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丹寨苗族蜡染

丹寨苗族蜡染

时间:2023-10-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丹寨的苗族蜡染,不仅因丹寨拥有全省最多的蜡染民间艺人而出名,更引人瞩目的是这里民间艺人绘制的蜡染艺术魅力首屈一指。丹寨县是一个以苗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山区,丹寨县境内这一支苗族主要是苗族中自称为“嘎闹”的支系,即是鸟的图腾后裔。在丹寨苗族人民的生活中,从襁褓婴童到耄耋之年生命中的每个阶段都离不开蜡染的陪伴。

现在贵州的蜡染已经是著名的民间传统工艺品了,人们到贵州旅游都会购买一些作为纪念。蜡染在贵州地区遍布的很广泛,在这其中尤以苗族和布依族蜡染为主,它们都传承了本民族古老的蜡染工艺,但是在图案上因民族的喜好不同而存在一些差异。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里,丹寨是一个被千山万水环抱的苗族聚居区域,那里有许多的苗族村寨,位于雷公山西麓,县府设在龙泉镇。丹寨的苗族蜡染,不仅因丹寨拥有全省最多的蜡染民间艺人而出名,更引人瞩目的是这里民间艺人绘制的蜡染艺术魅力首屈一指。在丹寨的土地上,蜡染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染织技术,更是同苗族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一种民族文化艺术。人们在歌声中吟唱它,在故事中传颂它,姑娘们用它装扮自己似水的年华,孩童们用它丰富自己乐趣的童年,老人们以它衬托各种礼仪的隆重。丹寨蜡染代表着苗人的情感语言,赞颂着生命的光辉,有着火一样的热情,形象生动,线条粗犷,构图大胆,活泼奔放(见图34)。

图34 黔南苗族妇女盛装赴会(图片出自《苗疆圣地》,余未人著)

苗乡野趣 蜡染时光

丹寨县是一个以苗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山区,丹寨县境内这一支苗族主要是苗族中自称为“嘎闹”的支系,即是鸟的图腾后裔。至今仍在使用蜡染技艺的苗族是“嘎闹”支系中俗称为“白领苗”的亚支系。丹寨境内古木参天,茂林蔽日,山清水秀,河里鱼游虾戏,山中鸟兽争鸣,自然风光原始而又神秘。丹寨县杨武乡的排倒、排莫、乌湾等几个村寨,是古代蜡染艺术保存较完整的地方。这些村寨有的依山傍水,有的在莽林深处,有的围着水塘四面而居,有的则在层层梯田的镶嵌之中。比如其中的排倒村,在云雾飘绕中四面环山,远山层层叠叠,若隐若现,似在仙境之中。村寨田边地角种着棉花和蓼蓝,村前屋后摆着染缸,晒台上晾满了浸染过的、长长的蓝布,还有随处可以见到簇拥在一起边画蜡边聊天的苗族姑娘。

在这优美的环境中,苗家姑娘们摄取了大自然的美景,融汇于蜡染之中。这些蜡染艺术也记载了苗族历史的遗存,反映着苗族的传统习俗和文化遗产。每当农闲的时候,姑娘们便三五一群,在大人们的指导下描花、点蜡。她们时而轻歌细语、精心作画;时而洒脱欢笑、欣赏作品。当画出数件作品时,就悬挂于板壁上,有如一面生动活泼的画展。在这里蜡染是一种特殊物品,是青年男女传递恋情的信物,这也是苗族的一种风俗习惯。苗家小伙子更加看重它,那是因为在选择自己心仪的对象时,姑娘的蜡染制作水平是一项很重要的标准。

苗族妇女从小耳濡目染,向长辈学习画蜡、染色的技艺,甚至很多姑娘的名字就直接叫做“妹蜡”“阿花”。到了成年,姑娘们的技艺水平就已经很精湛了,可以随意绘制出精美的图案。她们的裙子、围腰、背扇、挎包、帽子、头巾、布兜都要用蜡染制成,每位姑娘还要为自己做数套蜡染刺绣盛装。姑娘们出嫁前的主要精力,大都倾注在点蜡花上,苗家姑娘每做一套盛装往往耗费几年的时间,每一件作品都凝聚着她们的智慧和心血。这些使人目不暇接、引以为自豪的漂亮服饰,都是自己设计、自己制作。一套盛装也就是一个苗家少女开始走向生活、走向人生的象征,姑娘们孜孜以求,勇于探索,直至垂暮之年。这种对于美的终生追求和她们在艺术上非凡的创造能力一样,给人们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见图35)。

背扇

用以背负孩子的“襁褓”,俗称“背儿带”,是贵州少数民族劳动妇女重要的生活用品,制作工艺复杂,技法有刺绣、挑花、蜡染、织锦、布贴等。由于贵州各民族居住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等不同,背扇的艺术形式和文化内涵不尽相同,因而形成了风格各异、多姿多彩的背扇艺术,生动地体现了永恒而无私的母爱,是广大少数民族妇女智慧的结晶。

图35 春天里绚丽的丹寨苗族少女 (图片出自《苗疆圣地》,余未人著)

出自姑娘们手中的幅幅蜡染成品,犹如一篇篇精美绝伦的文章。特别令人称奇的是,这些常年在山野田间劳作的女子,不需要预先设计,也不需要任何辅助工具,仅凭手中的蜡刀就可以画出工整的直线和圆圈,如同经过仪器测校一般,它是衡量姑娘们智慧与人品的传统标准。这是姑娘们在用蜡刀绘制自己的未来,她们早已将这复杂的图形铭记在心,并熟练于手,因为这不仅仅是件衣裙更关乎着自己未来的幸福。正是这种世世代代对点蜡的崇尚习俗,使得蜡染在这片土地上绵延相传下来。

在丹寨苗族人民的生活中,从襁褓婴童到耄耋之年生命中的每个阶段都离不开蜡染的陪伴。当有新的生命在山村里诞生的时候,亲友们常常送上绘有各种吉祥图案的蜡染背扇、小鞋、围兜等,表示对新生命的祝福。苗家人相信,从出生到成长穿戴这些蜡染制成的衣服会保佑孩子平平安安,健健康康。

在婚礼上,蜡染更是绝对的主角,因为每个姑娘都要用它将自己装扮成最美的新娘。有一位苗家新娘在自己的婚礼上,穿上自己精心准备的24条蜡染裙,重达40千克,真正可以称为是甜蜜的负担。这些精美的蜡染衣裙成了姑娘一生中最沉重但又最辉煌的一次穿着。姑娘穿着它迈向新的生活,期待着自己的婚姻也像身上的蜡染衣裙一样美好。

在丹寨每逢节日庆典,妇女们早早就开始准备,铆足劲似的将精心制作的蜡染服饰穿戴出来,争奇斗巧互不相让地展示自己的技能,都希望自己制作的服饰吸引大家最多的目光,得到所有人的赞赏。每到这时,庆典会场就会成为一片蜡染的海洋,蜡花盛开、耀眼夺目仿佛要和天上的仙女一比高下,此情此景恐怕要让蜜蜂蝴蝶晕头转向了。

图36 苗族姑娘表演锦鸡舞 (图片出自《苗疆圣地》,余未人著)

丹寨苗族的人们世世代代繁衍生息在这片土地,在这个特殊的环境里,由于地处边远,交通闭塞,科学文化相对落后,经济发展缓慢,长期处于与外界隔绝的苗族人民在艰苦的环境中逐渐形成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体系。他们男耕女织,祭祀祖先,有意无意间将古老的蜡染工艺保留下来,这就是苗族蜡染赖以生存的土壤。也正是由于与外界的隔绝,形成了他们鲜明的文化特色和民族风格,他们自己栽靛植棉,纺纱织布,画蜡浸染,在大自然中寄托美好的理想,在劳动中丰富生活的情趣,在岁月的流逝中创造了高超的蜡染民族工艺,蜡染染就了他们的生活,也染就了这里绵延千年的时光(见图36)。

图饰美学 纹样意蕴

蜡染本身是民族民间技艺的精髓,代表着民族的智慧,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蜡染绘制的纹样代表着民族历史、图腾崇拜和远古传说,具有神圣的象征意义。在一些庄严的场合,蜡染作为一种圣物出现的人们眼前,给人古老而威严的感觉。苗族的蜡染服饰就被誉为“穿在身上的图腾”“记在衣上的史书”,记载了苗族几千年历尽沧桑坎坷的迁徙之路,上面绘制的涡团纹样代表了祖先迁徙路上的河流、漩涡,以此表达他们缅怀祖先跋山涉水历经无数险滩恶浪的心情。

三都、榕江高排等地的苗族每隔十三年举行“牯藏节”的祭祀活动的时候,都要将蜡染长幡挑在竹竿上高举在仪仗队前,以此唤醒祖先的灵魂。幡旗飘舞,笙鼓震天,气氛庄严肃穆,场面宏大壮观。幡旗纹样中的鸟纹、鱼纹、龙蛇纹,表示祖先已经变成鸟龙、鱼龙、蛇龙,以此表达后人对吉祥和幸福的祈盼;还有鱼纹、石榴纹和水泡纹等,象征生命生生不息的繁衍。这些场合中的蜡染,是一种神圣之物,是后人与祖先、神灵沟通的媒介,寄托着人们无尽的思念祈福之情(见图37)。

“牯藏节”

也称“吃牯藏”“吃牯脏”“刺牛”,是黔东南、桂西北苗族 、侗族最隆重的祭祖仪式。一般隔十三年举办一次,每届要连续举办四年的仪式活动,才算完结,其规模之宏大,形式之奇特,寓意之丰繁,堪称华夏民族文化之一绝。 苗族祭鼓,源于相传苗族的女性始祖——妹榜妹留最初是从枫木树心孪生的,苗族先民认为人死后灵魂只是一种转移,而枫木制成的木鼓便是祖先的归宿之所,只有敲击木鼓,才能唤起祖宗的灵魂。因而祭祀祖宗就用祭鼓的方式来体现。

丹寨蜡染构图饱满而不繁琐,章法严谨而不呆滞,线条刚柔相间而富有韵律。最精彩的是动植物造型,大胆夸张变形又不失原有特征,自由豪放中透出拙朴大器之度又不失典雅飘逸之风。挣脱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又不受现实和理性的约束,达到一种和谐统一、随心所欲的境界。从蜡染纹样图案的分类上,丹寨苗族蜡染图案主要分为自然纹样和几何纹样,主要的有下面几种样式:

图37 榕江、摆贝苗族鼓藏节,苗人高举蜡染鼓藏幡祭祖(图片出自《苗疆圣地》,余未人著)

(一)蝴蝶纹

在《苗族古歌·枫木歌》中描述枫木养育了蝴蝶,蝴蝶产下12个卵,孵出人类始祖姜央,蝴蝶与人类就有了血亲关系。在苗族神语里,蝴蝶妈妈是世界万物的始祖,包括神、鬼、人、动植物和雷电的产生都源于蝴蝶妈妈。因此,蝴蝶被认为是生殖和美的化身,最受苗族人尊崇,也是蜡染中最重要的纹样。在蝴蝶纹蜡染中可以看到飞舞的、爬动的等一系列姿态各异千变万化的蝴蝶纹样,蕴含着苗族人最神圣的原始图腾崇拜(见图38)。

(二)鱼鸟纹

在丹寨蜡染中,鸟的纹样特别丰富。聪明的苗族妇女对各种鸟类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在她们蜡刀下的鸟具备明确的形态和特征,显得更接近生活原型,个性也更突出。这些鸟的造型千姿百态,生动活泼,栩栩如生。鸟纹的盛行与苗族生活中的山林多鸟的自然条件有关,与苗族关于鸟的传说等有关。在清水江流域部分地区的苗族同胞中流行着这样一种信仰:认为一个人有72个魂魄,其中之一会在人死后变成鸟。鸟是带领人的魂魄通过阳间毛茸山,穿过层层地狱,最终寻找到自己祖宗的忠实伴侣。至今,丹寨、三都一带苗族民间仍保留着大量的鸟崇拜遗风。

图38 蝴蝶纹蜡染(图片出自《民间染织》,段建华编著)

《苗族古歌·枫木歌》

民间口传文学作品,是中国流传下来的唯一非宗教典籍的传世记史诗,苗族古歌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苗族古歌是苗族古代先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史诗。它的内容包罗万象,从宇宙的诞生、人类和物种的起源、开天辟地、初民时期的滔天洪水,到苗族的大迁徙、苗族的古代社会制度和日常生产生活等,无所不包,成为苗族古代神话的总汇。古歌主要分为4部分:《开天辟地》《枫木歌》《洪水滔天》和《跋山涉水》。

鱼被作为纹样历史悠久,鱼纹的原始寓意是象征生殖,后来历经演变,出现了别的吉祥寓意。苗族人民认为,鸟是男性,鱼是女性。鱼鸟同图比喻夫妻恩爱。这种纹样的鱼和鸟一样也有翅膀,鸟也多为可入水畅游的“水鸟”,这是反映男女共同担负起繁衍后代的责任,同时也蕴含着生殖崇拜的意味(见图39)。

图39 丹寨苗族鱼鸟花卉纹蜡染被面(图片出自《贵州蜡染》,贺琛、余文斌著)

(三)龙纹

龙纹在苗族蜡染中是最为常见的纹样。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国的原始图腾,在中原地区威严而庄重的龙已演化为皇权的标志,带着一股咄咄逼人的威慑力量,让人敬而远之。但是苗族人对龙的态度却和汉族大相径庭,在他们的概念里对龙是敬而不畏。苗族的龙纹稚拙天真,憨态可掬,形象十分亲和。许多龙的形体已经幻化成为鸟头蛇身、牛头鱼身等等模样,这样的龙纹虽然夸张,但却传达出一种善良温驯和蔼可亲的力量。苗族蜡染的龙没有固定的模式,千变万化,按照苗族人的解释,龙是蛇、黄鳝、鱼、水牛,能驱雾降雨,使大地风调雨顺,永葆生机,象征吉祥如意和安宁富足(见图40)。

图40 苗龙纹染(图片出自《民间染织》,段建华编著)

(四)蜈蚣纹

和蝴蝶纹一样,也取材于苗族神话古歌。古歌传唱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相传远古雷、龙、虎、蛇、蜈蚣是亲兄弟,五兄弟各司其职。最小的兄弟蜈蚣开荒种地、起房造屋、安居乐业,受到兄长们的一致认同也得到了人们的赞誉,于是成为人们心目中勤劳勇敢的一种象征,后人也把它作为蜡染纹样的主要图案之一。同时也有人认为这是苗族人民为了纪念先祖艰苦创业的崇敬之情(见图41)。

图41 蜈蚣龙纹(图片出自《贵州蜡染》,贺琛、余文斌著)

(五)窝妥纹

窝妥纹在苗族图案中很常见,是丹寨特有的古老传统花纹。传说苗族在“吃牯藏”的盛典上,要杀牛作供品,并敲长鼓祭祀祖先。妇女们便将牛头上的旋涡状牛毛变成纹样,当地的妇女衣背、衣袖上装饰这种旋转的图案,称为祭祖衣,表示对祖先的纪念。具体的样式是采用12个“窝妥”与向日葵(或铜钱纹)组成寓意吉祥的画面,象征着团结和吉祥的传统寓意。无论是杀牛祭祖的集体活动,还是山野乡间日常劳作,只要一看到这身“窝妥”便能辨别穿着者的身份与族源,互相之间同胞骨肉的亲切感也便会油然而生(见图42)。

图42 丹寨苗族窝妥纹女装局部(图片出自《贵州蜡染》,贺琛、余文斌著)

(六)铜鼓纹

铜鼓是西南少数民族重要祭祀礼器与乐器,尤其是水族对铜鼓更是尊崇,在坟墓两边都要用石头刻上铜鼓作为权贵的象征,以表示墓主人的尊贵。铜鼓纹也是丹寨蜡染的主要纹样,并常用作中心图案,一般是在中心圆辐射光芒为太阳纹,其余均为同心圆排列,有锯齿、针状、花瓣、圆带纹以及钱纹、鸟纹、鱼纹、云纹、万字纹、寿字纹等,装饰手法与古代铜镜有着相似之处(见图43)。

图43 丹寨苗族铜鼓纹蜡染童被部(图片出自《贵州蜡染》,贺琛、余文斌著)

丹寨的蜡染纹样是说不完道不尽的,苗族妇女们把先人的生活方式和祭祀的神物、图腾的崇拜以及大自然中的动植物绘入其上,有时还将人、兽、龙、鱼、飞鸟和蝴蝶等融为一体,完全不受理性思维的约束,就像是一幅野生原始的本真写照。苗民们几千年来深受大自然的熏陶,蜡染的图案纹样也颇具天然的浪漫主义的风采,鱼儿的鳍尾上盛开着鲜花,蝴蝶蜜蜂在花间舞动;鸟儿的翅膀上结出累累的果实,又向四周生根发芽。这些绝妙的纹样都是民间蜡染能手们继承老辈技艺又通过自己的传承绘制的,反映着丹寨苗族人民无拘无束的想象和精妙绝伦的构思,民族气息浓厚,又恍若童话般的仙境似的引人入胜。

由于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而蜡染的图案纹样储存了大量的有关苗族的历史、图腾、民俗、故事等的信息,成为了苗族文化的活载体,代替了文字而成为“鲜活的史书”。丹寨的这一苗族支系,就因有此灿烂的民族文化遗产,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已经蜚声国际。新中国成立后,丹寨苗族蜡染工艺又大胆吸收了外来文化,获得了新的生机。涌现了很多取材于中国古代及各民族的神话、典故的花纹,看上去雄浑多彩,既原始、粗犷,又稚拙、浪漫。经过苗家妇女辛勤描绘创作的一幅幅原始而富想象力、粗犷而富浪漫情调的蜡染工艺品,正在走向城市,成为最时髦的服饰材料,也在走向全世界,成为属于全人类的艺术瑰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