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家庭冲突的类型

家庭冲突的类型

时间:2023-03-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夫妻冲突是家庭冲突中的基本形式,也是影响婚姻、家庭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1)对家庭角色的难以认同中国传统的夫妻关系是“夫为妻纲”。1)父母对子女干涉过多在中国,孩子似乎是父母的私有财产,从他们一出生,就受到父母的严格控制。
家庭冲突的类型_家庭社会学

三、家庭冲突的类型、成因与对策

总体上来说,引起家庭冲突的原因一般可以分为五类:①气质不相容;②文化模式不同;③社会角色发生改变;④经济压迫;⑤情感与性关系紧张。[12]

最基本的家庭冲突,是夫妻之间的冲突,其他还有婆媳冲突、父母子女的代际冲突等。

(一)夫妻冲突

在家庭关系中,夫妻关系是最重要、最核心的关系,夫妻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一个家庭的幸福与否。夫妻冲突是家庭冲突中的基本形式,也是影响婚姻、家庭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夫妻冲突就是夫妻在共同生活中因意见和行为的对立造成的种种不和谐现象,涉及精神、生理、经济、人际关系等许多方面。

1.夫妻冲突的原因

概括来说,引起家庭中夫妻冲突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对家庭角色的难以认同

中国传统的夫妻关系是“夫为妻纲”。传统的男性角色意味着对家庭的统治权、控制权,对妻子的主宰权。女人要想塑造出贤妻良母的形象,就必须温柔、顺从,心甘情愿地为家庭牺牲自己。时至今日,女性的地位已发生巨大的变化,女性广泛的求学、就业,极大地改变了她们在两性关系中的角色和地位。但是一些男性仍固守传统角色,他们希望妻子温柔、顺从的心理仍不亚于祖辈。不少女性则渴望家庭成为自己事业的后盾,在日常家务中对丈夫的温存、关切也寄予厚望。夫妻双方谁都不愿意将生命的全部投入到家庭中去,谁都认为家庭只是人生内容的一个小小组成部分,这种观念必然导致夫妻双方的矛盾和冲突。

2)女性自主意识的增强

当代夫妻,在文化水准、经济收入、职业声望等方面的差距已日益缩小。经济地位、社会地位的不断提高,不仅减弱了妻子对丈夫的人身与经济的依附,同时也使她们在社会和婚姻生活中的独立自主意识不断增强,使她们对不平等、不协调婚姻的容忍度大为削弱,从而增加了夫妻间的矛盾和冲突的发生。

3)对婚姻生活期望过高

婚后,婚姻当事双方在生活中的进一步了解,加上日常生活的平淡、烦琐,有些配偶会产生一种失落感,甚至是受骗感,从而给夫妻关系蒙上一层阴影,引起夫妻间的矛盾和冲突。

4)社会交往的增加

激烈的社会竞争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一方面减少了夫妻共处和交流的时间,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夫妻双方与异性交往的频率,再加上各种西方价值观念的大量涌入,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夫妻间的矛盾和冲突。

5)性生活的不和谐

夫妻间的性和谐需要双方的密切合作,可是许多夫妻不敢或拒绝谈性。有调查表明,有近1/4的夫妻对性生活感到不满意。一些人患有程度不同的性功能障碍,直接影响到夫妻性生活的和谐,从而引发夫妻冲突。

6)夫妻双方价值观的变化

在夫妻双方中,如果有一方首先跳出了旧价值观的束缚,接受新价值观的影响,而另一方仍固守旧价值观,则必然导致夫妻双方感情深层的冲突。[13]

2.夫妻冲突的形式

夫妻冲突有爆发式和非爆发式两种。

1)爆发式的冲突

爆发式的冲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夫妻大吵大闹。这种吵闹可能由于一方让步或双方自觉没趣而很快言归于好,也有的因一方或双方自尊心太强,宁折不弯而致夫妻几天不说话,甚至一方离家出走,最严重的则导致双方离婚。

(2)向他人发泄。如借故以打孩子来发泄夫妻间的不满情绪。这往往导致争执的进一步升级。

(3)破坏物品以示宣泄。

(4)互揭隐私。

2)非爆发式冲突

非爆发式冲突主要发生在那些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教养,双方或某一方性格内向、自控力强的家庭中,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一方委曲忍让。这看起来好像调和余地较大,其实双方或一方的心中已经播下了对对方不信任的种子。这种忍耐性越强,也许冲突的程度越激烈。如果说爆发式的冲突导致的离婚,经双方分居及冷静下来思考后还有复婚的可能的话,那么,非爆发式冲突导致的离婚,复婚的可能性要小得多。

(2)双方冷漠。夫妻双方性格极为内向,或自尊心非常强,谁也不肯让步,又不愿扩大事态,给人以话柄,于是将对立的情绪埋在心底。这样,夫妻形同路人,双方感情终将耗尽,往往很快导致婚姻关系破裂。

3.化解夫妻冲突的对策

防止发生夫妻冲突,最好的办法是找出引起夫妻冲突的原因来加以预防。但是夫妻双方加强个人修养,正确对待已发生的冲突,也是十分必要的。为此应做到以下几点。

(1)夫妻双方应该相互了解,克制自己。当一方发火,正在气头上时,马上顶他(她)是不会有好结果的。这时一方要克制些、忍让些,等对方情绪平息了再慢慢谈。

(2)如果双方都有火气,争吵了几句,要及时“刹车”,消除那种消极互动的因子。

(3)冲突时不要说过头话,不要揭对方的疮疤和隐私,否则感情的裂缝就不易弥补了。

(4)冲突面不要扩大,不要把配偶的父母、兄弟姐妹拉扯进去。

(5)君子动口不动手,不能摔东西,更不能打配偶。

(6)吵过以后,要行若无事,吵过算数,在家里该怎么讲话还怎么讲话,该干什么还干什么,这时千万不要互不理睬。

(7)别老想到捍卫自己的“权利”。

(8)克服另起炉灶(离婚)的念头。

(9)谦卑一些。

(10)勇于先改变态度。当夫妻关系处于僵持状态时,如果有一方肯先改变态度,一切都会迎刃而解。

(11)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可以依靠组织、亲友等社会力量解决夫妻之间的冲突。

(12)对配偶确有意见时,不要闷在心里,应当面指出自己的不满和要求,适当地发点小脾气也是可以的。小的发泄有利于夫妻关系的微调,总比憋在心里最后大闹一场要好。

(13)认清生气是正常的感情现象,向你发火并不一定意味着他或她已不再爱你。相反,越是亲爱的人之间,越敢无所顾忌地发泄自己的情绪。认清这一点对于夫妻双方相互宽容和忍耐是有帮助的。[14]

(二)父母与孩子的冲突

亲子关系,是维系家庭的一个重要环节,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正是为了自身繁衍才选择了婚姻这种方式,在目前的家庭中,父母对子女的抚养和教育占有重要的地位。父母与孩子间的关系有和谐的一面,也存在着矛盾和冲突。

1.冲突原因

中国的父母亲为孩子付出的心血、作出的牺牲是巨大的,但是,当代的孩子却没给父母以同样的回报,他们更多表现出的是不满甚至是反感。

父母亲和孩子之间的矛盾、冲突和危机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其中父母一方担负着主要责任。

1)父母对子女干涉过多

在中国,孩子似乎是父母的私有财产,从他们一出生,就受到父母的严格控制。孩子的教育权、交友权、职业选择权、甚至婚姻决定权都受到父母的过多的干预。父母对子女言行的过分干预带来了一个直接的后果,就是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倍感压抑,这种反感和压抑又难免转化为言语和行为,代际公开的分庭抗礼也就不可避免。

2)父母对子女期望过高

当今中国的一代年轻父母,当他们自立于世、成就功业时,由于社会、家庭及个人的种种原因,一些人学业、事业未能如愿,在有了子女后,他们将实现自己理想、抱负的重担压到了子女的身上。为了让子女升学、“有出息”,他们往往只偏重智力投资,而忽略了对孩子的品行、个性的培养。他们不顾孩子的意愿,不惜挤占孩子的课余时间,让孩子学音乐、学美术、学外语,上各类的辅导班、补习班,使孩子总有上不完的课、做不完的作业、解不完的题。孩子在这种重压下没有喘息的机会,失去了许多自由交往和娱乐的时间,个人爱好更是得不到充分的发展。父母们尽管为此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财力,但孩子们似乎并不领情,给予父母的仍是无尽的抱怨和不满。

3)父母对子女过分溺爱或施以体罚

当代的中国家庭已趋小型化,独生子女成为一个个家庭中的“小皇帝”,这就使中国的父母往往以过分的溺爱来表现他们对子女的关心。他们千方百计地满足子女的各种要求,而结果却使孩子养成了不关心他人、只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与此相反,有的父母则奉行“棒打出孝子”的古训,走向另一个极端,结果不但没打出孝子,反而扭曲了孩子的个性。这两种教育方式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4)孩子独立自主意识与行为的加强

在现代社会成长起来的孩子开始用自己的标准了解社会、评判自己。他们不再以成人的标准、父母的话作为自己价值取向和判断是非的原则,他们的独立自主意识和行为正在强化。然而遗憾的是,中国的许多父母仍未看到或了解孩子们的这种变化,矛盾和冲突也就在父母和孩子之间产生。

2.解决冲突的对策

父母要想获得子女的尊重,首先必须学会尊重子女。英国教育家洛克曾说:“儿童一旦懂得尊重和羞辱的意义,尊重和羞辱对于他的心理便是最有力的一种刺激。”子女的成长有着自身的规律和自我发展的需求,父母应该尊重子女的意愿,根据子女的兴趣特长加以引导;否则,越是不问青红皂白地按照自己的愿望塑造子女,越会打击孩子的自尊心,从而使孩子形成逆反心理,造成不良后果。

其次,中国父母应多学点教育子女的科学知识,提高自身素质,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对孩子过分的溺爱或惩罚都是不正确的。父母要给孩子以爱,还要爱得得法,这样才能使孩子沿着健康的道路成长。

最后,父母要重视对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良好的品行、行为习惯、意志等非智力因素是孩子成才的必要条件。要使孩子成才,首先要教他们做“人”,教他们学会尊重和关心父母及他人,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全的人格、坚忍不拔的意志,使孩子的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三)老人同子女媳婿的冲突

在一个扩大家庭中,除了存在着通过姻缘而缔结的夫妻关系和依靠血缘而联结的亲子关系外,还存在老人同子女媳婿间的一种特殊关系。这种特殊关系的双方受到血缘、亲情、感情的维系及道德、法律义务的约束,有着和睦相处的一面,但由于两代人不同的心理、观念、行为模式,两个家庭不同的生活方式、习惯,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矛盾乃至冲突。对这种关系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其家庭的安宁与幸福,因而不容忽视。如果说,父母的责任是在家中为社会抚养教育出身心健康的人才,那么,子女的义务不仅是尽早地学会理解、尊重父母,帮助父母操持家务,更要承担起父母年老后的经济赡养、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责任。

1.冲突原因

目前,老人受子女歧视、子女不赡养老人的事不断发生,父母子女为赡养费用对簿公堂也不再鲜见。因赡养老人而产生的冲突是家庭中最普遍、最经常的冲突。家庭中老少两代间发生冲突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原因无疑也是多方面的,择其要者,有以下几点。

1)不同观念的碰撞

改革开放带来了我国社会、经济生活和思想意识、文化观念的巨变。传统的观念经受着时代的冲击,新兴的观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土壤上萌发、繁衍。民主意识、民主管理方法由社会生活渗入家庭生活,动摇了家长权威制的根基,严父孝子式的父子关系逐渐为平等的亲子关系所取代。如果在社会大转型、观念大裂变中两代人的观念变化不能同步,或者固守旧有“城府”,与新观念格格不入,或者一概扬弃传统观念,盲目追求“时尚”观念,那么冲突是在所难免的。

2)经济条件的制约

我国60多岁以上的老人,在“社会安全网”内的占比不大,绝大多数由子女赡养。在高就业、低收入以及消费水平扶摇直上的条件下,子女、家庭供养老人也存在着许多实际的困难和问题,从而埋下了冲突的隐患。

3)核心家庭的发展使老人生活中得到的照料减少

传统大家庭向核心家庭发展的趋势、激烈的社会竞争以及社会生活的紧张化,给年轻夫妇带来较重的压力和负担,其结果是子女、父母间的联系渐渐减少,子女照料老人的时间相应减少,关系淡化,老年人普遍感到孤独。这些因素也是冲突发生的导火线。

4)情感不能满足是老人与子女发生冲突的一个深层原因

年迈的父母将儿女视为情感的依附、希望的寄托,他们已经习惯于将爱心倾注于子女,同时期待全部爱的回报。可在儿女成家后,姻亲两代人之间展开了一场情感争夺战,长久以来婆媳关系难以相处的一个重要因素就在于此。

2.缓解冲突的对策

缓解家庭中老少间的矛盾和冲突,需要多方面的沟通,社会要作出努力,如建立和完善老年人社会保障制度,加强老年福利设施建设,发展老人服务事业等。老年人要作出努力适应社会变革,接受新观念,理解和帮助子女,多参加社会活动,培养新的生活兴趣等。子女对此更是负有重要的责任。

首先,要保证老人的物质生活需求,充分履行赡养父母的法律义务。

父母为家庭建设、子女成长耗尽了心力,他们是家庭的功臣,在他们年老体衰、告老还乡后,理应得到子女的尊重和赡养。人到老年,身心格外脆弱,子女要倍加关心照料,要为他们提供必要的物质生活条件,使他们安享晚年。

其次,要多组织家庭内的休闲活动,丰富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老少间共同的休闲活动,一起散步、郊游、看影剧,共商家庭事务等,可以增加生活乐趣。

再次,要增强相互间的交流,良好的沟通有助于创造一种亲密感而减少隔阂,消除危机。

老人离开集体活动以后,往往生活圈子缩小,社会交流渠道减少,空闲时间增加,渴求交往。而子女紧张、快捷的生活节奏,使老人难以向他们倾诉心事,这样容易造成老人心理闭锁,产生孤独感。因而子女要主动多与父母交谈,满足老人的情感需要,增进彼此的了解、理解和谅解,这样还能起到校正老人心理失衡的作用。

最后,进行适度的心理调适。

在新的家庭生活中,年轻的夫妇要尽快完成角色转换,双方要将对方的父母视如自己的父母,学会与他们建立亲热、信任、友好的关系,要尊重老人的经验、知识,接受他们的教育、帮助,不要轻视和打破老人合理的传统习惯,要体谅父母年迈时生理、心理的变化,以宽容、谦让、豁达的态度与老人相处,使彼此间从心理相容走向心理相融。[15]

(四)婆媳冲突

婆媳冲突,是婆媳关系不正常的表现。由于婆媳关系是家庭关系中比较复杂的关系之一,很容易产生矛盾。这些矛盾主要表现在生活价值观和各自的性格差异上。当矛盾在一定条件下扩大并激化时,就上升为婆媳冲突。

婆媳冲突是破坏家庭生活和睦气氛的主要原因,剧烈的婆媳冲突往往会造成家庭关系破裂,甚至发生人命官司。

1.婆媳冲突的原因

(1)婆媳原来生活在不同的两个家庭,生活习惯、饮食爱好不尽一致,现在生活在一起,难免不适应;

(2)婆媳之间既不是血缘关系,也不是核心的姻缘关系,因而一旦产生矛盾即不易消除;

(3)媳妇进婆婆家门前,家务大都由婆婆操持,媳妇进门后,要与婆婆共同分担家务,因而可能产生矛盾;

(4)婆婆为整个的大家庭着想,媳妇则为以孩子和丈夫为中心的小家庭着想,这容易造成婆媳间的利益冲突;

(5)在生活价值观和家庭问题的处理如孩子教育、家庭设备的添置和使用方面,由于婆婆观念守旧,方法老套,而可能与媳妇的想法格格不入,由此相互产生不满情绪。

2.婆媳冲突的根源

婆媳之间发生冲突的根源是多方面的。从代际关系上看,婆媳属于两代人,在思想观念上会有一定差距,这样可能存在着代际隔阂;从家庭生活的角度看,婆媳共同操持家务,在处理方式、基本看法和待人接物上可能存在矛盾;从生理和心理的角度看,由于女性心理敏感,易猜忌,感情上也容易波动,这样便容易在婆媳之间形成关系障碍,进而导致家庭关系失调。另外,婆媳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竞争性。这首先表现在家庭生活以谁为中心的问题上。在媳妇进门之前,是婆婆当家。媳妇进门后,当家人可能会出现变动。如果婆婆比较开通,主动让贤,或者是媳妇尊重长辈,甘当助理,那么婆媳之间就会很和睦。但如果双方各不相让,就容易引发矛盾和冲突。婆媳之间的竞争性还体现在与儿子(丈夫)之间的关系上。在媳妇进门之前,儿子经常陪伴母亲,惦念着母亲。媳妇进门后,儿子陪伴母亲的时间必然减少了,这时母亲会有一种失落的感觉,如果母亲不够通达事理,也许就会迁怒于媳妇,造成婆媳之间不和。另一方面,如果儿子仍时时处处惦念着母亲,那么媳妇也会有被冷落的感觉,如果媳妇思想狭隘的话,就会对婆婆抱有成见,造成婆媳间感情隔阂。婆媳之间的竞争性还体现在如何对待婆家、娘家的态度上。媳妇要常常回娘家,总要带些东西给娘家人,如果婆婆不能正确对待,说三道四,就会造成矛盾。反过来,如果媳妇不能一碗水端平对待两家,或者厚此薄彼,这样也会引发婆媳冲突。此外,婆媳原来生活在各自的家庭中,生活习惯、饮食爱好等都不完全一致,现在婆媳共同生活在一起,就难免互相不大适应。而且,由于婆媳关系不是血缘关系,也不是姻缘关系,所以产生矛盾就不易消除。

3.婆媳冲突的调节

调解婆媳冲突的途径是多方面的。

首先从婆媳双方来看,婆婆和媳妇都要将自己在家中的位置摆正,互相体贴,互相关怀,互相谅解。

婆婆不要以家长自居,而要平等待人;对媳妇,要关心、疼爱,像对待亲女儿似的照顾媳妇的生活;对媳妇要诚恳相待,不要耍心眼乱猜疑;媳妇有不对的地方,应善意指出,千万不要见到不讲,把事积攒起来,到头来再算总账;对如何共同生活、过好日子和管理教育好孩子等问题,要和媳妇多商量,多交换意见,以便取得一致,消除误会。

媳妇要像对待亲生父母一样孝敬婆婆,关心照顾她的生活,注意她的身体健康;要讲礼貌,遇事要与婆婆商量,取得她的理解和支持;要体谅婆婆主事、操持家务的难处和苦衷,不应过分计较;在家时,要勤快,积极参加家务劳动,尽力为婆婆分担家务,不要有做客思想,或者当甩手媳妇,摆架子。

其次,家庭其他成员尤其是儿子要善于调解婆媳之间的矛盾冲突。

在一个家庭中,婆媳之间发生了矛盾,儿子是做调解工作最合适的人选,因为婆媳双方有什么意见和要求都会找儿子谈,以求得同情与支持。儿子在调解中要善于化解矛盾,缓和紧张气氛,在婆媳两方面分头做耐心细致的劝导工作,担当起婆媳之间和好如初的情感桥梁,切不可感情用事,小题大做,激化矛盾。其他家庭成员也要积极劝解婆媳双方,给婆媳和好创造条件和气氛,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再次,亲友、邻里乃至整个社会都要重视对家庭关系特别是婆媳关系的疏导与调解,促进婆媳关系正常化。

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家庭伦理观念的重建与宣传教育,为家庭提供一个外在的良好稳定的社会氛围,避免婆媳冲突及其他家庭矛盾的激化与扩大。[1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