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半导体二极管
我们知道,在硅或锗等本征半导体材料中掺入微量的磷、锑、砷等五价元素,就变成了以电子导电为主的半导体,即N型半导体。在N型半导体中,电子(带负电荷)叫多数载流子(简称多子),空穴(带正电荷)叫少数载流子(简称少子)。而在硅或锗等本征半导体材料中掺入微量的硼、铟、镓或铝等三价元素,就成了以空穴导电为主的半导体,即P型半导体。在P型半导体中,空穴(带正电荷)叫多数载流子,电子(带负电荷)叫少数载流子。
一滴墨水能把一杯清水染蓝。这是墨水向清水扩散的结果,自然界的扩散现象非常普遍,一般总是从浓度大的地方向相邻浓度小的地方扩散。
若在一块本征半导体的两边掺入杂质,将会导致一系列自发现象:
首先,多子扩散。N型半导体中的电子浓度大,P型半导体中的电子浓度小,故电子将从N型半导体向P型半导体扩散;P型半导体中空穴浓度大,N型半导体中空穴浓度小,故空穴将从P型半导体向N型半导体扩散。两者扩散的结果,在交界面附近,N区出现带正电的离子,P区出现带负电的离子,由于这些离子不能移运,就形成一层空间电荷区,并形成内电场,方向从N区指向P区,成了一堵阻挡层。内电场的出现将阻挡多子的继续扩散。
然后,少子漂移。内电场一旦建立,方向由N区指向P区,却正好帮助了少数载流子,少数载流子将在内电场的作用下产生运动。我们把载流子在内电场作用下的运动称为漂移。显然,少子的漂移中和了部分空间电荷区的离子,使空间电荷区变窄,内电场削弱,这时,多子又开始扩散,当扩散与漂移达到一个动态平衡时,空间电荷区也就达到了一个平衡状态,这就形成了PN结。
我们也可以这样来简单地理解PN结,即通过特殊的“扩散”制作工艺,将一块本征半导体的一半掺入微量的5价元素变成P型半导体,而将其另一半掺入微量的3价元素变成N型半导体,在P型半导体区和N型半导体区的交界面处就会形成一个具有特殊导电性能的薄层,这就是PN结,它对P型区和N型区中多数载流子的扩散运动产生了阻力。
PN结主要的特性就是其具有单方向导电性,即在PN结上加上适当的正向电压(P区接电源正极,N区接电源负极),PN结就会导通,产生正向电流。若在PN结上加反向电压,则PN结将截止(不导通),正向电流消失,仅有极微弱的反向电流。当反向电压增大至某一数值时,PN结将击穿(变为导体)损坏,使反向电流急剧增大,如图1-7所示为PN结与电路图形符号。
图1-7 二极管的PN结与电路图形符号
普通二极管有硅管和锗管两种,它们的正向导通电压(PN结电压)差别较大,锗管为0.2~0.3V,硅管为0.6~0.7V。如图1-8所示为常见的二极管照片。
图1-8 常见的二极管照片
如图1-9所示,点接触型二极管是由一根细细的金属丝热压在半导体薄片上制成的。在热压处理过程中,半导体薄片与金属丝接触面上形成了一个PN结,金属丝为正极,半导体薄片为负极。
图1-9 点接触型二极管的结构
点接触型二极管的金属丝和半导体的接触面很小,虽难以通过较大的电流,但因其结电容较小,可以在较高的频率下工作。点接触型二极管可用于检波、变频、开关等电路及小电流的整流电路中。
面接触型二极管(如图1-10所示)是利用扩散、合金及外延等掺杂质方法,实现P型半导体和N型半导体直接接触而形成PN结的。
图1-10 面接触型二极管的结构
面接触型二极管PN结的接触面积较大,可以通过较大的电流,适用于大电流整流电路或在脉冲数字电路中作开关管。因其结电容相对较大,故只能在较低的频率下工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