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食品营养强化的现状与发展前景

食品营养强化的现状与发展前景

时间:2023-10-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食品营养强化起源于1833年,当时法国化学家Bou-ssingault提出向食盐中加碘,防止南美的甲状腺肿大。但是,食品营养强化真正得到应用应该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上述各种强化食品均有各自的强化标准。营养素工业取得缓慢发展,已有能力生产若干种B族维生素。1989年卫生部发布了16个婴幼儿食品标准,明确规定了强化了的营养素种类及强化数量。马尼拉论坛为中国食品营养素强化注入了新的动力。

子任务三 食品营养强化的现状与发展前景

一、国内外食品营养强化的现状

(一)国外食品营养强化的发展现状

食品营养强化起源于1833年,当时法国化学家Bou-ssingault提出向食盐中加碘,防止南美的甲状腺肿大。1990年食盐加碘在欧洲实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丹麦人因缺乏维生素A而患各种皮肤及眼部疾病,而后丹麦科学家曾用维生素A浓缩物强化人造黄油,从而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1931年,美国使用维生素D强化鲜乳等。但是,食品营养强化真正得到应用应该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当时美国的营养缺乏病不断增长,1941年底美国FDA提出了一个强化面粉的方案,并从1942年1月生效,与此同时公布了食品营养强化的法规,对食品强化的定义、范围和强化标准等都做了明确的规定。此后,对其他谷类制品的强化标准随之而起,如1943年对玉米粉的强化,1952年对面包的强化,1958年对大米的强化等。1955年食品生产者还开始使用微量元素和蛋白质强化谷类食物。到1969年食用的谷类食物中已有约11%进行了强化。今天,美国大约对92%以上的早餐谷类食物进行了强化。

日本在1949年设立了关于食品强化的研究委员会。1952年在其国民经济趋于稳定时即建议食品要强化,并制定了食品强化标准,颁布了“营养改善法”。根据1983年修订的营养改善法规定,有两类不同的强化食品,一类是以普通人为食用对象的强化食品,有大米、面粉、麦片、面包、挂面、速煮面、大酱、人造奶油,以及鱼肉制作的火腿与香肠共10种;另一类是供特殊人群及病人食用的强化食品,有调制奶粉、低钠食品、低谷胶食品、低热能食品、高热能食品、低脂肪食品、低糖食品、低蛋白食品、高蛋白食品、降低过敏原食品、特定氨基酸(苯丙氨酸)含量低的食品11种。上述各种强化食品均有各自的强化标准。

欧洲各国在20世纪50年代先后对食品强化建立了政府的监督、管理体制,现已有许多国家对食品进行营养强化。有些国家还规定对某些主食品强制添加一定的营养素,例如英国规定面粉中至少应加入维生素B1(2.5mg/kg)和烟酸(16.5mg/kg),人造奶油中必须添加维生素A和维生素D。丹麦也规定人造奶油及精白面粉中必须进行营养强化等。

(二)我国食品营养强化的发展现状

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研制和生产营养强化食品,大体经历如下阶段:

1.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当时我国工业制药落后,仅可供应少数几种营养素,大多源于一些含量较高的食物资源,主要通过浓缩和简单提取获得。

2. 20世纪70年代

营养素工业取得缓慢发展,已有能力生产若干种B族维生素。我国的维生素C两步法生产工艺的研究在国际上引起震动。

3. 20世纪80年代

这是我国营养素强化的开始阶段。在此阶段,我国已能生产除生物素以外的各种维生素,但主要中间体还依赖进口。具有重要意义的是,我国开始采取食物营养强化措施,如面粉中强化钙、铁、赖氨酸等营养素,生产婴幼儿配方奶粉等。为规范营养食品与营养素的生产、销售和管理,卫生部于1986年底开始颁布一系列的法规和管理办法等,使营养素的研发、生产、应用步入正轨。

4. 20世纪90年代

这是我国商品化营养素得到大幅增长的阶段。各种维生素及中间体的生产技术相继有了突破性进展,有效促进了维生素工业的发展,其中一批产品的生产工艺及产品质量在国际上也处于领先地位。

卫生部1996年对保健食品进行立法,规范营养素的生产和销售,促进了我国营养素产业的发展。我国研制成功生物素,迈入世界能够生产迄今发现的所有营养素单体的极少数国家行列,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维生素出口国之一。1979年国务院批准了《食盐加碘防治地方性甲状腺肿暂行方法》,开启了我国食品强化工作; 1994年国务院颁布《食盐加碘消除碘缺乏危害管理条例》,以消除因摄碘不足所引起的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克汀病和儿童智力发育的潜在损伤,并规定除高碘地区外,在全民范围内推广碘盐消费。除了碘盐外,我国强化食品起步较早、效果比较明显的应是婴幼儿强化食品,如强化奶粉、营养米粉、加钙饼干、维生素面包等。

为了加强管理,1986年卫生部首次公布《食品营养强化使用卫生试行标准》和《食品营养强化剂卫生管理方法》,1994年发布并实施《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卫生标准》,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有关食品营养强化纳入法制管理的文件。1989年卫生部发布了16个婴幼儿食品标准,明确规定了强化了的营养素种类及强化数量。为了与国际接轨,1997年进行修订,进一步规定了有关配料配比及工艺要求,同时营养强化的品种及数量又有所增加,使营养更丰富更平衡,如婴儿配方奶粉中增加维生素K、B6、B12,叶酸、泛酸、胆碱、生物素、牛磺酸,1998年9月1日起强制执行。1980年全国奶粉总产量仅为6.3万t,几乎100%未进行营养强化。2000年全国奶粉产量猛增到83万t,其中80%左右进行了营养强化,包括婴儿配方奶粉、助长奶粉,中小学奶粉,孕产妇以及中老年人奶粉等。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强化食品进一步发展,以鲜奶作为载体,进行营养强化呈现出很好的市场需求潜力。现在,大中城市中AD钙奶、高钙奶、铁锌奶、维他奶等强化营养奶成为居民鲜奶消费的主要对象。

2000年2月,由亚洲开发银行(ADB)、微营养素行动组织(M I)和国际生命科学学会(ILSI)共同主办,在马尼拉召开了“食品强化政策”论坛。马尼拉论坛为中国食品营养素强化注入了新的动力。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卫生部等部门以及有关协会、企业事业单位、科研院所都在大力推动食品强化的实施,并在国际机构的援助下开展酱油铁强化和面粉营养强化项目,在此基础上启动了公众营养改善项目。该项目旨在通过推广强化食品来提高我国居民的营养健康状况,共包含4项内容:食用油中添加维生素A、面粉中添加营养素、酱油中添加铁和婴幼儿食品中添加营养素。目前,项目以推广微营养素强化面粉的方式,在部分“退耕还林”的农户中试点,主要在面粉中强化5种维生素(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尼克酸和叶酸)和3种微量元素(铁、锌、钙),无偿发放给“退耕还林”的农户作为口粮补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由于强化食品的重要作用,今后必将成为世界各国营养界主要的研究内容之一,也必将成为食品的重要方向。

二、我国居民营养缺乏状况的调查

据最近的研究报告表明,我国居民的营养状况令人担忧,营养素摄入不平衡,健康受到严重影响。

(1)儿童营养不良在农村地区仍然比较严重,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和低体重率分别为17.3%和9.3%,贫困农村分别高达29.3%和14.4%。

(2)如果从营养素的摄取来看,维生素A、B1、B2、D及矿物元素Ga、Fe、Zn、I严重不足。

(3)我国5岁以下儿童佝偻病的发病率很高,1岁以内婴幼儿总发病率达62%,总的趋势是农村>城市,北方>南方。我国中老年人骨质疏松症很普遍,以上状况与含钙丰富的食品如肉、蛋、奶摄入太少有关。据2002年全国营养调查资料表明,我国各种人群每日钙的摄入量仅占需要量的41%。

(4)由于铁的摄入量不足,导致我国0~4岁幼儿贫血发病率很高,在长江流域的个别农村甚至高达82.7%。

(5)由于地球化学原因,我国有一半省份处于低硒状态,因而由于低硒的摄入造成危害广大人民群众生命的克山病和大骨节病的流行。

(6)由于不合理的饮食习惯,特别是一些大中城市人群营养过剩(如高脂肪、高热量膳食的摄入)也令人担忧,心脑血管疾病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大城市成人超重率与肥胖现患率分别高达30.0%和12.3%,儿童肥胖率已达8.1%。

三、食品营养强化的近期目标与措施

(一)我国营养强化的近期目标

我国近期营养强化的努力方向是通过保障食物供给,采取适当的强化措施,降低热能、蛋白质营养不良的发生率,预防控制和消除微量营养素缺乏症。并通过正确引导食物消费,优化膳食模式,开发保健食品,促进健康的生活方式,全面改善居民的营养,预防与营养有关的慢性疾病。

(二)加快营养强化食品发展采取的措施

1.食品强化要面向大众食品

鉴于我国居民的营养状况,我国采取食品强化首先要面向大众。优先对必需的主食大米、面粉、面条、面包、食用油、馒头等进行强化。例如研制营养强化米,生产“7+ 1”营养面粉等。“7+ 1”营养面粉是国家公众营养与发展中心和国家公众营养改善项目办公室组织国内营养专家,参照国际营养强化标准,针对中国人群的特点确定的强化面粉配方,其营养成分符合中国营养学会DRL标准,即基础配方的模式。其中,“7”为基础配方,包括铁、锌、钙、维生素B1、维生素B2、叶酸、尼克酸;“1”即维生素A。此为建议配方,不强制要求添加,一旦添加,必须按照配方要求添加。农民是我国大众的主体,而相当部分农民营养状况堪忧。因此,要把农民和农村当作食品营养强化的重点,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首先,应该面向日用品及对日常消费的食盐、酱油、食醋等调味品,补充钙、铁、锌等微量元素。其次,面向饮品,包括鲜奶、饮料及罐头食品等。对上述我国居民消费的量大面广的食品按照现代营养学原理进行营养强化,将对提高全民健康营养水平发挥最大作用。特别是可为提高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民群众和弱势群体(少年儿童、婴幼儿、妇女和老年人)的健康营养水平开辟一条切实、有效、广阔的技术途径。在开展强化食品时,政府应加强引导和管理,使强化食品成为提高我国人民健康的重要途径,修订完善相应标准。

2.尽快更新国家相应的食品强化标准

近年来,我国居民的膳食结构和营养水平已经有很大变化,由于GB 14880—94标龄过长,很多内容已经不适合当前形势需要。另外,文本中对使用范围中的食品类别界定不够明确;还存在片剂、口服液等营养素补充剂的条款;矿物质的强化量以化合物和以元素计的添加剂量不一致等问题。建议根据近年全国居民膳食营养调查的最新资料数据进行相应调整。同时,针对营养素自身特点进行分类规定。例如,对于制定有可耐最高摄入量(UL)的营养素物质,应重点考虑其需要量和UL的安全界限;达到UL后副反应的严重程度;限制使用范围和添加量确保摄入不超过UL。对于还没有UL的营养素,如果规定最低和最高添加限量的话,则最低量应该基于使该食品成为营养素重要来源的量,最高量应基于危险性和可能带来的营养学效果,随营养素的不同而情况各异。危险性增加时,最高量应降低。另外,尽管《食品标签通过标准》(GB 7718)和《特殊营养食品标签》(GB 13432)对强化食品的标识做了一些规定,但是仍有未尽之处,这些都需要尽快修订解决的。

3.鼓励企业采用先进的预防性监督管理体系

为了保证营养强化食品的卫生和营养质量,应鼓励生产企业逐步采纳基于HACCP原则的预防性监督管理体系,最大限度地确保消费者使用安全营养。

4.规范营养强化食品标签

我国的强化食品按照《食品营养强化剂卫生管理办法》第三条规定必须在包装上写明“营养强化食品”字样,并标明生产厂名、生产日期、强化品种、使用对象、食用方法、食用量和保存期限。但事实证明,这样的文字说明很难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因此,设计一个清晰、醒目的图形标识是很有必要的。这样既有助于消费者在信息对称情况下的自由选择,也可为企业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5.积极开发新的强化食品技术

在技术开发上,营养强化的配方要与地方病的防治相结合,其配方的灵活性掌握对企业来讲有一定难度。目前已经开发出来的强化食品在技术上仍有些待解难题,比如添加维生素后使用油的颜色有变化,而国内消费者习惯于通过色泽辨别油的优劣。因此,要使强化食品真正成为消费者能够接受且乐于接受的食品,还需要政府出资把一批专业水平过硬的专家组织起来开发新技术,同时还要做好技术和市场的牵线人。

6.加强国家监督管理机制

鉴于公众营养改善问题的综合性与长期性,以及加强食品(包括强化食品在内)监控对人民健康的重要性,应制定一套强制有效的监督机制,并由专门机构中介组织负责监督管理或提供有偿检测服务,这样既减轻了企业自检的负担,也有利于对食品质量的把关和跟踪监测。比如,日本有一套完整的食品安全监督体制,能够保证食品从生产到销售的每一个环节都可以相互追查,使食品安全问题可以方便地“追根溯源”。

7.努力加强公众教育,提高国民知识水平

除了对营养强化剂和强化食品进行科学管理之外,消费者的营养知识水平是最终改善消费者营养状况的重要因素,因此应加强公众教育,使其了解自身的营养状况和营养需求,提高消费者使用食品标签中营养信息的知识技能,作出健康选择。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如菲律宾为扩大强化食品宣传,建立“强化食品工程”网站,该网站内容包括菲律宾强化食品的历史背景和经验教训、强化食品政策、强化食品战略计划目标以及强化食品的组织和管理构架等,读者打开网站就可以读取有关强化食品的信息。

课后训练

关键术语

强化食品 食品营养强化剂 氨基酸及含氮化合物 维生素 矿物质 强化载体 强化方法

学以致用

一、讨论分析题

1.什么是强化食品、食品营养强化剂?

2.强化食品的种类有哪些,其特点是什么。

3.食品营养强化剂的种类,其应符合的条件有哪些?

4.食品营养强化的基本要求及强化方法是什么。

5.要加快营养强化食品健康快速发展应采取哪些措施?

二、案例分析题

强化食品——孩子吃还是不吃?

纵观时下的食品市场,强化食品类型繁多,既有强化维生素A、B1、B2、C、D等强化食品;也有添加钙、磷、铁等矿物质的强化食品;还有添加蛋白质如赖氨酸、蛋氨酸等的强化食品。强化食品的品种也不少,如牛奶、代乳粉、饼干、饮料、面包、挂面、食盐、果酱……

针对市场上存在的这么多强化食品,家长们总是在考虑该不该给孩子吃强化食品,应该怎么选择强化食品。

问题:

1.请你分析一下现在的孩子应该怎么选择强化食品?

2.孩子们在日常生活饮食中,应该怎样做到合理补充各种营养素?

知识拓展

强化食品未必更“强”

在购买食品时,不少消费者都乐于选购特别添加某种营养元素,或是营养元素丰富的强化食品。连日来,记者走访我市市区多家超市发现,打着营养强化旗号销售的食品种类繁多,让人应接不暇。强化食品到底有多“强”?市民如何选择强化食品?为此记者进行了走访调查。

强化食品种类繁多

昨日上午,记者在市区的一家大型超市货架旁看到,尽管各品牌的奶粉品种很多,但绝大部分产品的外包装上都突出了强化某种微量元素的字样,比如“强化铁、锌”,“钙元素强化”等。刚刚选购了一款高钙高铁奶粉的谈女士告诉记者,她儿子今年14岁,正是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所以她每次购买奶粉都会格外留意各种营养元素的成分,也会特别选择一些添加多种营养元素的食品。“比如添加3种矿物质和4种维生素的强化营养面包、高钙饼干、强化铁盐等等。”谈女士认为,这类食品更有营养,对身体也更有好处。

在超市里仔细转了一圈,记者发现强化食品种类繁多。另外,我们每天都要用到的一些食品也被“强化”了。比如强化铁盐、强化硒盐、强化钙盐、强化维生素A食用油等等。记者注意到,从价格上看,强化食品与普通食品相比并无多大差别。

超市的一位导购员告诉记者,与普通食品相比,营养强化食品更受消费者青睐,“很多老年人还指定要购买强化微量元素的营养盐”。

强化食品未必人人适用

强化食品究竟有多强?是不是真的对身体有益无害?记者就此采访了芜湖市第一人民医院营养师富弋玲。

“进入现代社会以后,食物的加工程度越来越高了,但是在精加工的过程中,原存在于食物中的营养就会大量流失,营养价值就会明显降低。所以就出现了强化食品。”富弋玲表示,强化食品就是那些添加矿物质、维生素、蛋白质等一种或几种营养素,增强不同营养的食品。“如果你身体里面缺乏某种营养素,吃了以后,是能够得到很好的吸收,及时补充营养的。”

“但强化食品不是万能的,补充营养素也不是越多越好,如果身体里不需要这种营养素就没有必要补充。”富弋玲表示,健康的人体所含的微量元素,大体是处于一个平衡状态,如果过分补充某种成分,必然会导致体内失衡,出现问题。比如说婴幼儿补锌太多就可能降低机体抵抗力而感染其他疾病,成年人补锌太多还易诱发冠心病、动脉硬化,维生素A补充太多可能会引起中毒等。

需要“强化”先了解自己

那么面对市场上种类繁多的强化食品,消费者又该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呢?

富弋玲指出,营养素在人体中有一定的含量和比例,每个人的营养状况千差万别,正常情况下,人体所需元素可以从日常饮食中获得,比如缺铁可以多吃家禽的血以及蛋类,缺硒可以多吃海产品。

对于那些确实需要补充营养元素的市民,富弋玲认为,应该在选择强化食品时,对自己的营养状况做个评估,了解清楚自己的身体状态,确定自己缺乏哪种营养元素后再作补充。(源自:大江晚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