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作为首都的北京市,经济总量一直处于全国城市的前列,增长速度也较快。北京市近十几年经济总量的增速都在两位数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在三十年中达到乘十倍之多的数额,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从1980年的139.1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6251.9亿元,见图3-3; 并且其年均增速较快,见图3-4;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1980年的1544元提高到2011年的81658元,见图3-5,但与世界城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水平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从产业结构发展来看,北京市第三产业比重由1991年的43.7%上升到2006年的70%以上,见图3-6,2011年时达到76%之多,这些都意味着北京早已进入了工业化后期的水平。
图3-3 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及其增长率年际变化
图3-4 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年际变化
图3-5 北京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年际变化
图3-6 北京市第三产业比重年际变化
随着经济总量的增加,居民收入明显提高,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80年的501.4元提高到2011年的3290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1980年的308.1元提高到2011年的14736元,见图3-7。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从2002年的19.2平方米提高到2011年的29.4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从2002年的32.58平方米提高2011年的48.63平方米,见图3-8。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从1980年的55.3%下降到2011年的31.4%,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从1980年的54.1%下降到2011年的32.4%,见图3-9。
图3-7 北京市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及其实际增长率年际变化
图3-8 北京市城乡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年际变化
图3-9 北京市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年际变化
而这些内容更多地表现在食品消费趋于高级化,衣着消费趋于时尚化,家庭耐用消费趋于高档化,居民交通通信工具消费不断更新化等方面。如北京机动车保有量从1949年的2300辆增加到1997年的100万辆,用了近50年的时间,但从1997年的100万辆增加到2003年的200万辆,仅用了6年的时间,到2007年的300万辆用了4年的时间,到2009年的400万辆仅用了2年的时间。然而,机动车数量的快速增长对环境污染的影响也是触目惊心的。据监测,机动车尾气已成为影响北京空气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它对空气中气态污染物的贡献率占50%,与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并列成为北京市的“三面埋伏”。自从2001年开始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以来,北京的二氧化硫日均值、可吸入固体颗粒日均值都是递减的,空气质量处于二级及二级以上的天数是递增的,这间接表明我国的环境治理工作已经开始有效果,国民的环保意识开始加强。但是,与2012年开始执行的《空气质量标准》相比,其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的年均值均达不到一级水平。目前,北京同发达国家的大都市相比,空气质量还是排在末尾。如世界银行数据库的资料显示,2008年北京的总悬浮颗粒物TSP为80 μg/m3(微克每立方米),而纽约为18 μg/m3,东京为35μg/m3,伦敦为17μg/m3。
北京市在社会发展和人文发展方面也有了较大改善。北京市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982年的7.8年增加到2011年的11.5年,见图3-10。城镇化水平从1980年的55%提高到2011年的86.2%,见图3-11。城镇登记失业率有升有降,起伏不定,到2011年时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4%,见图3-12。
图3-10 北京市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年际变化
图3-11 北京市城镇化水平年际变化
图3-12 北京市城镇登记失业率年际变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