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优势理论作为国际和区域分工与贸易的基本理论,被国际学术界公认为自由贸易理论的奠基石,适用于各国各行业的国际贸易和经济增长的研究,在农业经济中也存在着广泛的应用。
一、农业比较优势的构成
比较优势理论原是用来分析和解决产业内国际贸易的分工与协作问题,农业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其比较优势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农业比较优势的经典理论主要有三个方面,即建立在自然地域分工规律基础上的自然资源优势论,建立在劳动地域分工基础上的生产比较利益理论,和建立在区位理论基础上的农业专业化分区布局理论。这三种理论分别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农业比较优势形成与确立的基础,是分析农业比较优势的理论基础。与此相适应,农业比较优势包含了资源禀赋上的比较优势、农业生产比较优势、农业区域比较优势,当然也包括贸易比较优势。其中,农业区域比较优势主要是从一个地域出发,与区域农业比较优势含义相同,它实际上涵盖其他三种比较优势,即分析某区域比较优势时,也应从资源禀赋、生产、贸易等几方面来考虑。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农业比较优势包括资源禀赋上的比较优势、生产领域比较优势和贸易领域比较优势。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必须将农业比较优势的外延进一步扩大,实现农业比较优势的深化。农业比较优势深化,就是指在研究农业比较优势时,要从国民经济整体和全球范围内,动态地研究农业产业(包括其延伸的工商业)的整体循环与联动关系,使比较优势从生产领域进一步扩展到加工和流通领域,通过农业产业化,把农业生产中所有潜在力量充分、完全地挖掘出来,最大限度地变比较优势为现实的经济优势。
从横向来看,农业比较优势包括三个层次,一是产业之间比较所形成的农业比较优势;二是农业内部不同产品之间比较所形成的农产品比较优势;三是不同农产品在不同地区的比较优势。此外,农业比较优势还可以分为绝对优势与相对优势、有形优势与无形优势、条件优势与产出优势、区际优势和区内优势、互补性优势与竞争性优势等。总之,农业比较优势的内涵相当丰富,可以从多种角度来进行研究。
根据比较优势原理,各国间存在的不同生产条件是比较优势的基础,农业比较优势的形成也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是自然资源及生态环境状况,由于农业具有自然属性,因此自然资源禀赋是一个国家农业比较优势形成的基础条件;二是劳动力资源状况,劳动力资源禀赋直接影响农产品生产与进出口贸易的模式,从而影响一国的农业比较优势;三是资本存量及供给农业的能力,包括各种资金投入农业的力度、农业信贷环境的优劣、人力资本的存量等,其中人力资本是决定现代农业优势的核心因素;四是技术支持能力,它可以使不具有自然优势的产业变为优势产业;五是市场及区位条件;六是产业基础与传统,主要包括产业结构现状、产业专业化分工、规模化、一体化程度、产品种植和养殖习惯等;七是政策,制度及产业组织,这是一国优势产业形成的社会经济支撑条件;八是产业效率及效益水平。以上几个方面只是形成产业优势的“条件性”因素,最终还要通过市场竞争中表现出的效率及效益水平进行检验。
二、 我国农产品比较优势的相关研究
我国对于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的理论研究起步较晚,各项理论都还不完善,总体说来对于农产品比较优势缺少深入的探讨,但是因为中国经济实践的需要,这方面的理论需要进一步的丰富完善。
对于一个经济体来说,比较优势也不是不变的,而是动态的。在经济增长中,存在着经济增长的演进路径;农产品贸易也应该遵循动态比较优势原则,实现比较优势的不断提升。笔者认为,一国按照静态比较优势原则建立的农产品贸易模式在现实中并不一定是最优的,尤其对于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如果一味地死守静态比较优势原则,满足于现有的比较优势,仅仅以自身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作为农产品贸易的主体或全部,最终会永远处于世界贸易体系的低端,而无法分享国际贸易所带来的利益。因此,本书的研究力求建立在动态比较优势原则的基础上,探寻农产品比较优势的变动趋势和影响因素,以期实现农产品贸易结构从低级向高级的演进,进而推动我国农产品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实现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