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施涂原子灰及打磨

施涂原子灰及打磨

时间:2024-10-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a. 按照原子灰与固化剂添加量100∶2或100∶3的比例取出适量的原子灰和固化剂, 分别放置在干净的混合板上。d. 开始混合原子灰和固化剂时, 要在5min内混合各成分, 因为5min后原子灰将变得太硬而难以施涂。a. 从容器中取出原子灰和固化剂后, 应马上盖上盖子, 以防其中的溶剂挥发。在研磨部位外缘的10mm内施涂原子灰。使用配有180~240号砂纸的研磨块研磨, 确保表面已修复且旧涂层和原子灰施涂表面无高度差。

1. 训练设备

(1) 单作用研磨机

单作用研磨机(同单作用打磨机,图3-25) 用于清除涂料和锈蚀。

要点:

在低速时产生高扭力, 可减少研磨机和钢板表面之间产生的摩擦热。

(2) 轨道式研磨机

轨道式研磨机(同轨道式打磨机,图3-28) 用于研磨原子灰。

要点:

1) 与双作用研磨机相比, 轨道式的研磨量小, 可避免过度研磨。

2) 无论使用研磨垫的哪个部位, 研磨量都相同。

(3) 双作用研磨机

双作用研磨机(同双作用打磨机,图3-27) 用于研磨、制作羽状边和研磨原子灰。

要点:

1) 与轨道式研磨机相比, 此种研磨机研磨量大, 可缩短研磨作业时间。

2) 研磨垫边缘部的研磨量大于中央部分。

(4) 搅棒

搅棒(图4-1) 用于搅拌罐中的原子灰,或将原子灰从罐中取出。

备注:

有金属搅棒和树脂搅棒两种。

图4-1 搅棒

(5) 原子灰刮刀

原子灰刮刀(图4-2) 用于混合和施涂原子灰。

要点:

1) 不要使用端部受损或变形的刮刀。

2) 使用400号砂纸磨圆刮刀弯角。

备注:

有树脂和橡胶两种原子灰刮刀。

图4-2 原子灰刮刀

(6) 原子灰混合板

原子灰混合板(图4-3) 用于混合原子灰。

备注:

有金属板和剥离式两种原子灰混合板。

图4-3 原子灰混合板

(7) 研磨块

研磨块(图4-4) 用于研磨原子灰。

备注:

1) 有各种形状的树脂、 橡胶或木质研磨块。

2) 有些研磨块还配有一个吸尘器, 可通过附带的软管清除原子灰粉尘。

图4-4 研磨块

(8) 砂纸

砂纸(图4-5) 用于清除涂料和锈蚀、研磨原子灰等。

备注:

1) 对研磨机而言, 有自粘式和尼龙搭扣式砂纸。

2) 对研磨块而言, 有非自粘式、 自粘式和尼龙搭扣式砂纸。

(9) 百洁布

百洁布(图4-6) 用于研磨机或砂纸无法触及的且形状比较复杂的部位。

图4-5 砂纸

图4-6 百洁布

要点:

具有出色的灵活性。

(10) 打磨指示剂

打磨指示剂(图4-7) 用于检查维修表面上的砂纸印或微小凹陷和凸起。

备注:

有喷雾型和粉末型两种打磨指示剂。

图4-7 打磨指示剂

(11) 烤灯

烤灯(图4-8) 用于强制干燥原子灰。

备注:

有远红外型和近红外型两种烤灯。

图4-8 烤灯

2. 训练步骤

评估受损范围→表面处理→清洁和除油→施涂原子灰→研磨原子灰→修复缺陷。

(1) 评估受损范围

1) 防护器具: 棉手套

2) 所需物品: 直尺、 标记笔。

3) 检测受损部位的步骤:目视→触摸→按压→对比。

①目视 (图4-9):评估受损部位,标记受损部位的上、 下、 左和右的边缘, 确保受损部位的边缘全部标记。

要点:

a. 观察钢板上反射的荧光灯光线时, 逐渐改变视线角度以评估扭曲度。

b. 多角度、 大范围观察钢板表面, 不要忽略任何受损部位。

c. 清洁钢板, 以免忽略掉受损部位。

图4-9 目视

(a) 根据荧光灯反射光线评估扭曲度; (b) 画圆圈做标记点

②触摸(图4-10):评估表面上的凹陷与凸起,确保已检查所有凹陷与凸起。

要点:

a. 带上棉手套触摸表面以检查是否平滑。

b. 全方位、 大范围触摸表面, 包括受损表面和未受损表面。

备注:

a. 伸直手腕并将力集中在手掌, 触摸表面, 但不要对表面施加任何压力

b. 两手交替触摸表面, 或先触摸未受损表面, 然后再触摸受损表面, 这样更容易发现微小凹陷或凸起。

图4-10 触摸(用手检查)

③按压 (图4-11):检查张力,确保受损表面与未受损表面的张力相同。

要点:

a. 用拇指向表面施加足够的压力, 直到指甲尖变白。

b. 将受损部位的张力与受损点附近未受损部位的张力, 以及另一侧钢板的张力进行对比, 评估受损部位的张力。

c. 目视检查的未受损部位的张力有时可能偏小, 因此需检查整个钢板的张力。

图4-11 按压

(a) 用手指检查; (b) 进行张力对比

④对比(图4-12):受损部位与未受损部位做对比,评估两者间的差异。

要点:

a. 在未受损表面和受损表面上放一把直尺, 然后通过直尺和表面之间的空隙、 直尺的移动来判断受损情况。

b. 如果整个钢板完全受损, 则使用另一侧钢板进行对比。

图4-12 对比

(a) 评估差异; (b) 用直尺确认A、 B、 C A—未受损表面; B—凸起; C—凹陷

4) 标记受损范围(图4-13):标记已评估的受损部位,确保全部标记出受损部位。

要点:

带上棉手套触摸表面以检查是否平滑。

备注:

以圆圈表示受损部位。

图4-13 标记受损范围

(2) 表面处理

1) 防护器具: 护目镜、 防尘口罩、 防毒面具、 棉手套、 防溶剂手套。

2) 所需物品: 研磨机、 砂纸、 空气吹尘枪、 除油剂、 擦拭纸、 底漆喷枪、 刷子。

3) 对钢板进行处理 (施涂原子灰前表面处理) 的步骤:

清除旧涂层和锈蚀→制作羽状边→清洁和除油→施涂底漆。

①清除旧涂层和锈蚀 (图4-14):清除标记部位内的所有涂层和锈蚀,使用配有60~80号砂纸的单作用研磨机或7mm偏心距双作用研磨机研磨表面, 确保标记线10mm内所有旧涂层和锈蚀全部清除。

要点:

a. 用遮蔽胶带保护周围区域, 以免受损。

b. 清除标记线10mm内的旧涂层, 以制作羽状边。

c. 调节单作用研磨机的角度, 使用砂纸外侧以内10mm的区域研磨。

注意:

a. 为避免在钢板上留下很深的划痕, 开动研磨机前使其与钢板接触。

b. 如果长时间研磨同一部位, 则产生的摩擦热可能会导致钢板变形。

c. 任何残余锈蚀都会导致原子灰脱落和起泡。

图4-14 清除旧涂层和锈蚀

(a) 研磨机角度; (b) 研磨范围 (A: 宽约10mm)

备注:

a. 起泡: 由于附着力差而导致漆膜在钢板上膨胀凸起的现象。

b. 用擦拭纸擦去所有研磨粉尘。

②制作羽状边(图4-15):消除钢板和旧涂层之间的台阶,为了确保原子灰与底材有良好的附着力而研磨表面。 在双作用研磨机上安装120号砂纸进行研磨, 确保钢板和旧涂层平滑过渡。 在羽状边外缘的外侧研磨宽度约为30mm的表面。

图4-15 制作羽状边

(a) 如何使用研磨机; (b) 研磨机的位置 (A: 约30mm); (c) 羽状边 (B:20mm); (d) 羽状边区域的范围

要点:

a. 调节双作用研磨机的角度, 以使用砂纸外侧30mm研磨。

b. 沿研磨部位外围移动研磨机。

c. 应转动研磨垫, 使其从涂层移至钢板 (顺时针)。

d. 目视和手触检查羽状边的同时, 移动研磨机。

e. 轻轻按压研磨机, 在表面上留下研磨砂纸印。

注意:

a. 为避免在钢板上留下很深的划痕, 开动研磨机前使其与钢板接触。

b. 移动研磨机时, 不要使研磨机与研磨部位轮廓线 (上和下) 成直角, 否则形成的羽状边可能不平整。

c. 如果研磨垫从钢板滑至涂层, 则涂层研磨范围会扩大, 且羽状边也会扩大。

d. 羽状边制作不平滑会形成原子灰印。

e. 研磨不充分会导致原子灰脱落。

备注:

a. 在羽状边上均匀施涂原子灰时, 需以研磨部位为参考, 因此需研磨均匀。

b. 羽状边的宽度应为20mm。

③清洁和除油(图4-16):清除所有脏污、灰尘、油液或油脂

a. 用擦拭纸清除所有脏污和灰尘后, 向表面吹气除尘。

b. 使用在除油剂中浸泡过的擦拭纸擦拭该部位, 溶解油液残留物, 然后用干净的擦拭纸擦拭表面。

c. 吹气以干燥除油剂。

注意:

a. 清洁不充分会使脏污或灰尘残留在原子灰内, 从而形成颗粒。

b. 除油不充分会导致涂料脱落或起泡。

图4-16 清洁和除油

(a) 清洁; (b) 除油

④施涂底漆(图4-17):在裸露金属上施涂一薄层底漆。

要点:

请遵照制造商的说明, 判断是否需要施涂底漆, 如果需要, 确定施涂步骤。

图4-17 施涂底漆

(a) 刷子刷涂; (b) 喷枪喷涂

注意:

可使用刷子或喷枪施涂底漆。

(3) 施涂原子灰

1) 防护器具: 护目镜、 防毒面具、 防溶剂手套。

2) 所需物品: 原子灰、 固化剂、 搅棒、 原子灰混合板、 原子灰刮刀、 干燥设备。

3) 施涂原子灰的步骤:

搅拌→混合→薄涂→施涂原子灰→修整表面→修整原子灰边缘和清洁→干燥。

①搅拌(图4-18):混合原子灰和固化剂,确保均匀搅拌各成分。

图4-18 搅拌

要点:

a. 转动罐的同时, 上下移动搅棒搅拌原子灰。

b. 搅拌时, 注意不要让原子灰黏附在灌上。

c. 紧固固化剂盖, 揉按整个固化剂管, 以混合固化剂。

注意:

a. 黏附在灌上的原子灰如果干燥, 施涂时就会形成颗粒。

b. 如果原子灰和固化剂在混合前未充分搅拌, 则原子灰将不能正常固化。

备注:

混合固化剂时, 固化剂盖附近的标记部位难以混合, 因此使用前应注意充分揉按固化剂。

②混合(图4-19):混合原子灰和固化剂,因厚层原子灰干燥较慢,将原子灰刮薄。

a. 按照原子灰与固化剂添加量100∶2或100∶3的比例取出适量的原子灰和固化剂, 分别放置在干净的混合板上。

b. 用刮刀边缘取固化剂,然后用刮刀画圆,使固化剂和原子灰的混合率达到70%~80%。

c. 铲起约一半的原子灰, 将其放在剩余原子灰上, 然后按压原子灰使其平摊。

d. 重复步骤c, 直至颜色均匀一致, 确保固化剂和原子灰已均匀混合。

要点:

a. 有两种拿刮刀的方式, 一种是将食指放在刮刀中央, 另一种是将拇指放在刮刀中央。

b. 请遵照制造商关于混合比例的说明。

c. 将原子灰刮薄, 排出其中的空气以防出现针孔。

d. 开始混合原子灰和固化剂时, 要在5min内混合各成分, 因为5min后原子灰将变得太硬而难以施涂。

e. 将固化剂挤在混合板上略微远离原子灰的位置, 不要使二者直接接触。

注意:

a. 从容器中取出原子灰和固化剂后, 应马上盖上盖子, 以防其中的溶剂挥发。 不要在罐口刮除粘在搅棒上的原子灰, 所有粘在罐口的原子灰最后都会固化并落入罐内。

b. 添加固化剂过多, 干燥后就会开裂; 若过少, 则难以固化干燥。

c. 如果各成分未充分混合, 则会导致固化效果不佳。

备注:

原子灰内的空气会导致表面起泡, 形成小孔。

图4-19 混合

(a) 如何拿刮刀; (b) 混合1; (c) 混合2; (d) 混合完成

③薄涂(图4-20):在研磨部位将原子灰刮薄,填补因焊接导致的微小划痕或凹陷。在研磨部位外缘的10mm内施涂原子灰。

要点:

a. 手掌朝下拿刮刀, 使食指和中指呈V形轻轻支撑刮刀。 将少量原子灰铲到刮刀边缘的中央。

b. 拿刮刀时, 仅使刮刀边缘接触表面, 刮刀面完全远离表面, 然后用力按压以施涂薄层原子灰。

注意:

如果未正确薄涂原子灰, 则原子灰可能脱落。

备注:

用刮刀将原子灰的一角刮起, 这样更容易将原子灰放到刮刀中央。

图4-20 薄涂

A—宽约10mm; B—研磨表面; C—薄涂部位

④施涂原子灰(图4-21):将要填补凹陷的原子灰分为多份,并进行施涂。在研磨部位外缘的10mm内施涂原子灰, 且其堆积高度大于未受损表面。

图4-21 施涂原子灰

(a) 施涂原子灰示意图; (b) 施涂原子灰效果图

要点:

a. 手掌朝下拿刮刀, 使食指和中指呈V形轻轻支撑刮刀。 将部分原子灰铲到刮刀中央。

b. 站在可轻松触到原子灰施涂部位两端的位置。

c. 立起刮刀, 可施涂薄层原子灰; 放低刮刀, 可施涂厚层原子灰。

d. 施涂原子灰, 使其与先前施涂的原子灰重叠1/3。

e. 通过移动整个身体来移动刮刀。

f. 将刮刀按压在钢板上, 刮薄周围原子灰层, 沿羽状边的形状移动刮刀。

注意:

a. 如果原子灰无法一次施涂完成, 则等待已施涂的原子灰边缘干燥至可触摸的程度,再进行原子灰施涂。

b. 干燥至可触摸的程度是指原子灰干燥不粘手。

⑤修整表面(图4-22): 修整 (反向) 表面的台阶或不平整部位, 确保已修整所有大的台阶和不平整部位。

要点:

a. 使食指位于刮刀中央, 轻拿刮刀。

b. 放低刮刀, 并将其轻按到表面上, 然后以与施涂原子灰相反的方向快速移动刮刀。

c. 将刮刀上的所有原子灰刮到混合板上, 以保持刮刀头部清洁。

d. 施涂原子灰, 使其与先前施涂的原子灰重叠1/3。

e. 通过移动整个身体来移动刮刀。

注意:

a. 如果原子灰层无台阶或不平整部位, 则无需进行表面修整。

b. 原子灰表面上的台阶: 钢板圆弧度和刮刀边缘的高度差造成的线条。

图4-22 修整表面

(a) 原子灰层表面示意图; (b) 修整原子灰层效果图

⑥修整原子灰边缘和清洁: 修整原子灰边缘周围的所有台阶, 并清除扩散在研磨部位外的所有原子灰, 确保原子灰施涂部位与旧涂层之间无台阶, 研磨部位外的表面无原子灰。 原子灰施涂最终效果图如图4-23所示。

图4-23 原子灰施涂最终效果图

要点:

a. 手掌朝下拿刮刀, 使食指和中指呈V形轻轻支撑刮刀。

b. 将刮刀按压在涂层侧, 沿羽状边的形状移动刮刀。

c. 在原子灰固化前清除研磨部位外的表面原子灰。

d. 将薄涂至修整完成的作业时间限制在4min内。

e. 施涂完原子灰后, 用天那水直接清洗刮刀。

注意:

a. 不要清除过多原子灰, 否则会露出羽状边。

b. 如果原子灰施涂部位周围有台阶则研磨块的前端会触到未受损表面, 导致表面划伤。

c. 由于原子灰在固化过程中会产生热量, 待原子灰冷却后再处理剩余原子灰。

⑦干燥: 强制干燥原子灰, 确保原子灰可以研磨。

要点:

a. 一旦原子灰干燥至可触摸的程度, 使用烤灯对其强制干燥。 不要快速干燥原子灰。

b. 将砂纸轻放在涂层较薄部位, 研磨时观察原子灰是否成为粉末, 以此来判断原子灰是否干燥。

c. 请遵照制造商关于干燥的说明。

注意:

a. 如果在干燥过程中快速加热原子灰, 则原子灰可能出现开裂或脱落。

b. 如果在未检查原子灰是否干燥至可触摸程度的情况下进行强制干燥, 则表面将可能在原子灰底部溶剂挥发前干燥, 导致干燥效果不佳。

备注:

原子灰干燥时产生的热量会使原子灰固化, 如强制干燥原子灰会加速固化。

(4) 研磨原子灰

1) 防护器具: 护目镜、 防尘口罩、 棉手套。

2) 所需物品: 研磨机、 研磨块、 砂纸。

3) 研磨原子灰的步骤:

粗磨→表面整形1→表面整形2→表面修整→最终修整。

①粗磨(图4-24):消除整个钢板上的凹陷和凸起。 使用配有80号砂纸的研磨块或研磨机研磨表面, 确保原子灰表面无台阶、 大的凹陷和凸起。

要点:

a. 原子灰和钢板温度达到室温时开始研磨。

b. 站在研磨块可轻松触到原子灰施涂部位两端的位置。

c. 将研磨块拿在身前, 从下方托起研磨机, 然后将其轻压在原子灰表面。

d. 研磨至原子灰边缘外约10mm处。

e. 只研磨原子灰表面, 不要在未受损表面上留下砂纸印。

f. 研磨较高部位后, 再研磨整个表面, 注意不要出现凹陷和凸起。

g. 移动研磨机时, 务必注意是研磨垫的哪个部位在研磨原子灰。

h. 目视和手触检查大的凹陷和凸起是否研磨平整。

注意:

a. 为避免在钢板上留下很深的划痕, 开动研磨机前使其与钢板接触。

b. 如果研磨到原始表面, 就会留下很深的砂纸印。

备注:

用烤灯干燥后, 仍有热度的钢板会膨胀且整个钢板的圆弧度会有差异。

图4-24 粗磨

(a) 如何使用研磨机; (b) 研磨部位; (c) 研磨效果图

②表面整形1 (图4-25):将原子灰表面研磨至正常表面平滑度的80%。 使用配有120号砂纸的研磨块或研磨机研磨表面, 确保可隐约看到整个羽状边。

图4-25 表面整形1

(a) 研磨部位; (b) 研磨方向A—宽约10mm

要点:

a. 站立位置以及研磨块/研磨机接触方式与粗磨相同。

b. 研磨至原子灰边缘外约10mm处。

c. 研磨局部后, 再研磨整个表面以消除凹陷和凸起。

d. 只研磨原子灰表面, 不要在未受损表面上留下砂纸印。

e. 目视和手触检查整个表面上大的凹陷和凸起是否研磨平整。

f. 研磨原子灰, 直到羽状边透明度均匀。

注意:

为避免在钢板上留下很深的划痕, 开动研磨机前使其与钢板接触。

备注:

a. 水平研磨、 斜向研磨、 垂直研磨的比例分别是70%、20%、10%。

b. 机器研磨需要较高技能, 掌握此技能后, 可同时配合使用手工和机器两种方法进行研磨。

③表面整形2 (图4-26):将原子灰表面研磨至正常表面平滑度的80%。 使用配有120号砂纸的研磨块或研磨机研磨表面, 确保羽状边上留有一薄层原子灰。

要点:

a. 研磨至研磨部位外缘外约20mm处。

b. 全方位研磨表面, 以使表面平滑。

c. 用手触摸表面检查是否有凹陷和凸起, 然后使用直尺检查表面的高度。

d. 检查羽状边的透明度, 然后将原子灰研磨成一薄层。

e. 研磨后, 向原子灰表面吹气, 以检查是否有针孔。

f. 如果原子灰上有针孔, 则使用和薄涂相同的方法施涂一薄层原子灰。

备注:

使用打磨指示剂检查是否有微小凹陷和凸起。

图4-26 表面整形2

(a) 研磨部位; (b) 施涂打磨指示剂后进行研磨A—宽约20mm; B—研磨部位; C—凸起; D—凹陷

④表面修整(图4-27): 确保旧涂层和原子灰之间自然平滑过渡。 使用配有180~240号砂纸的研磨块研磨, 确保表面已修复且旧涂层和原子灰施涂表面无高度差。 清除先前操作留下的所有砂纸印。

要点:

a. 使用研磨块均匀研磨整个表面至整形打磨区域外20mm处。

b. 随时检查表面是否有凹陷和凸起, 然后通过手触和直尺检查原子灰表面和未受损表面的过渡情况。

备注:

使用打磨指示剂检查是否有砂纸印、 微小凹陷和凸起。

图4-27 表面修整

(a) 研磨部位; (b) 评估表面A—宽约20mm; B—表面整形部位

⑤最终修整(图4-28):清除表面修整时留下的所有砂纸印。使用配有320号砂纸的研磨块研磨, 确保已清除先前操作留下的所有砂纸印。

要点:

a. 使用研磨块均匀研磨整个表面至表面修整研磨区域外20mm处。

b. 小心不要使表面变形。

注意:

如果未完全消除砂纸印, 则施涂面漆后这些痕迹会出现在表面上。

备注:

用小于240号的砂纸研磨时留下的砂纸印可能无法用中涂底漆或硝基原子灰完全填补。

图4-28 最终修整

(a) 研磨部位; (b) 羽状边A—宽约20mm; B—表面修整部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