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 叠加式组合体的读图
读图是画图的逆过程。画图是由空间到平面见图5-10(a),读图是由平面回到空间,见图5-10(b)。读图时,使正面保持不动,将水平面、侧面投影按箭头所示方向将视图旋转回到摊开前的位置。然后由各视图向空间引投射线,即将主视图各点沿投射线向前移出,将俯视图上各点沿投射线向上引,将左视图上各点沿投射线向左引,则同一点的三投射线必相交(如图中由点a′、a、a″所引的投射线相交于点A),即立体上所有的点,都将由于过其三个投影所引的返回空间的投射线相交而得到复原。由于这种投影的可逆性,视图上各点的“旋转归位,就使整个立体的形状”再现出来了。由此可见,读图是画图的逆过程。
读图时一般按下列步骤进行。
①合理分成几部分。如图5-11所示,根据轴承座的三视图所反映出的立体的形状,将其分成轴承Ⅰ、肋板Ⅱ和支撑板Ⅲ。
图5-10 画图与读图过程
(a)画图过程;(b)读图过程
图5-11 轴承座的形体分析
(a)轴承座三视图;(b)轴承三视图;(c)肋板三视图;(d)支撑板三视图
②认识视图抓特征。特征视图包括形状特征视图和位置特征视图。
a.形状特征视图。图5-12(a)所示的三视图,如果仅看主视图、左视图不能确定它的形状,如果看了主视图、俯视图就能够确定,俯视图即为它的形状特征视图。请读者自己找出图5-12(b)、(c)所示立体的形状特征视图。
图5-12 形状特征明显的视图
b.位置特征视图。图5-13(a)所示的三视图,如果只看主、俯视图,立体上Ⅰ、Ⅱ两处形体哪个凸出、哪个凹进就不能确定。因为,这两个图可以表示图5-13(b)所示的形状,也可以表示图5-13(c)所示的形状。但如果将主、左视图配合起来看,则不仅清楚地表示了立体的形状,而且Ⅰ、Ⅱ两处前者凸出,后者凹进的位置也确定了,是图5-13(c)所示的形状。显然,左视图是反映该立体各组成部分间相对位置特征的视图。
图5-13 位置特征明显的视图
这里要特别注意,立体上每一组成部分的形状、位置特征,并非都全部集中在一个视图上。如图5-14所示,形体Ⅰ的形状特征及Ⅰ、Ⅱ两形体间的位置特征反映在主视图上,而形体Ⅲ的形状特征及Ⅱ、Ⅲ两形体间的位置特征则反映在左视图上。因此,在寻找特征性视图时,不要只关注某一个视图,而是不论哪个视图,只要其形状、位置特征明显,就应从那个视图入手,把立体的各组成部分很快地“分离”出来,提高读图速度。
图5-14 立体各组成部分特征明显的视图
③分析视图对投影。如图5-11(a)所示,首先找出形体Ⅰ的特征性视图,即主视图,然后用“对线条、找投影”的方法,找出其在俯视图、左视图的投影,想象出它的空间形状,见图5-11(b);再用同样方法找出形体Ⅱ的特征性视图主视图,并找出其在俯视图和左视图的投影,想象出它的空间形状,见图5-11(c);最后找出形体Ⅲ的特征性视图左视图,用“对线条、找投影”方法找出其在主视图、俯视图上的投影,想象出空间形状,见图5-11(d)。
图5-15 轴承座的形体
④综合起来想整体。以图5-15所示形体为例,轴承座的位置特征从主、俯两个视图上可以清楚地表示出来。上部是挖去一个半圆槽的长方体Ⅰ叠加在底板Ⅲ的上面,位置在中间靠后与底板平齐;三棱柱肋板Ⅱ对称配置于长方体Ⅰ的左、右两侧,且与其相接,后面平齐;底板Ⅲ是前面带有弯边的四棱柱,上面有两个对称的小通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