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如何衡量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如何衡量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时间:2024-10-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近年来,关于国际竞争力理论和评价方法已成为各个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学者、企业和政府机构研究的热点。他们从多个角度对农产品比较优势进行研究,从而推动了比较优势理论在农业领域的运用。所以,国际市场份额、进出口贸易额、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及产业内贸易指数等常被用来反映农业或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因此,他的结论是“较高的劳动生产率水平是缅甸、泰国和越南粮食生产的比较优势所在”。

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国际经济竞争日益激化,为捍卫各国经济利益、扩大发展空间和解决国际摩擦、南北关系等问题,很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纷纷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对各国的国际竞争力进行分析与评价,这也大大推动了农业领域比较优势的研究。

一、国外的研究现状

近年来,关于国际竞争力理论和评价方法已成为各个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学者、企业和政府机构研究的热点。鉴于农业发展的重要性,20世纪后半叶以来,国外的经济学家农业经济学家及企业管理学界的研究者和大型农业企业管理者,开始对农产品比较优势问题表现出持续和强烈的兴趣。他们从多个角度对农产品比较优势进行研究,从而推动了比较优势理论在农业领域的运用。

1.运用国内资源成本系数分析农产品的比较优势。

由于成本的高低是决定农产品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最重要的因素,所以国外许多学者倾向于从成本角度来分析农业领域的比较优势问题。由于国内资源成本(DRC,Domestic Resource Cost)系数是应用比较优势模型中争议最少的一种方法,因此其使用的频率较高。

表1-1 国外学者运用国内资源成本方法对农产品的比较优势研究列表

续表1-1

① 为了研究的方便,Pearson,Akrasanec and Nelson假设价格等于成本,所以他们认为“价格”可表示在生产某一产品时,每一追加单位的资源投入可以赚取的或节省的外汇,用来表示该产品生产的国内比较优势或受到的保护。参见Pearson,Akrasanec and Nelson(1976),Comparative advantage in rise production:a methodological introduction. Food Research Institution Studies,No.2.

以上学者得到的比较一致的结论是:控制产品生产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强农业的国际竞争力,而且要做到这一点应该是比较容易的。但是Kennedy与Harison却不这么认为。Kennedy, Harison(1999)在对法国、德国、意大利、英国、美国五国的糖业竞争力分析中,以总成本和成本要素的历史数据为基础,构造了总成本和成本要素变动趋势的联立方程模型。模型假定总成本变化为国际竞争力变化的指示器,据此他们分析了各成本要素在总成本年际变化中的贡献,以及不同因素通过成本要素对总成本和国际竞争力造成的影响。其研究得到的结论是:依据报告期内各国总成本变化的结构性因素,由于各成本要素存在此消彼涨的关系,以及由于成本要素背后的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要通过控制某个成本要素来取得国际竞争力并不是一个容易达到的目标。

2.运用比较优势指数等测定农产品的贸易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是农业和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表现,因为国际竞争力同时涉及市场竞争与国际比较。所以,国际市场份额、进出口贸易额、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及产业内贸易指数等常被用来反映农业或农产品的比较优势。

表1-2 国外学者运用比较优势指数方法对农产品比较优势的研究列表

① 即把产品分成“农业产品”、“其他主要产品”与“工业产品”,参见Colin A.Carter,Xianghon2 Li(1999),“Economic reform and the changing pattern of China’s agricultural trade”,Department of Agricultural&Resource Economics,UCD ARE Working Paper, Paper 99—103.

续表1-2

以上学者得到的比较一致的结论是: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要素禀赋理论对于农产品贸易研究具有较强的适用性。

3.对生产率、技术进步与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关系的研究。

Lau(1994)采用汇总后的生产函数对美国、德国、法国、英国和日本五国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认为,技术进步是工业化国家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来源之一。同时认为,农业技术进步对提高农业比较优势同样重要,由于技术进步是资本推动型而非劳动或产出推动型的,因此资本丰裕国家的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更多地依赖于技术进步。但是,他承认由于计算方法上的问题,其对技术进步贡献的估计可能包含了一些来自投入要素质量提高的因素。

Kalaitz and Onakes(1994)在对美国佛罗里达州蔬菜产品的比较优势的研究中发现,行业的全要素生产增长率与行业面临的竞争压力水平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并认为竞争压力通过刺激技术效率、规模经济和技术进步从而推动了蔬菜产业生产率的增长。竞争压力对生产率增长的推定作用是结构型的,而非仅仅是加快了增长速度

Choudhri与Schembfi(2002)研究了生产率与农业比较优势之间的关系,发现一般情况下生产率与农业比较优势成正比,因此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应该通过加快农业技术创新提高农业生产率,从而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

Zawojska(2002)研究了10个中东欧国家(CEECs,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an Countries)加入欧盟前农业的生产效率和竞争力。其结论是:尽管自1990年开始,这些国家开始了农业转型,但并非是非常成功的。而且,这些国家还没有充分发挥其农业的潜力——丰富的自然资源没有得到最好的利用。因此,尽管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但这些国家农业的国际竞争力仍不强。

Van der Eng(2004)从粮食生产领域中的劳动生产率入手,分析了东南亚国家能长期占据国际粮食贸易市场绝大部分份额的原因。在他看来,某些东南亚国家低成本的劳动力加上低产出的生产技术的组合比另外一些人口密集程度更高的国家的劳动产出率更高。因此,他的结论是“较高的劳动生产率水平是缅甸、泰国和越南粮食生产的比较优势所在”。

4.对政府支持与农产品比较优势的关系研究。

在利用DRC评价一国农业资源配置效率和比较优势水平的基础上,Pearson(1981)与同事合作建立了一个更为综合的分析框架——政策分析矩阵[1],用于分解各项农业干预政策效应。近年来,PAM模型在各国农业政策的分析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也成为许多国际研究机构如FAO、World Bank等分析农业政策干预和市场失灵对农业部门影响的重要方法之一。

他们的一致观点是,政府的支持和保护对提高本国农业竞争力非常重要。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资源丰裕的国家还是稀缺的国家,政府对农业的支持都能提高农业的竞争力;反之,如果政府忽视农业不对其进行保护,农业的竞争力水平就会下降。

表1-3 国外学者运用PAM模型对农产品比较优势的研究列表

5.农产品竞争力研究的其他视角。

Breimyer(1960)提出了所谓的“三种农业经济”[2],这一理论框架逐渐被应用到后来的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分析中。Jayne and Minot(1989)研究了食品安全与农业比较优势的关系,认为食品安全政策的实施会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因此最终会提高农业的国际竞争力。Abbott·Bredahl(1990)根据农业——食品产业各环节及其产品与最终消费品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四种类型的农业经济活动划分方法[3]。Reed(1994)对不同加工程度的美国农产品的出口市场结构进行了研究。Ramey, Scarlett(2002)研究了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的牛肉对食品安全的意义及其各自的国际竞争力。Tyrchniewicz(2003)研究了控制温室效应气体排放对加拿大农业比较优势的影响。Heng-Chi Lee and Mc Carl(2004)研究了控制温室效应气体排放对美国农业的影响。

这些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农产品比较优势进行了研究,根据他们的研究,农产品比较优势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要素禀赋和自然资源、技术、投资人力资本、管理技能、产品特征、企业策略和市场结构、原材料供应、营销和运输渠道、基础设施和外部性、制度环境、贸易政策、出口生产的结构特征、环境成本等多方面因素都会对一国农产品比较优势产生重要的影响,但是在不同的条件下影响程度有所不同。

除此之外,国外还有一些研究者在应用以上测定分析方法时,还不同程度地评价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和局限性。也有一些研究者提出了其他测定农业比较优势的思想和方法。

二、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学术界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究比较优势理论,起初的研究只是停留在对国际贸易中关于比较优势理论的探讨上,定性描述研究的多,定量实证分析的少。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末以来国内关于比较优势理论的讨论逐渐降温,国内学者对比较优势的测定方法和实证分析的研究越来越多。

1.比较优势指标衡量中国农产品的优势与竞争力。

许多学者认为,比较优势指标是衡量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在实践中,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和贸易竞争指数(TC)被较多地采用。

表1-4 国内学者运用比较优势指标的研究列表

续表1-4

除了上述研究者之外,刘拥军(2004)在利莫尔、皮特森检验的基础上,利用61个国家的截面数据,对农产品的国际贸易是否符合比较优势原理进行了检验。郎宁(2006)认为,国际竞争力等于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乘积。辛毅、李宁(2007)以中国国内市场内外所占比重来反映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他们较为一致的观点是:认为资源禀赋仍然是解释农产品贸易格局的主要因素,各国市场经济的成熟程度对农产品比较优势的发挥具有显著影响。同时,农产品的竞争力表现为生存、发展和获利的综合能力,对市场的占有能力以及农业生产经营的盈利能力,它受到生产效率、生产要素成本、流通效率、汇率制度和人民币升值等因素的多方面的影响。

2.对中国农产品的成本与价格分析。

国内学者从生产成本和价格的角度对中国农产品的竞争力情况做出了判断。他们一致的观点是:农产品生产成本的差异决定了相对价格的差异,而价格竞争力是体现一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此外,流通体制也会对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产生影响。但是,国内资源机会成本上升是导致中国农产品比较优势下降的主要原因。

表1-5 国内学者运用国内资源成本法(DRC)研究列表

① 这项研究采用了比较优势度、国内资源成本系数(DRCC)、社会净效益(NSPj,Net Social Profit)、有效保护率(ERPj,Effective Rate of Protection)等指数对中国主要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和地区优势进行了分析。认为中国在糖料、园艺产品、畜产品、烤烟、大米等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而油菜籽、棉花、小麦玉米则不具备国际竞争力。另外,有些产品因为受到政策保护,在WTO市场开放后可能会出现竞争力下降,这些产品包括大豆、油菜、生猪和棉花。而甘蔗、苹果、烤烟等产品由于受到负保护,所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其竞争力会有所上升。

续表1-5

3.主张多角度提高农产品比较优势的分析。

随着我国农业逐渐融入世界市场,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单纯依靠比较优势发展农业已经不够,他们开始主张多角度提升我国农业的比较优势。周孝味(1996)采用灰色层次分析法,对农产品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分析与评价。乔娟(1999,2001)为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分析构造了一个相对比较完整的研究框架。柯炳生(2003)认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总体上看,可以分解为价格竞争力、质量竞争力和信誉竞争力三个方面。戴思锐(2003)认为农产品竞争力的形成要素主要包括资源禀赋、生态环境、农业装备及基础设施、技术、组织与管理,其中,技术是提高农产品竞争力最重要的手段。尹成杰(2003)认为,“农业竞争力是农业生产发展水平的最终体现,是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能力的综合反映”。李翠霞、索志林(2003)认为,中国农产品生产的劣势主要表现在环境污染严重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农业生产率低导致农产品成本过高;中国农产品生产的优势主要体现在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价格竞争优势,中国绿色食品的开发使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加强。钟甫宁(2003)研究了农产品竞争力与公共政策的关系,认为政府对农业长期有效的支持是建立、保持和提高农产品比较优势的重要因素。

① “中间消耗”是指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直接费用和折旧及农机修理等间接费用。

② “期间费用”是指土地承包及管理和销售环节发生的费用。其中管理费指村干部补贴和村务办公费,销售费是指生产单位、农户与销售产品有关的运输费、装卸费、包装费、用工费和广告费。

③ “成本外费用”指村提留、乡统筹、农民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支出和其他成本外支出,均为税后支出。

④ “人工费用”指单位农产品所消耗的人工费用。虽然我国农业劳动者的报酬较低,但由于我国每个劳动力所生产的农产品数量较少,因而造成每单位农产品中所含的人工费用较高。

三、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局限

从以上对中国农业比较优势研究的分析来看,国内相关研究还主要是建立在以传统贸易理论基础上的静态研究,对比国际上这一问题的研究现状,国内对于农产品比较优势的实证研究还存在以下局限:

1.多侧重于实证分析和对策性研究。我们常常看到的有关文献资料及报告多是近十年来我国整体农业生产的比较优势逐渐下降,尤其是加入WTO后,我国的大宗农产品已失去比较优势,在国际市场上不具有竞争力等。然而,对于农产品比较优势的影响因素的定量研究却非常少,更少有人在定量研究的基础上深入地思考导致我国农产品总体比较优势下降的深层原因。

2.研究方法的局限性。在识别农产品比较优势的方法上,由于上述研究方法各有局限性,或假定约束条件与现实情况差距较大,所以降低了研究结论的实际意义。例如,RCA、RTA假设农产品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忽略了一国产业政策和贸易政策(贸易保护或出口支持政策)对农产品真实比较优势的扭曲,但农业作为基础产业,各国农业发展中都存在着政府干预的痕迹。国内资源成本法(DRC)虽然兼用生产和贸易两套数据分析农产品比较优势,但DRC作为一种静态分析方法,没有考虑一国进出口量增减对国际市场价格(边界价格)的影响,以及由此引起的比较优势的变化。

3.是对农产品比较优势缺乏连续考察,无法掌握农产品比较优势的变动趋势和内在规律性。对农产品比较优势的影响因素缺乏全面的分析,对各影响因素的作用程度缺乏量化分析,无法制定有针对性的策略和有效的措施。

4.在研究思路和分析框架上,以现状分析研究的较多,而在发展预测上研究的较少,对静态分析的多,而对动态变化研究的少。对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深层形成机制研究较少。提高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建议很多,但对农业比较优势形成的深层机制缺乏深入研究,这至少是不完整或是不严谨的。

本书力图在引进和梳理国外最新发展的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上,为中国农产品比较优势的研究提出一个系统的分析框架和实证平台,并在所掌握数据和精力允许的范围内应用这一理论分析框架对中国农产品比较优势进行量化的实证测定,为推动国际竞争力的一般理论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尽绵薄之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