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农产品比较优势的分析方法及其评价

农产品比较优势的分析方法及其评价

时间:2023-10-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出于专业化生产效率提高,该国获得比较利益。但这一研究方法忽略了生产成本以外的因素,如产品质量、偏好等对比较优势的影响,而且对数据支持的要求较高,这是制约其广泛运用的主要原因。如果A国i产品的相对价格低于B国i产品的相对价格,即RPAi<RPBi,则A国就具有生产i产品的比较优势。根据以上的分析,应用农产品价格的截面资料,就能够分析两个国家农产品生产的比较优势。

分析农产品比较优势的方法很多,定量分析主要集中于贸易和生产两个层面,目前比较常用的分析方法主要有如下几种:

一、 均衡分析方法

均衡分析是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它在国际贸易理论中尤其是比较优势理论中的运用是非常广泛的,具体分为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两种。马歇尔(Marshall·Alfred,1890)在其著作《经济学原理》中首创了局部均衡分析方法。在考察国际农产品贸易及比较优势时,局部均衡分析着眼于某一分析对象,包括某一经济部门或者某一经济活动,假设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单次或者逐一考察一种变量(影响因素)对分析对象的影响程度及经济结果。瓦尔拉斯(Walras·Marie EspdtLeon,1874)在其《纯粹政治经济学纲要》著作中首创了一般均衡的分析方法。一般均衡分析,则是将分析对象放置在相互联系的几个甚至数个变量体系中,考察各种变量对分析对象主体的关系和影响。

李嘉图的“一种要素、两个国家和两种产品比较优势模型”,具有均衡分析的属性。赫克歇尔-俄林模型(H-O模型)也是建立在一般均衡分析方法基础之上的。俄林的贡献是与其所揭示的比较优势理论内涵的贡献意义紧密相联系的。俄林采用的均衡分析方法,从“孤立状况出发”,推导进入“贸易发生”,将国际贸易所发生的原因及条件放置在两种要素(劳动和土地)、两个国家和两种商品的均衡运动过程之中进行研究,揭示出资源禀赋差异引起资源(要素)价格的差异,进而引起商品价格的差异,最终导致两国贸易产生以及比较利益形成的规律。在这里,他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一般静态均衡分析方法的长处。

哈克(James P·Houck,1986)采用了局部和一般均衡分析方法,对农产品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进行了分析。他在《农业贸易政策概论》一书中,运用均衡分析说明了比较优势概念。认为“两国在生产资源诸如土地、劳力、资本的供给和劳动力的技术熟练程度方面存在差异,运用丰足的资源,其成本较低,而利用稀缺的资源其成本较高”。

在哈克的分析里,要素的供给与需求,通过资源稀缺程度而形成要素价格,选择一种生产的投入的资源组合,这种组合是一种费用最低的组合,它往往是用最丰裕最廉价的资源投入,代替较稀缺的昂贵资源投入。由于国际贸易,随着本国丰裕资源生产出来的产品出口增加,其资源价值也逐渐增加;随着本国相对稀缺资源生产的产品进口增加,其稀缺资源的收益也逐渐下降。因此,两种资源价格趋近拉平。出于专业化生产效率提高,该国获得比较利益。哈克的均衡分析总结了李嘉图和H-O比较优势理论内涵,代表了现代经济学尤其是农产品贸易里最常用的分析方法。

二、 成本比较法

成本比较法包括直接成本比较和相对成本比较。假设有A、B两个国家同时生产i、j两种产品,A国生产一个单位i和j的成本分别为Ai和Aj,B国生产一个单位i和j的成本分别是Bi和Bj

按照直接成本比较法:如果A国i产品成本低于B国,即Ai<Bi,则A国在i产品生产上有优势;如果B国i产品成本低于A国,即Ai>Bi,则B国在i产品生产上有优势。同理,对于j产品也可以这样定义。

相对成本比较是两个国家同一种产品与另一种产品的相对成本的比较,它是形式化了的“比较优势理论”。假设A国i产品对j产品的相对成本(Relative Cost简称RC)RCAi,则有:RCAi=Ai/Aj;同理,RCAj=Aj/Ai,RCBi=Bi/Bj,RCBj=Bj/Bi

假设A国对B国i产品的比较成本为CAAi ,而A国j产品、B国i产品、B国j产品的比较成本为RCAj、RCBi、RCBj,则有:

如果CAAi<1,也就是说A国生产i产品的相对成本低于B国生产i产品的相对成本,A国在i产品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同时CAAj>1,A国在j产品生产上有比较劣势;如果CABi>1,B国在i产品生产上有比较劣势;同时CABj<1,B国在j产品生产上有比较优势。总之,如果一个国家的比较成本CA<1,就有生产的比较优势;反之若CA>1,则在生产上就处于比较劣势的地位。

成本比较法把生产成本作为决定比较优势的惟一因素,是最忠实于大卫•李嘉图比较优势模型原意的,运用生产成本比较法对农产品比较优势进行定量分析,可以直观、准确地反映比较优势水平的高低。但这一研究方法忽略了生产成本以外的因素,如产品质量、偏好等对比较优势的影响,而且对数据支持的要求较高,这是制约其广泛运用的主要原因。

三、价格比较法

价格比较包括直接价格比较和相对价格比较。直接价格比较是利用两个国家同一时点农产品价格(Price at the same time)或同一时期价格指数(Index of Price in the same period),衡量两个国家的农产品比较优势水平或变动趋势。价格越低,比较优势水平越高;反之,价格越高,比较优势水平越低。设有两个国家A和B,其同种农产品的价格分别为PA和PB,如果PA>PB 则与A国相比,B国在该产品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假设A、B两国两种产品i和j的价格分别为PAi、PAj和PBi、PBj,则A国i产品对j产品的相对价格RPAi=PAi/PAj;类似地,RPAj=PAj/ PAi,RPBi=PBi/PBj,RPBj=PBj/PBi

如果A国i产品的相对价格低于B国i产品的相对价格,即RPAi<RPBi,则A国就具有生产i产品的比较优势。产品i的价格比较优势为:

如果PAAi<1,即RPAi<RPBi,A国就有生产i产品的相对优势,PAAi>1,A国在i产品生产上就有比较劣势;PABi<1 ,B国在i产品生产上就有比较优势,PABi>1,B国在i产品生产上就有比较劣势。

根据以上的分析,应用农产品价格的截面资料,就能够分析两个国家农产品生产的比较优势。进一步地,如果运用农产品价格(指数)的时间序列数据,即可以分析在某一时点两个国家不同产品的比较优势格局,还可以通过比较基期和报告期比较优势的差异性,考察比较优势的变动情况。

价格(或价格指数)分析法的基本前提是生产成本决定价格,理论依据也是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一般来说,当生产和贸易处于完全竞争的市场中,竞争会使产品的长期均衡价格等于长期成本,则产品的相对价格差异能集中地反映产品生产的相对成本差异,从而把相对价格差异作为比较优势分析的起点。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农产品的特殊性,国际农产品市场的不完全竞争性尤为突出,另外,农产品质量差异性以及消费者偏好等因素的不同,使得价格分析方法所衡量的比较优势与成本分析方法所衡量的比较优势存在较大的偏差甚至逆转。因此,价格分析方法所衡量的比较优势,反映产品内在的要素和成本优势的真实程度,取决于现实经济中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当然,这一研究方法所要求的详细价格统计资料,以及各个国家间统计方法、口径的差异也制约了其应用的广度。

四、显示性比较优势法

显示性比较优势(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简称RCA)指数又称相对出口绩效指数(Relative Export Performance,简称REP)。是美国经济学家贝拉•巴拉萨(Bela Balassa)于1965年提出的一个具有较高经济学分析价值的比较优势测度指标,这一研究方法被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和国内外学者广泛应用。根据定义,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是一个国家的某种产品的出口额占该产品全球出口总额的比重与该国全部产品出口总额占全球所有产品出口总额比重的比值。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Xci是国家c产品i的出口额,Xct是国家c所有产品的出口总额,Xwi是全球产品i的出口总额,Xwt是全球的出口总额,RCAci则表示国家c产品i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一般认为,RCAci>2.5,该国i产品具有极强的比较优势;1.25<RCAci<2.5,该国i产品具有较弱的比较优势;RCAci<0.8,该国i产品具有较弱的比较优势。

但是,由于RCA的值介于[0,+∞],分界线(RCA=1)的两边是不对称的,应用RCA衡量国际贸易模式和出口结构的变动存在缺陷,在计量分析中会产生许多问题。因此,经济学家提出了各种改进的RCA指数。Proudman和Redding(1998、2000)提出用平均出口比重作为分母来计算RCA指数,作者把它记为RMCA(Revealed Mean Comparative Advantage),用公式(2.6)计算,n为产品i的数目。

由公式(2.6)计算出来的RMCA的平均值是常数1。但RMCA仍然是一个不对称的RCA指数,不适合分析比较优势的跨时期变动。为此,Fagerberg(1995)建议用一个较小的数值对RCA进行调整,使之成为对称的显示性比较优势(Revealed Symmetry Comparative Advantage,RSCA)指数。Dalum(1998)和Laursen(1998)用数值1对RCA指数进行了调整,见公式(2.7)。

根据公式(2.7)计算出来的指数范围为[-1,+1],如果RSCA为正,则表明国家c的产品i具有比较优势,反之,如果RSCA为负,则表明国家c的产品i不具有比较优势。

此外,由于RCA指数没有考虑进口的影响,为了更全面地衡量一国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经济学家提出了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CA(Competitive Advantage),见公式(2.8)

其中Mci是t时期国家c在产品i上的进口,Mct是国家c在t时期的总进口,Mwi是指i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总进口,Mwt是指世界市场上在t时期的总进口。

总之,RCA指数和改进的RCA指数以及CA指数通过对一国农产品贸易实绩进行分析,判断其比较优势状况,属于事后研究法,它忽略了国际贸易中的贸易壁垒对农产品真实比较优势的扭曲作用。

五、 相对贸易优势系数

相对贸易优势(Relative Trade Advantage,简称RTA)是用于分析两个不同国家某一产品生产的比较优势方法,也是通过对进出口贸易实绩分析,衡量比较优势的一种方法。

式中,Xai代表a国i产品的出口价值;Xbi代表b国i产品出口价值;Xra代表a国除i产品之外的出口价值;Xrb代表b国除i产品之外的出口价值。M表示进口,脚注的含义同出口。

RTA为正值,表示a国i产品相对于b国i产品具有比较优势,值越大表明优势越明显;RTA值为负值表示不具有优势,值越小优势越不明显。

六、 贸易专业化系数

贸易专业化系数(Trade Specialization Coefficient,简称TSC),又称贸易竞争指数,是指某一产品出口额和进口额之差与其进出口贸易总额之比。贸易专业化系数的公式为:

式中,Xij代表i国第j种商品的出口额;Mij代表i国第j种商品的进口额。

该指标取值区间为(-1,1),取值越大,优势越强。与简单净出口指数(NE=Xij-Mij)比,它作为一个与贸易总额的相对值,剔除了经济膨胀、通货膨胀等宏观总量方面波动的影响,即无论进出口绝对量是多少,它均介于-1和+1之间,因此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国家是可比的。与显性比较优势指数比,它兼用出口和进口数据,更能全面地反映一国产品的贸易比较优势,但仍属于典型的事后研究方法,而且在贸易未完全自由化的国家,仍然存在贸易上的扭曲,因而不能反映真实的比较优势状况。

与该公式同时用的劳埃德-格鲁贝尔(Lloyd-Grubel)指数,用于衡量产业内贸易程度。产业内贸易的计算公式为:

与显示性比较优势一样,贸易专业化指数及产业内贸易指数也是典型的事后分析法。通过贸易过程中所得数据分析比较优势远不如从生产阶段获得要素投入比例准确。特别是在新古典贸易模型中,两种生产要素、两种商品、两个贸易国和商品价格未均衡化的条件下,各个国家和各种商品之间是不能直接比较RCA、TSC和ITT等指数来确定比较优势情况的。在现实中,各国产业和贸易政策的干预,会使实际的比较优(劣)势发生逆转。从这种意义上讲,贸易专业化指数和产业内贸易指数只能作为一种反映大致情况的定性分析,而不能作为精确的定量分析。

七、 国内资源成本法

1976年美国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皮尔逊教授(Scott R·Pearson)与其他学者合作,提出了一套衡量比较优势的模式的指标,包括社会净收益(Net Social Profitabillty,简称NSP),国内资源成本(Domestic Resource Costs,简称DRC)以及有效保护率(Effective Rate of Proteetion,简称ERP)。三种指标均具有完整的理论基础与不同的分析观念。社会净收益(NSP)衡量生产活动所产生的社会利益,包括直接效果与外部效果(External Effect),以考察生产的社会有利性;国内资源成本(DRC)计算的是国内资源参与生产活动,每一边际单位的资源投入可获取或节省多少单位的外汇,以观察国内生产活动的有利性情况,作为国内生产的国际间利益比较之用;有效保护率(ERP)则衡量了由于保护作用下国内生产的附加值,比在自由贸易情况下所产生的附加价值增加多少百分率,以确定国内生产活动的保护水平和保护效果。

根据对比较优势的界定,可以将生产因素区分为国内资源与国外资源两部分,对NSP所设定义如下:

式中,aij以j表示该生产活动所生产的第i种产品之数量;Pi表示第i种产品的边界价格。fsj表示生产活动所需第s种生产要素的数量。vs表示第s种生产要素的机会成本。

Ej:外部效果(RCAci),若j生产活动的外部效果具有外在经济,则Ej>0;若为外在不经济,则Ej<0;如没有外部效果,则Ej=0。

在(2.12)式中,如果考虑产品的可贸易性,以及投入因素的国内外资源成本,则j生产活动的NSP公式可推导为:

式中,Uj表示j生产活动的产值,以边界价格计算;mj表示j生产活动所有可进口性中间投入,以CIF价格计算的价值;vi表示影子汇率(shadow price of foreign exchange),即一单位美元所代表的真正价值,以本国货币表示。

利用NSPj方式进一步推导出DRCj。DRCj(国内资源成本)是指赚取(或节省)一边际单位外汇,而从事j生产活动,所需要消耗国内资源成本的价值。其定义式如下:

DRCj=j生产活动所耗费的国内资源成本/赚得的净外汇(或净节省外汇)                        (2.14)

引入NSP中的相应各项,(2.14)式可改写为:

(2.15)式实际即为:

做进一步推导,将DRCj除以vi(影子汇率),则可得到DRCj系数(DRC ratio or DRC coefficient,简称DRCC),则对比较优势的推论可以写成:

此时,NSPj=0,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当DRCCj=1时,NSPj=0,利益平衡;

当DRCCj>1时,NSPj<0,比较不利;

当DRCCj<1时,NSPj>0,比较有利。

由于受各国货币单 位不同的限制,NSP不能作为国际间的利益比较,仅能作为国内社会净收益的衡量。国内资源成本系数(DRCC)则可视为j生产活动过程中,国内资源使用转换成外汇的平均效率,由于DRCC本身没有价值单位,故不受货币单位限制,可作为国际间的利益比较。

有效保护率ERP就是测量了某种产业受保护的程度,由此也可以看出市场障碍的程度,保护率的衡量,可由产品的国内外价格出差予以量化。

假设有产品j和生产该产品的生产要素i,则j产品的名义保护率如下:

式中Pdj为j产品的国内价格,Pfj为j产品的国际价格。

设aij代表自由贸易情况下每单位j产品的生产成本中i要素成本所占的比例,则以j产品名义保护率减aij部分的i生产要素名义保护率,再除以在保护措施下i要素所占的比例,即可计算出有效保护率系数ERPj。即:

如果将上式扩展几种可进口性投入要素时,则ERPj可写成:

生产要素的名义保护率为:

式中Pdi为i要素的市场价格,Pfi为i要素的国际价格。

国内资源成本法是通过综合生产和贸易两套数据直接度量比较优势的。但是,运用DRC方法进行比较优势研究也存在着一些缺陷,从而影响着计算结果的可信度。(1)这一方法需要掌握一套完整的有关机会成本和影子价格的资料,实际计算中应用该方法进行影子价格计算的难度很大。(2)外部效果较难量化,目前尚未有科学而完善的计算方法。(3)这一方法需要用到价格资料,统计资料带来的误差更是不可避免。

八、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

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适用于区域内比较优势的测定,选择单产比率与面积比率作为基本变量,构建指标包括效率优势指数PAI、规模优势指数SAI和综合优势指数CCA。具体来说,效率优势指数PAI为各种植区域某种农作物单产水平占该区所有作物平均单产水平的比率与全国该种作物单产水平占全国所有作物平均单产水平的比率进行对比;规模优势指数SAI为各种植区域某种农作物播种面积占该区所有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率与全国相应指标的比率进行对比;综合优势指数CCA是效率优势指数和规模优势指数综合作用的结果,能够更为全面地反映一个地区某种作物生产的比较优势度。由于PAI和SAI的相互制约关系极为显著,也就是说,其中一方面降低,就会对整体水平影响很大,这种相互制约关系需要通过上述两种优势的几何平均值来反映,即:

其中,PAIij>1,表明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i区第j种作物生产具有效率优势,PAIij<1,表明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i区第j种作物生产处于劣势。PAIij值越大,优势越明显,越小劣势越显著,同理,SAIij>1,表明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i区第j种作物生产具有规模优势,反之不具有规模优势。CCAij>1,表明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i区第j种作物生产具有综合比较优势,CCAij<1,表明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i区第j种作物生产无优势可言。CCAij=1则处于临界状态。CCAij值越大,优势越明显。

这种方法适合于一国范围内地区之间的比较或者同区内不同产品之间优势的比较,但无法判断出地区与国际市场相比的比较优势状况。

九、粮食生产比较优势系数

此系数用来衡量某地区是否具有生产粮食的比较优势。公式为:

此指标实质是依据比较优势原理,将产品实际价格校正为理论价格进行比较。公式根据俄林经典证明,并通过相关假设,以某地区粮食总产值除以总产量所得到的加权实际平均单位价值即平均价格作为理论价格。式中,λ为粮食生产比较优势系数:λ>1,表示该地区粮食生产具有比较优势;λ<1,该地区粮食生产不具有比较优势;λ=1,处于临界状态。

十、农业生产比较优势度

主要用于分析各省区农业生产比较优势状况,用某区域农业生产与区域内其他产业生产的优势比率作为基础指标数值,然后再加权平均得出综合比较优势度。采用综合指标Iad来表示各省区农业生产比较优势度,其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Zji为j省区各项基础指标数据的标准化值;Wi为各项指标的权重;n表示指标个数。Iad >0,具有比较优势,数值越大,比较优势越强;Iad<0,具有比较劣势,数值越小,比较劣势越强。各指标选择示例如下:

资源禀赋指标:Cl=农户人均耕地面积/工业企业人均资产,主要反映耕地资源禀赋条件的比较状况;

比较生产率指标:C2=农业劳动生产率/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反映各地农业生产率水平的比较状况;

农业比较机会成本:C3=农户农业收入/农户非农业收入,反映各地农村居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机会成本;

农业资产比较优势指标:C4=农户户均农业固定资产/农户户均生产性总固定资产,反映农村农业生产物质资本的比较状况;

农业比较利益指标:C5=各项农业税收/财政总收入,显示农业产业在各地财政收入中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区域农业产业的比较经济利益。

由于各指标在反映省区农业比较优势中的作用大小不一样,所以应该赋予不同的权重值,可以采用专家咨询法确定不同的权重系数。最后,在计算结果的基础上就数值大小进行综合排序,从而比较各省区之间比较优势的强弱。

十一、 其他方法

除以上方法外,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Lan·Golodin,1990)还曾采用“工程成本法”进行比较优势研究。即把生产过程分成若干个子过程,并对各子过程进行单独的核算。其方法缺点是不能充分解决土地、资金和劳力的作价问题。

FAO(1991)还曾采用基础会计法对世界水稻成本进行比较研究,并采用“稻谷当量”的概念和方法进行研究。稻谷当量指用于每公顷土地种植谷物的费用如果以农场价格购买稻谷可购得的数量。这种方法由于各国进出口市场限制往往造成农场价格扭曲,从而导致结论可能与实际有差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