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所选用的研究方法
本书在第三章研究中国农产品比较优势变动趋势时选用的是RCA和RSCA指数进行衡量。在从总量对比较优势跨期变动趋势进行分析后,运用RCA指数的分解模型来分析中国农产品比较优势变动的结构性原因和竞争性原因。在此基础上,运用RSCA指数的统计分析和回归分析,研究中国农产品比较优势的稳定性和流动性,并从总体和分类产品两方面进行了阐述和预测。
本书第四章在对中国农产品比较优势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时,为了能综合反映种植业的进出口情况,选用的是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CA)来衡量种植业比较优势的变动情况。当然,本书在研究方法的选择上除了受研究目的的影响外,还受到数据获取的影响。
二、农产品范围的界定
对于农产品的统计范围,相关部门和学者对该问题还没有形成一致的意见,世界贸易组织(WTO)、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UNCTAD)、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及世界各国的统计机构都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如WTO在其《农业协议》的附件一中界定了农产品的范围,将其规定为HS第1-4类(第1-24章)减去鱼和鱼产品再加上第29、33、35、38、4l、43、50、5l、52、53章中的部分类别;而按照UNCTAD的分类,农产品则包括SITC第0、1、2、4类中的全部产品减去第2类中的第27、28章产品:我国海关总署统计部门也采用HS分类对所有的国际贸易商品进行尽可能详细的分类和统计。
考虑到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本书采用HS分类方法,即《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HS是在《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和《海关合作理事会商品分类目录》(CCCN)基础上,由海关合作理事会主持制定的。因此,HS编码涵盖了CCCN和SITC两大类编码体系,成为世界上最广泛采用的商品分类目录。HS以商品原材料的属性为主线,其次考虑商品的用途和功能。按产品的加工程度划分类别,产品的加工程度越高、越复杂,商品的品目号排得越靠后。目前,各国为了与国际接轨,贸易口径多采用HS体系。关税税目就是建立在HS分类基础之上的,已广泛地应用于进出口贸易申报、海关关税管理、贸易统计及进出口商品检验等众多领域,以HS为基础的分类体系更偏重于贸易口径。在本书中依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分类标准,将农产品界定为HS分类标准中l-4类(第l-24章)的所有农产品。其中,第一类为活动物、动物产品(第l-5章);第二类为植物产品(第6-14章);第三类为动植物油、脂及其分解制品,精制的食用油脂,动植物蜡(第15章);第四类为食品,饮料、酒和醋,烟草及烟草代用品的制品(第16-24章)。
表2-1 HS分类中的农副产品分类
资料来源:UNCOMTRADE,http://comtrade.Un.org/db/default.aspx
三、 数据来源
本书采用的数据主要有以下几个来源:
1.联合国统计署创立的贸易数据库COMTRADE。
COMTRADE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数据库,包含了自1962年以来160多个国家分产品和分流向的贸易统计数据,统计范围涵盖了全世界90%以上的贸易流量。COMTRADE采用的商品分类制度有两种:最初采用由联合国制定的SITC(标准国际贸易分类),自1988年以来同时采用由海关合作理事会(世界海关组织)制定的HS(协调制度)分类制度。另外,鉴于本书研究的是中国加快贸易自由化步伐以来农业比较优势的演变趋势,因此本书第三章只截取了1996-2008年的HS1996二分位(HS-2)数据。为了方便起见,本书的农产品定义为HS1996的第1章到第24章(表2-1)。本书第三章的关于农产品进出口的各项研究数据均来源于此。
2.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库FAO。
FAO Statistics Database(FAOSTAT)目前有三百万个记录,包括的国际统计数据:生产,贸易,粮食平衡状况,粮食援助,化肥与农药,土地利用与灌溉,林业产品,渔业产品,人口,农业机械等。该网页主要有进入如下数据库的超链接:农业,营养,渔业,林业,各类数据库。本书第四章关于种植业农产品竞争力指数计算的数据均源于此。
3.中国统计年鉴。
中国国家统计局(http://www.stats.gov.cn),国家统计局提供了分年份、国别及产品种类的详细的贸易数据,《中国统计年鉴》系统收录了全国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年经济、社会各方面的统计数据,以及近三十年和其他重要历史年份的全国主要统计数据,是一部全面反映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的资料性年刊。文中有关农产品贸易国别数据来源于此。
4.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中国农村统计年鉴》资料绝大部分是由国家统计局农村司根据《农林牧渔业综合统计报表制度》、《乡村社会经济调查方案》、《农产量抽样调查制度》、《农村住户调查方案》和《县(市)社会经济调查卡片》的有关资料整理提供。《中国农村统计年鉴》综合概括了我国各年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年度性统计资料,收录了各年农村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及新中国成立以来各关键历史年份全国主要统计数据、文中所有关于农业生产的要素投入数据大多源于此。
除此之外,文中的部分数据还参考了OECD数据库、中国海关网、WTO数据库等资源。
四、关于数据分类(Commodity nomenclatures)
本书所使用的贸易数据所采用的统计分类制度是《协调商品名称和编码制度》 (Harmonized Commodity Description and Coding System 缩写:HS)。HS(协调商品名称和编码制度)是海关合作理事会为了适应关税征收而制定的,其分类的主要标准是商品的物质形态,关税税目就是建立在HS分类基础之上的。HS采用最高为6位数码的分类方式,全部商品可以分为5019项基本类别。
1988年1月1日,国际上正式实施《协调商品名称和编码制度》(HS),它是一部科学的、标准的、多用途商品分类体系和编码体系,目前已广范地应用于进出口贸易申报、海关关税管理、关税和贸易谈判、贸易统计、国际商品运输、进出口商品检验、产地证签证及管理、商情调研以及世界经济形势分析等各个领域。
HS以《海关合作理事会分类目录》(Customs Co-operation Council Nomenclature 缩写:CCCN)为核心,吸收了《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和国际上其他分类体系的长处,既是一个6位数的多用途分类目录,也是一个4位数税目为基础的结构式分类目录。4位数用于海关征税,6位数主要用于贸易统计和分析。
HS把所有的国际贸易商品分为21大类,大类下面再分三大层。第一层为章,共有97章。其中1-24章(1-4类)均为农副产品(其余农产品分布在其他某些章目中)。第二层为品目,共有1241个品目。第三层为子目,共有5019个子目。每个品目编一个四位数的品目号,前两位数字表示该品目所属的章,后两位数字表示该品目在这一章内的顺序号,中间用圆点隔开。一个品目号可以代表一种商品,也可表示一组相关的商品。例如品目号04.09仅代表蜂蜜一种商品,而品目号08.04却代表鲜的或干的海枣、无花果、菠萝、油梨、艺果等一组商品。品目号下面还可细分为子目号,子目号由六位数组成。
HS的分类原则是按商品的原料来源,结合其加工程度、用途以及所在的工业部门编排商品。其中原料来源为编排的主线条,加工程度及用途为辅线条。(1)按部门归类。HS一般把同一产业部门或相关产业部门的商品归于一类。(2)按原料分类。一般来说,不同原料的商品列入不同的章。(3)按加工程度分类。相同原料制成的商品一般编排在同一章内。在同一章内的商品按照从原料到成品的加工程度依次排列。即原材料—坯件—半成品—制成品。加工程度越深,商品的品目号排得越后。章与章之间的编排也是这样。加工程度越复杂的商品越往后排。例如活动物排在第1章,鲜肉排在第2章,肉类的保藏则排在第16章。活树排在第6章,木材排在第44章,木制玩具排在第95章,木制工艺品排在第97章。(4)按商品的用途分类。由于商品的种类和性质的复杂性,不可能刻板地把所有的商品都按原料分类,尤其对于那些由多种原料组成的商品或加工程度较高的工业品。因此许多章是按商品的用途划分的,这时就不考虑其所使用的材料。
我国自1990年1月1日起先后在普惠制签证和商检机构实施检验的进出口商品种类表上实施HS编码,然后陆续在海关、外运、银行、保险以及其他领域推广运用HS。本书关于农产品比较优势的研究也是建立在HS分类的基础之上进行的。
【注释】
[1]参见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2000。
[2]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61。
[3]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6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