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影响农产品比较优势的其他因素

影响农产品比较优势的其他因素

时间:2023-10-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技术进步对农产品比较优势的另一重要作用是改进和提高农产品质量。农产品质量优良程度是现代国际竞争的重要因素,产品质量与比较优势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林德的需求偏好相似理论也认为,本国需求条件是一个行业及其产品是否具有比较优势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但与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观点相反,他认为国内需求和比较优势之间是正相关关系。

农产品比较优势反映的是在开放条件下一国农业的国际竞争水平,它除了受一国自然资源禀赋的影响外,对于现代农业的发展,科技和政府投入因素以及市场的作用更加不可忽视。

一、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产品比较优势的影响

技术进步是指在生产要素总量不变的条件下,增加总产出;或者在总产出不变的条件下,节约要素的投入。一国出口产品生产中的技术进步,将节约该国有比较优势产品生产所密集使用的要素的投入量,从而增加出口产品的产量和出口量。而进口产品生产中的技术进步,将节约该国稀缺要素的投入,相对提高本国进口竞争性产品的产量,从而减少对该产品的进口依赖,增加本国的竞争力。因此,无论是对于出口还是进口产品,技术进步都可以提高一国的比较优势。

我国农业技术进步对于农产品生产与贸易比较优势提高的贡献主要反映在,增加产出和节约要素投入两个方面。(1)增加产出的贡献。据统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棉花、油料和糖料分别增长51.3%、37.3% 、29.2%和44.4% ,这些产品产量的增加主要依靠科学技术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培育了约6000多个农产品新品种和新组合,使主要农产品品种更新了4-5次,每次更新可以增加10%-30%的产出。特别是在 “十一五”期间,我国农业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达到约60%左右。(2)节约要素的贡献。技术进步使我国农产品生产中的要素投入节约,更加发挥了资源尤其是稀缺资源在进出口产品生产中的作用。据统计,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产品传统耕作技术进行改造和创新,间作套种和立体农业技术已在全国1/3的耕地面积应用。复种指数1994年比l949年提高了27%,进而节约了我国稀缺耕地资源。(3)深加工的贡献。技术进步使得农产品加工趋向于精加工和深加工,农产品的增值程度大。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一般为农业产值的2~3.7倍,经工业加工的食品占饮食消费的80%-90%。粮食加工可增值4~6倍;禽畜加工增值3~6倍;棉花加工增值2~4倍;薯类加工增值3~6倍;果蔬加工业增值3倍以上。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程度达到90%以上,我国近些年农产品加工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经过加工的农产品在农产品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不断提高。

总的说来,我国农业科技进步,增加了农产品产出或节约了生产中要素投入,使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得到提高。不过,我国农业科技进步水平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还具有较大距离。目前,我国农业整体科技水平与农业发达国家的差距在l0年以上,这是影响我国农产品比较优势提高的重要因素。

技术进步对农产品比较优势的另一重要作用是改进和提高农产品质量。农产品质量优良程度是现代国际竞争的重要因素,产品质量与比较优势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目前,我国农产品的质量问题是制约我国农产品比较优势的提高的重要因素,而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最根本的途径就是农业技术进步。

二、政府的支持与农产品比较优势

由于农业的弱质性,客观上要求政府的支持以保证其快速健康发展。

1.政府农业支持的涵义。

所谓政府对农业的支持是指以政府为主体,为了达到促进农业发展的目的,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实现农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而采取的一系列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措施来扶持农业的发展。它本身不带有歧视性,并不排斥外来的竞争,旨在改善农业生产的条件,进而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世贸组织农业协议把农业政策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农业支持措施,主要包括政府在农业科技、病虫害、农产品检疫、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所提供的服务、政府实施的以粮食安全为目的的公共储备、国内食品、地区援助和经济结构调整计划等所引致的政府财政支出;另一部分就是农业保护政策,主要有政府的价格干预、关税和各种非关税壁垒措施等。根据WTO自由贸易的宗旨,目前对各种保护措施都有严格的限制,因此,大多数国家的农业政策已经由原来的保护政策为主转向支持措施为主。

2.政府农业支持对提高农产品比较优势的作用。

尽管从当前世界各国的经济政策来看,总的趋势是减少政府干预,加强市场机制的作用。但是,由于农业的特殊性,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依然需要政府的支持。

政府的支持对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政府可以加强农业公共性投资项目建设,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由于财政资金是国家主要通过税收形式无偿分配的集中性资金,因此,财政支农支出的分配并不是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对于那些社会效益好、经济效益差的农业公共性投资项目,如大江大河治理、水库建设、农业开发、农业生态环境改善、农业科技教育等等,往往都可以得到财政资金的支持。这些都是政府支持农业的重要方面,不仅可以增强农业发展后劲,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而且从长远看,最终将促进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第二,政府可以通过促进高级的专门要素的形成和加强农业科研建设来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在各个国家,包括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内,政府的教育支出对教育事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政府对教育的投资越多,教育事业越发达,高级人才的数量就越多,质量就越高。此外,研究机构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政府的科研支出,那些研究机构发达的国家,往往也是政府的科研支出增长迅速的国家。现代化的农业基础设施和高级通讯系统的形成,也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在发展中国家尤其如此。

第三,通过各种措施支持农业发展,政府对农业的投入具有导向作用。在WTO框架允许的范围内,政府可以通过某些措施扶持我国农业的发展。如对农业进行“绿箱”补贴,对某些出口农产品实行出口退税和出口补贴等,可以提高农业的国际竞争力。此外,财政支农还会对集体和农户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创造条件和起导向带动作用。政府通过一些项目投资和政策规定,可以引导集体农户的资金、劳务投入,进而间接提高农业比较优势。

三、市场需求与农产品比较优势

不论是传统的经济学还是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都非常肯定需求对价格的决定作用,而价格是国际竞争力的基本要素。根据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国内需求越低,则国内产品价格就越高,当国内价格高于国际市场价格时就使得该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就缺乏比较优势。因此,传统贸易理论认为国内需求和比较优势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林德的需求偏好相似理论也认为,本国需求条件是一个行业及其产品是否具有比较优势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但与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观点相反,他认为国内需求和比较优势之间是正相关关系。在他看来,国内的需求结构和状况制约和决定着出口贸易结构,因为企业的投资、生产和市场营销首先是从本国需求来考虑的。因此,国内需求状况的不同会导致各国比较优势的差异。当本国需求占全球细分市场较大份额时,本国产品易于占据国际比较优势。如果本国需求具有超前性,那么为之服务的本国企业和产品也就相应地走在了世界其他企业的前面。如果本国需求比较挑剔,拥有众多挑剔的购买者,将会迫使当地生产企业在产品质量、品质和服务方面满足消费者的高标准要求。在这种需求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生产企业必然具有较高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此外,由于国内市场的先行饱和会导致产品价格下降,迫使当地企业进行创新和升级,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不断提高产品的比较优势。

四、机遇与农产品比较优势

对农业来说,机遇通常是指非常好的气候(例如比往年都要好的适合农产品生长的天气,这是由农业生产的自然属性决定的,因为农业生产和加工的成果很大一部分取决于良好的气候)或重大的技术发明、世界形势的变化等。由于机遇的偶然性,会造成各国比较优势的非连续性,从而改变了各国的国际竞争地位,可能使不适应新形势的国家或企业失去其比较优势,也可能为能适应新形势的国家或企业赢得比较优势。然而,一国能否利用偶然事件所提供的机遇赢得比较优势,还要取决于其他方面的因素,尤其是取决于该国企业把握市场机遇的能力。同样的机遇在不同的国家,往往会产生完全不同的结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