力在消费中实现需求与理性、享受与道义的融合。要使责任消费从理念走向行动,还必须建构有助于落实责任消费的社会体系,包括责任消费文化、责任消费制度和责任消费环境,等等。[12]
就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言,消费生态化崇尚亲近、享受和欣赏自然。消费主义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大大减少了人在大自然中能享受到的乐趣。马克思曾经指出,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理论的和实践的(或者说精神的和物质的)双重关系,“从理论领域来说,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同样,从实践领域来说,这些东西也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动的一部分。人在肉体上只有靠这些自然产品才能生活,不管这些产品是以食物、燃料、衣着的形式还是以住房等等的形式表现出来”。[13]实践消费生态化就是为了重建人与自然的全面关系,人不仅要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从中获取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资料,也要顺应自然、亲近自然、欣赏自然,与大自然建立起多方面的密切关系。顺应自然不仅指改造自然要遵循自然规律,更是指要充分尊重自然界的自主运作,不到万不得已就不去改造自然。亲近自然、欣赏自然就是将自然真正作为安身立命的依托和艺术的对象、美的源泉,讲究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陶冶情操,获得美的享受。在享受自然中获得的乐趣和益处,是任何人工物无法取代的,这已是现代人的普遍共识。由于生产主义和消费主义已使大自然遍体鳞伤,要在实践消费生态化的过程中亲近自然、享受自然、欣赏自然,就必须偿还生态欠债,进行生态治理。进行生态治理要两手配合。一是采用人工方法治理污染、恢复植被。进行人工治理的关键是发展环保科技,促进生态民主。许多发达国家治理生态的经验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两点。[14]二是无为而治,让大自然自己在休养生息中医治创伤。在很多情况下,后者比前者投入要少,效果却更持久。
从工作与休闲的关系看,消费生态化强调要享受休闲。休闲时间的增加,是工作时间缩短的必然结果,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活富裕程度的提高。在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物质生产力的提高,已经使休闲不再是某些人、某个阶级的特权,而是所有人的基本权利。尽管在这方面还存在着不平等,但争得休闲权已成为所有人的基本要求。针对这种情况,英国哲学家伯兰特·罗素说:“现代技术已经可能使有限的悠闲不成为特权阶级小小的特点,而是一种均等地分属于整个社会的权利。”[15]消费主义使人们把休闲等同于消费物质产品和享受别人的服务,已经彻底歪曲了休闲的本来意义。休闲尽管和“有空”直接相关,但无所事事并不是休闲的首要涵义。在休闲的涵义中,首要的是拥有自由的时间和空间。马克思主义所说的自由,一不屈从于他人的意志,二不受自然规律的盲目支配。自由时间则是“不被直接生产劳动所吸收”的时间,包括“个人受教育的时间,发展智力的时间,履行社会职能的时间,进行社交活动的时间……”[16]马克思正是在这种意义上说:“事实上,自由王国只是在由必需和外在目的规定要做的劳动终止的地方才开始;因而按照事物的本性来说,它存在于真正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在这个必然王国的彼岸,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展,真正的自由王国,就开始了。但是,这个自由王国只有建立在必然王国的基础上,才能繁荣起来。工作日的缩短是根本条件。”[17]要实践消费生态化,就必须充分利用好休闲时间,在坚持适度消费的同时,按照马克思主义对自由、自由时间和自主活动的理解,立足于人的自我实现,把娱乐、休息和发展智力、服务社会结合起来,使休闲生活变得更加充实,更加丰富多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