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几次大的农业结构调整,中国农村第二、三产业得到了一定发展,农业结构由过去以种植业为主向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和综合经营转换,突破了传统的“农业—种植业—粮食”的运作模式。农产品进一步向优势产区集中,促进了区域之间的分工和比较优势的发挥,为中国农业经济的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与变化更快的市场供求关系相比,中国农业结构调整仍然滞后,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明显暴露出来,成为制约农产品比较优势提高的主要障碍。
一、农产品加工链条短、附加值低
随着恩格尔系数的下降,人们对初级农产品的需求也在下降,对于加工产品的需求不断上升。经验表明,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实现农业经营主体与市场连接的一种有效形式,也是提高农业比较优势的一个重要措施。从目前来看,农业发达国家的农业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生产环节,而是包括农产品加工和流通在内的完整的农业生产体系,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化模式。我国的农业产业化经营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才有了一定的发展,因此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主要表现在:
1.中国农产品加工业滞后。
中国目前的农产品加工增值幅度较小,加工水平很低,产品供应仍然停留在鲜活原料和初级农产品为主的形式上。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产品的整体质量,造成了农产品的低价滞销。在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居民生活开支的恩格尔系数下降和食品本身的收入弹性下降是两个必然的趋势。这对中国农业发展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因为主要依靠初级农产品开拓市场的困难会越来越大。
目前,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业占农产品总产量的90%到95%以上,而我国大约占20%到30%左右;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产值之比(农产品加工产值:农业产值)大都在3:1以上,美国甚至达到了5:1,而中国仅为0.85:1;发达国家食品工业产值一般是农业产值的2倍,而我国食品工业产值还不到农业产值的1/3。如图5-4所示,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之比增长缓慢,说明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严重滞后。因此,中国农产品加工程度低是农业和农村经济效益低,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不强的重要原因之一。国际经验表明,初级农产品经过深加工后,其价值可增加几倍甚至几十倍。在法国,食品加工业对GDP的贡献是汽车工业的2倍;在美国,食品工业是制造业中规模最大的行业。有资料表明,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部总利润,生产环节仅占1/5,价值1元的农产品经过加工后,在美国可增值到3.7元。由此可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潜力巨大。所以,通过现代技术发展中国农产品加工业,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条,提供丰富、多样的农产品,是提高中国农产品与农业比较优势的新的突破点。
近年来,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加工程度明显提高。近10年来,中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年均增长速度达到了9.2%,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到2000年已占农业产值的84.6%。2006年1月到11月,初级产品出口为14316亿美元,深加工产品为13414亿美元,高附加值产品逐渐成为出口主体。部分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加工程度发展最快,例如,初级加工肉类的出口比重从1996年占总出口的75.22%下降到2008年的只占41.70%;而深度加工肉类的比重从24.78%上升到58.30%;几种主要水果及水果加工品的出口数量增长比较明显,苹果汁的出口量已接近世界出口总量的一半,柑橘罐头出口量占世界出口总量的一半以上。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农产品加工产品的出口增长速度还是落后于农产品产量的增长速度。
图5-4 中国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变化趋势
资料来源:《中国农村统计年鉴》,联合国粮农组织贸易数据库。
以2002年中国、美国以及2000年日本的投入产出表进行计算得出,中、美、日三国传统农业产出占国民经济全部门总产出的比重分别是8.19%、1.34%和1.44%,涉农产业产出占国民经济全部门总产出的比重分别是26%、10%和12%,涉农产业的投入、生产、加工制造、运销服务等产出比例分别是0.18:1:1.32:0.44和0.3:1:3.89:2.15以及0.15:1:4.38:2.49。可见与美国、日本相比,中国涉农产业结构中农产品加工制造和农产品运销服务环节发展滞后,应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缺少龙头企业,品牌效应不强。
国外很多知名的世界级大企业都是农副产品加工和流通企业,例如瑞士雀巢、美国麦当劳、可口可乐和百威啤酒等。在日本大中型食品加工企业只占食品加工企业总数的27.3%,但其食品产值却占日本食品工业总产值的84.5%。这些都表明发达国家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经发展成为规模化、集团化、现代化企业,而中国农产品加工企业虽然数量众多,企业规模却很小,缺少像发达国家那样具有带动能力和示范效应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另外,在信誉方面,我国农产品更是面临许多不利的因素,由于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较小,品牌效应不强;还有一些中小企业急功近利,只顾眼前利益,不注重长期的市场培育,导致农产品的信誉竞争力较差。
3.缺乏完备的合作经济组织,也使得中国农业加工业发展落后。
发达国家制定了较为完备的合作社法,合作社依法从事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活动,这已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一个主要模式。而中国由于种种原因,合作社发展条件很不完备,而且缺乏法律上的确认和支持,缺乏必要的经济实力,缺乏健全的组织网络,使农村组织化程度较低,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二、农产品品种、质量结构不合理,导致供求结构失衡
1.农产品品种结构雷同、品质低劣。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对农产品的品种和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从我国农产品品种结构来看,存在品种单一、质量不高的问题。总体看来,中国农产品普通品种多,优质专用品种少,这就造成了大量低质农产品的积压和优质农产品的紧缺。例如,中国的水果品种结构不尽合理,且质量较差,在营养与口味品质、外观品质、储藏包装品质、加工品质、药检安全性方面均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由此可见,目前中国农产品市场饱和只是过去一定时期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趋同的结果,是在结构不合理、质量不高基础上的低层次饱和。再从畜牧业生产情况来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的消费观念转向鲜、活、低脂类产品,而目前中国畜牧业生产及产前产后各环节科技含量偏低,产品及品种结构调整明显滞后于消费需求的变化。
2.大宗农产品区域布局不合理。
农业生产的空间结构即区域布局,会影响到农产品的数量、质量和种类。农业生产布局除受价格、成本等市场因素影响外,还在很大程度上受气候和地理资源环境的约束。从全国农作物生产布局和区域供销来看,玉米的商品量主要集中在东北,大米的商品量主要集中在两湖、两广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小麦缺口则长期依赖于国际市场。目前,我国农产品的区域布局与农林牧副渔业的协调发展并不一致。南方各省畜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玉米作为饲料,自产的粮食——籼米用作饲料的转化效率较低,养猪经济效益较差,而从东北调运玉米,质量较低,成本又高。要解决这一全局性的重大问题,应根据农产品消费市场的分布,合理调整和优化农产品区域种植结构,尽可能减少初级农产品长距离运转所形成的质量和效益损失。
三、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较低,制约农业结构优化
由于目前中国农村服务业发展相对落后,对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没有到位,导致农产品市场不健全,农民信息不对称,农产品市场流通渠道不畅,致使许多农产品不能及时输送到消费者手中,而在农民手中大量积压。
通常而言农产品的市场越大,产品的空间转运距离越远,交易精度如质量、时限、安全和程序等的要求越高,对于商业性中间组织的要求也越高。所以,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就是要在农民与市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降低农民过高的信息搜寻成本和交易费用,进而提高农业的市场化程度。
综合上述分析,由于中国农业产业结构中还存在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农业比较优势的提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