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法律上,家庭关系是指基于婚姻、血缘或法律拟制而形成的一定范围的亲属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家庭成员越多,关系越复杂。只有一对夫妻的核心家庭,关系最容易协调。
家庭关系的定义与构成要素_家庭社会学
一、家庭关系的定义与构成要素
1.家庭关系的定义
家庭关系(family relationship)是指家庭成员间的人际互动或联系。包括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兄弟姐妹关系、婆媳关系、妯娌关系、祖孙关系、姑嫂关系、叔侄关系等,属于社会关系的一种。法律上,家庭关系是指基于婚姻、血缘或法律拟制而形成的一定范围的亲属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2.家庭关系的构成要素
从家庭结构的角度看,家庭关系包含三个基本要素。
(1)人口数量。家庭成员越多,关系越复杂。美国学者波沙特(J.H.S.Bossard)提出,家庭关系的频率和家庭人口数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下列公式表示:
式中:N为家庭关系的频率;X为家庭人口数。
依上式计算,若家中有2人,则只有1种关系;有3人,则有3种关系;有10人,则有45种关系。
(2)代际层次。家庭关系中的代际关系将家庭成员划归为不同层次,代际关系既表现了家庭关系的连续性,又表现了家庭中的自然隔阂——代沟。家庭中代际层次多,则关系复杂;反之,则关系简单。
(3)夫妻对数。夫妻关系是家庭的中心,在家庭中有一对夫妻则有一个中心,有两对夫妻则有两个中心,有多对夫妻,则有多个中心。中心越多,离心力越大,家庭越不稳定,常见的婆媳冲突、妯娌不和就是例证。只有一对夫妻的核心家庭,关系最容易协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