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提高中国农产品比较优势的战略选择

提高中国农产品比较优势的战略选择

时间:2023-10-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对我国农业比较优势的变动趋势和影响因素的研究表明,中国农业的比较优势在于其丰富的自然资源总量、充裕和低成本的农村劳动力及其较大的发展潜力。WTO框架下,非关税手段的取消对我国农产品生产与贸易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在WTO规则下,尽可能地保护和支持我国农产品生产与对外贸易。

对我国农业比较优势的变动趋势和影响因素的研究表明,中国农业的比较优势在于其丰富的自然资源总量、充裕和低成本的农村劳动力及其较大的发展潜力。而制约我国农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是人均资源尤其是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占有量较低,农业经营规模过小,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缓慢以及农业科技水平的发展相对滞后等。我国农产品的比较优势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一部分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如水产品、肉制品、蔬菜和蔬菜制品、蘑菇、茶叶等显露出较强劲的国际竞争优势。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国农业如何扬长避短,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不断提高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根据本书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以下对策建议。

一、依据WTO框架,构造我国农产品比较优势战略

WTO框架下,非关税手段的取消对我国农产品生产与贸易产生了直接的影响。面对国外农产品的竞争,我国农产品生产与贸易只能建立在自身比较优势之上。也就是说,只有更有效利用我国资源禀赋条件,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使我国农产品相对价格优于国际价格,提高比较优势水平,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求得农业的发展,这是提高未来我国农产品比较优势的基本战略出发点。在WTO框架下,我国农产品比较优势提高的基本战略是:依据我国资源禀赋特点,能动利用比较优势,促进以高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生产和外贸模式向具有一定资本和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的高级型模式转变。同时,主动参与国际自由贸易,影响国际农产品市场。在WTO规则下,尽可能地保护和支持我国农产品生产与对外贸易。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我国农产品自身比较优势。

二、依靠科技进步,形成和提高比较优势

重新认识农业科技的巨大作用和潜力、大力引进和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变潜在的生产力为现实的生产力,从而提高中国农产品的品质,增加有机食品、绿色食品以及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和出口。当前的重点应当放在新品种的培育和引进、新技术的普及和推广以及加大对农民科技素质的提高上。同时,大力引进国外先进适用的农业科技成果,并采取切实措施把国内外农业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

1.农业科技投入政策。

首先,应明确政府在农业科技投入中的主导地位。建立以政府财政为主渠道的农业科技投入机制,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力争在2015年使我国的农业科研投入比例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其次,提高农业科技推广费用在农业科技投入中的比例。再次,加强对农业基础性研究的投入力度。农业基础性研究应体现政府行为,以政府为主导,通过加大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农业领域和重点项目的投入,特别是原创性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重点项目的投入,逐年提高农业基础性研究经费占R&D经费的比例,解决长期以来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和储备不足的问题。

2.科研体制和结构上作大力度调整。

首先要理顺产学研三大功能块的关,避免生产部门、教学部门和科研部门的“趋同”现象,必须对旧的产学研体制进行分类定位,使生产者专心生产,使科学家专心研究,使教育工作者专心教学,并加强三者之间的协作。其次,要解决农业技术的研究中投资与受益长期分离的问题,积极培植和鼓励企业从事农业高新技术的开发研究,加快技术成果转化。在国家层次上建立和支持少量的高新技术研究基地来从事技术难题的攻关研究。生物技术农产品不是一般意义的商品,它们主要是转基因重组的动、植物或微生物,其技术保护推广和扩散均有赖于政府的干预和协调。因此,政府行为在农业新技术革命阶段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政策。

对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进行调整和改革,必须坚持以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为主的原则,加快形成以国家农技推广队伍为骨干、多成分多形式互动发展的农技推广新格局。促进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涉及到科研、推广、生产等多个环节,必须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组织,加快农业科技推广政策和农村科技网络信息服务体系的改革与建设。

首先要改革当前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存在的体制弊端,稳定和加快以县为单元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完善“试验、示范、推广、培训、信息服务”五结合的机制,加快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其次建立各种形式的知识传播系统,使数字化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在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得到广泛应用,实现农业科研、农业推广、农业教育、农业生产、农业市场经营和农村社区信息服务的数字化。

4.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政策。

新农村建设需要众多农业科研和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在全新的历史背景下,今后教育政策的制定应符合农村教育中长期的发展要求。

首先,强化普及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注重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实践能力和就业技能的培养。其次,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教育,着重发展农业科技教育,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高效农业的转变。认真实行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并以此确立制定农村教育政策的指导思想,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农村教育现状。培养广大农民成为适合农村经济发展的专门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再次,创新农民培训机制。完善农民培训体系。政府提供资金,各类学校、科研院所和技术推广组织、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相关企业按农民的实际需要开展分层次、多元化、有针对性的培训,帮助农民掌握先进实用技术。

三、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完善制度监管

由于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和弱质性,客观上要求政府对农业发展提供支持和保护。为了提高财政农业投入资金的使用效率,政府要注重提高财政农业投入过程中的基本服务水平。

1.增加财政支农资金投入。

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1号)提出的“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和“三个优先”的要求,继续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支农投入,确保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注重发挥财政支农政策的导向功能和财政支农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继续探索和完善资金整合、财政贴息、以奖代补、民办公助、先建后补等机制,引导和带动社会各有关方面主动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形成多元化支农投入稳定增长的格局,为农业和农村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

2.大力支持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持续增收。

以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为重点,以农业科技、农业生产方式和经营形式创新为抓手,加大支持力度,创新支持机制,促进传统农业发展方式向现代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支持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和服务工作。支持测土配方施肥,促进农民科学用肥。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基层农技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

3.重点支持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

在WTO允许的“绿箱”政策范围内,加大对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食品安全检验、病虫害防治、基础设施建设等支持农业发展的公共性服务部门的支出,加强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以及贫困地区发展等方面的支出。支持加快农田水利建设,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提高农业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夯实农业发展基础。

4.强化支农资金管理监督,加快支农资金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进程。

完善农业投入资金管理制度。将预算管理、财政支出管理和财政监督管理均纳入整个国家财政支出管理的框架。借鉴国际经验,严格预算管理,将农业财政预算程序分为预算编制、预算审计、预算执行和预算执行后的检查及绩效考评四个阶段。财政支出管理要做到依法管理、全面管理、经常性管理和实行财政公开等,严格按照预算编制执行,确保财政资金高效、依法使用。转变财政农业投入监督方式,构建“立法监督+行政监督”的复合型农业财政投入监管体系,这是保障财政资金高效运行的重要条件。

四、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比较优势提高

随着我国农业与国际市场的接轨,农业发展的重点显然必须转到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轨道上来,以国内的资源禀赋为起点,根据国际市场需求的变化,以动态的、多元化的观点,对我国参与国际农业分工进行现实的定位,合理地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贸易结构,促进和带动国内产业结构的发展与升级,从而增强我国农产品在世界市场的国际竞争力。

1.实施比较优势战略,积极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按照比较优势原则,调整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在农产品生产上,尽可能发展资源 主要是土地和水资源节约的,更密集使用资本和技术要素的农产品出口,如水果、烤烟、糖料、花卉、蔬菜等;增加从国外进口粮食以弥补我国土地资源的不足,调减种植部分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如小麦、大豆、玉米、棉花;扩大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的蔬菜、水果、以生猪为主畜产品、水产品以及地方特色产品,从而使我国在参与国际分工和推进农业国际化进程中获得经济发展利益和应有的比较利益。

2.进一步加大农产品深加工的力度,尤其是发展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的深加工产业,逐步增加加工类农产品的出口。

要根据各地农业资源的禀赋条件和农产品市场的变化,不断优化和调整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重视发展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和运销业,拉长农业的产业链条,实现多层次增值。总体而言,农业结构的调整要以国内、国际市场为导向,以科技进步和宏观调控为手段,以提高质量和协调发展为目的,在坚持基本农产品总量稳步增长的基础上,通过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增加农产品竞争力。应突破性地发展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蔬菜、畜产品、水产品及特色产品等农副产品的深加工产业,引导优势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形成具有区域优势和地方特色的产业带及产业群,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以改善我国农产品的贸易条件,提高农产品的比较优势。

3.发展绿色农业以打破国际市场绿色壁垒的制约。

绿色壁垒当前已成为发达国家用来实施农产品贸易保护,阻碍发展中国家产品进入的重要与合法的手段之一。发展绿色农业的根本方法是保护农业环境,实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这就要强化对农村的环境保护意识并配备高素质的环保专业人才,制定和完善农业环境管理技术标准及检验检测信息系统,为农业环境管理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并严格实施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积极加强国际合作,借鉴发达国家有效的农业环境管理制度,引进先进的环保技术,参与国际标准相互认证,和各国签订协议,使农产品取得进入国际市场的绿色通行证。

总之,目前我国出口产品的比较优势还是以劳动密集度较高产品为主的比较优势模式,虽然在出口品上加大了资本与技术要素的含量,但出口贸易仍然是以自然资源密集品和劳动密集品为主的结构模式。在国际市场上,发达国家可以用资本和技术对资源和劳动进行替代,其产品更具有竞争优势。因此,初级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模式在当前国际贸易中并非最具有优势型的贸易模式。尽管与其他国家同类产品相比,生产具有成本低的比较优势,但长期看,将越来越落后于其他国家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贸易模式的发展,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拉开更大的差距。因此,在我国农产品生产与贸易战略导向上,我们应该正确认识我国目前以劳动密集使用而形成的主要农产品比较优势及局限性,并能动地利用这种优势,逐步由初级的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比较优势模式,发展成高级型的具有一定资本与技术要素含量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或者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的比较优势模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