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于贵州西部的安顺,是个很有魅力的地方,这里有喀斯特地貌造就的奇山秀水,深沉厚重的历史文化遗存,璀璨夺目的民间艺术,特色鲜明的民族风情,是一块神奇而多情的土地。少数民族兄弟姐妹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令世人所叹服的蜡染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不同凡响的艺术形象立于世界艺术之林。这片热土上也出现了一批优秀的蜡染艺术家,他们对蜡染倾注了全部的心血,为这枝艺术奇葩的繁荣做出巨大贡献,洪福远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洪福远1940年10月出生在蜡染艺术之乡安顺,自幼酷爱绘画,后来痴迷于蜡染艺术,家乡的风土人情和奔腾直泻的黄果树瀑布激发着他对蜡染艺术的创作热情。从事蜡染艺术的几十年间,设计图案上千种,发表作品上百件,获各种奖项数十次,有百余件蜡染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及省,市博物馆等收藏。代表作品有中华龙纹艺术系列、中华古鼎、饕餮纹饰系列、汉画艺术系列、佛教艺术系列等。1999年,洪福远被中国文化部授予“中国十大民间艺术家”称号。他认为民族艺术要让人看到民族雄魄,才能让人能真正领略到蜡染艺术的真实风采,才能感受到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精深博大。让我们走进洪福远的蜡染世界,感受他的淳朴人生。
1959年,洪福远自贵州民族学院艺术系附中毕业后分配到了文化馆工作。那时候的他想成为一名画家,于是在工作之余经常到乡下采风写生,也常为少数民族妇女画像,自然的和她们的接触多了起来,慢慢的他开始从内心敬佩那些手工制作传统蜡染的妇女。特别是当时苗族和布依族的人民生活非常艰苦,但是对本民族的文化和民族传统的东西却非常重视,妇女们的心思大多用在研究蜡染上,这也是妇女们感情的一种寄托。洪福远深受这种民族感情和民族文化的影响,也逐步的走上了民族文化研究的道路。他经常翻山越岭到苗族、布依族的山寨虚心地向当地妇女学习蜡染技术并收集图案,潜心研究各种具有丰富内涵的纹样,也由此开始了他漫长的创作生涯(见图54)。
图54 洪福远向布依族老人学习(图片出自http //www.gywb.cn/content/2013-12/23/content_367820.html)
随着时间的推移,洪福远越发热爱蜡染这门古老的艺术,在当时艰苦的生存环境里,他找到了精神上的慰藉和一生的精神寄托。在洪福远看来,蜡染的世界里一切都是有生命的,各种生命在大自然物竞天择中互相竞争、侵略的表象,都被美好的想象和憧憬净化、替换、消解,整个世界充满着让人惊艳的奇思妙想:鸟的头上结果子身上绣花朵;蝴蝶头上开出花朵,身后却拖着长长的凤凰尾巴;一棵枝干上长出四季花,花上结出大果实,花中结果,果中开花;鱼头、鱼尾、鱼鳍、鱼鳞、鱼眼都画成了花。这些纯真、美丽而奇特的画面都是蜡染艺术特有的表现形式,将世间万物人格化,拟人化,只要以一颗纯真和善良的心去发现周边的万物世界,处处都蕴含的是盎然的生机和蓬勃的生命力(见图55)。
图55 洪福远蜡染壁挂作品《青花瓷——平安富贵》(图片出自《蜡染艺术设计教程》,贾京生编著)
当感情融于自然的生活时,人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和艺术的创造才会有一个质的飞跃,决不会感到艺术创作是一种负担,这才是真正的民族艺术,洪福远立志将此生奉献给这门他热爱的艺术。他一直跋涉在这条并不顺畅的艺术之路上,仿佛是作为回报蜡染也带给了他一份珍贵的礼物——他一生的伴侣。洪福远的妻子梁勇,有着和名字一样豪爽的性格,二人因为蜡染结缘,当年,洪福远下乡时被梁勇的奶奶慧眼识珠从而结为连理,他们的生活也开始了新的篇章,在蜡染艺术的道路上夫妻俩相扶相伴,至今已走过数十个年头。
貌不惊人的洪福远一直在执著追求自己热爱的蜡染事业,1993年,他离开了当时供职的安顺蜡染厂,在妻子的协助下自己“下海”创办了福远蜡染作坊。他始终认为,民间艺术不是低档艺术,民间艺术是一座蕴藏丰富的宝库。只有将传统的民族蜡染与博大的中华古典文化有机地融合,才能使蜡染艺术升华到新的高度,才能使民族文化走向世界。洪福远善于发现勤于动脑,创作思想和观念也有着理性和全新的认识,他懂得继承传统的重要也懂得艺术贵在创新才能另辟蹊径适应市场需要,正是在这种理念的引导下,洪福远的蜡染之路开始走得越来越顺。
1995年,台湾高雄佛光山为其举办“福远蜡染艺术展”,吸引了15万人前来参观。2003年,福远蜡染艺术馆正式成立,是一家集蜡染工艺制作、艺术表演、收藏、新产品开发为一体的艺术展馆。馆中展示了洪福远多年来设计的蜡染艺术精品,还有收藏的珍贵的百幅民间原生态蜡染制品,让各地的客人从中领略到贵州蜡染文化的总体风貌、人文观念及艺术特色。洪福远建馆的目的一是保护民族文化,对民族文化进行弘扬,二是想把打造成为一个民族文化的产业基地。福远艺术馆成立之后,开始接待外宾,也在逐渐加强对外的交流合作,并且接待旅游团体。现在福远蜡染艺术馆已经成为安顺旅游热线上的一个民族文化参观景点。
福远蜡染艺术馆设在安顺开发区,但却并不是在很显眼的地方,走进一条稍显偏僻的小巷,小巷中有一栋小楼,两扇黑色的木门稍显陈旧,门上方悬着很朴素的牌匾:福远蜡染艺术馆。小楼略显简陋但内里却是大有乾坤,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的怀抱,代表贵州省赠香港政府的大幅蜡染礼品《苗岭欢歌庆港归》便是出自这里,洪先生的居所、蜡染厂以及展示馆也皆在这一栋楼里。
走进展示馆各式各样图案的蜡染艺术品一幅幅在眼前铺陈开来:大量的彩陶青铜纹饰、汉画石刻、敦煌艺术、甚至贵州并不常见的剪纸、精美的佛教画等都被洪福远用蜡笔融入到图案之中。而且这里的蜡染艺术品在色彩上已不再局限于单一的蓝底白花,而是各色纷呈。洪福远设计的作品主要取材于苗族的图案样式和苗族的风土人情,保留苗族文化中的那种民族感情和意识,在这样的基础上重新设计,取其精华重新组合,以此寻求多种创作风格。在洪福远的手中,传统的蜡染已经演变成为多元化的艺术了(见图56)。
图56 洪福远蜡染作品《藏观音》(图片出自http // blog.sina.com.cn/s/blog_4b5f7c560100b93h.html)
在洪福远的作品中你可看到吸收东、西方文化精髓的神韵。简洁的彩陶纹饰、神秘的青铜艺术、雄浑的汉画石刻、瑰丽的敦煌艺术、古朴的岩画造型等,它们不但充满国画的诗意,还具有西画的神采。最有代表性的是获得1996年在杭州举办的中国民间艺术大展荣获金奖的《丝路明珠》和在1998年在北京首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博览会上获得金奖的《中华脸谱艺术系列》作品,这些作品无论从构图造型和色彩的运用都堪称蜡染艺术精品。在《丝路明珠》的画面中,载着人和丝绸的驼队迂迴前行在茫茫沙海中,罩着光环的佛像从敦煌石窟中走出来,保佑着远行途中的文明使者,画面上丝丝缕缕的冰纹,更为整幅作品增添了悠远迷幻的气息。这幅蜡染精品又相继获得第二届、第三届世界华人艺术大会国际荣誉金奖和特别金奖。洪福远的这些发扬中国传统艺术的作品旁搜远绍,取中华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的精华用于蜡染艺术之中,大大增强了蜡染艺术的表现力度和文化内涵,其艺术表现和立意也是具有独创性的(见图57)。
图57 洪福远蜡染作品代表作之一《丝路明珠》(图片出自http //blog.sina.com.cn/s/blog_4b5f7c560100b93h.html)
数十年来,他一直致力于蜡染这一古老工艺的传承与开发,尝试着扩充蜡染的创作题材,让蜡染走入市场,走向更广阔的天地。洪福远现在虽然已经声名在外,但是为人却相当低调,平日只是埋首于创作,痴迷于蜡染,平生不抽烟、不喝酒、更没有其他休闲活动,闲暇时便指点点蜡作画的工人,生意上的事都交给了自己的妻子和子女打理,对于产品的售价和工厂运营是否盈利,他几乎一无所知,只是专注于自己的艺术创作之中。也正是如此老先生才会更纯粹的醉心于艺术创作,不会使自己的作品因沾染太多的商业气息而落俗,从而创作出更多的佳作良品。
在实现人生理想的过程中,洪福远找到了一条以文养文、经济与文化相结合、艺术与市场接轨的道路。洪福远现已年逾古稀,仍在不断创作设计,仍在不断探索创新,他始终认为民族文化的图案设计一定要把它的根保住,否则它就会变质,但是又必须要发展,要创新,在创新、发展的基础上,又要兼顾民族文化的根本,它们相辅相成,只有这样才是蜡染艺术在新时代的正确出路。蜡染是一种淳朴的没有文字的语言文化,是一方纯净的精神家园,蜡染离不开贵州世代相传的少数民族文化和民间的沃土,这是洪福远进行蜡染创作的根和魂,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在洪福远面前的将是一个更为广阔的蜡染艺术天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