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故乡回归路漫漫

故乡回归路漫漫

时间:2023-03-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无论是对于国家、民族还是对于个人,耕耘精神家园、守望心灵故乡的人文科学,其重要意义绝对不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下。
故乡回归路漫漫_文史哲与人生:人文科学论纲

五、重建家园:故乡回归路漫漫

相对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而言,长期以来,作为支撑人类知识与思想大厦砥柱之一的人文科学,其独立之地位,其特殊之价值与无可替代之作用,时常被遮蔽于迷雾之中而为世人所忽视或曲解。比如,我们在图书馆里可以找到诸如自然科学概论、社会科学概论方面的论著,但类似的关于人文科学方面的书却很难见到。尽管现在人们普遍地使用着“人文科学”或“人文社会科学”这一概念,众多大学亦有所谓的“人文学院”,但真要细问深究起“究竟什么是人文科学?”“哪些学科属人文科学?”“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是不是一回事?”等这样一些基本问题,人们的认识恐怕就很模糊甚至混乱了。

由于对人文科学的学科特征、本质、意义和功能等基本问题缺乏足够深入的研究,缺乏对人文科学独特价值与科学品格的严谨认识和普及介绍工作,长期以来,人文科学往往处于种种窘境中难以获得健康发展。人文科学缺乏必要的自主地位和学科尊严,由此更加深了人们对人文科学认识上的模糊混乱和对人文科学的轻视。文史哲等人文科学不被重视而陷入困境,规范严谨的哲学、文学、历史学学术论著被社会冷落,高等学校中的文史哲等人文科学专业办学难而趋于萎缩,或改换门庭摇身一变为某些实用性技术性的专业,人文学者放弃人文理想与社会责任而加入市场追逐的行列中,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虽受重视但往往仅被当成一种工具与手段来看待,急功近利的办学思想与浮躁盲动的文凭热对大学求知氛围的扭曲,具有高尚审美价值与丰富情感关怀的人文艺术作品的日益缺失,所有这一切,都可能造成我们的大学、我们的社会中出现科学理性与人文情怀双双趋于衰落的境况,出现精神家园荒芜与杂草丛生的局面。

但是,人文科学却并非只是某种可有可无的消遣玩物,并非只是某种茶余饭后的消闲点缀品。无论是对于国家、民族还是对于个人,耕耘精神家园、守望心灵故乡的人文科学,其重要意义绝对不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下。因为人文科学的普遍衰落必须导致精神家园的荒芜与杂草丛生,导致国民心灵世界的空虚与迷失混乱,而其后果与危害,终究是会暴露出来的。无论怎样,人总需要某种精神价值与意义信念作为人生的依据和生命的根基,或是这样的,或是那样的。科学理性精神与人文价值情怀的衰落退却所导致的社会价值体系的混乱与精神信仰世界的迷失,必然会由另外一些精神垃圾或精神污垢来填补,种种精神蒙蔽的邪教组织必然会乘虚而入占据人们的心灵空间。近年来,各种邪说、迷信、巫术等历史尘垢如死灰复燃来势凶猛,有如长长的精神黑幕笼罩住了一些人的心灵,各种伪科学反科学的神魔怪力一时泛滥成灾,一些看似并不高明的巫术邪教大行其道而屡禁难止。这些混乱现象的出现,并非偶然,亦非某几个下三流的不学无术之徒法力无边,无风可掀三尺浪,它实际上反映出当代中国社会生活世界里存在着的某种不容忽视的精神迷失与意义危机。

需要认识到的是,这种精神迷失与意义危机,并非会随着经济的增长与科技知识的普及而将自然归于消失,这主要是因为,科技知识虽然可以揭穿种种迷信巫术和伪科学的骗局,用法律手段也能控制住邪教组织的恣意嚣张活动,但科技知识与法律干预却未必能完全填补人们心灵的空虚,未必能彻底解决人们的精神迷失混乱状态。对种种封建迷信与伪科学反科学的精神蒙蔽,对于种种为害社会的巫术邪教,固然必须用科技知识与法律手段加以揭露和制裁,但我们认为,改变人文科学受冷落的状况,努力创造出关注人们心灵与精神世界的优秀的(不是粗俗低级和浮躁炒作的)文学、艺术、哲学、史学、美学作品,并以此来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关怀人们的心灵世界,方是长久之计,固本之策。事实上,提高全民族的人文素质,培养国民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培养国民的理性意识与人文情怀,已经成为近年来我国国民教育和高等教育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目标,成为时下中国社会的共同需要。

适应这样一种变化,近年来,国内许多大学,包括许多原来只有自然科学类和工程技术类学科的理工科大学,都纷纷成立了人文学院或文史哲艺术类专业。有些综合性大学,作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管理体制的一种努力,不仅在学校的课程体系中增加了人文科学类的选修课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人文素养,还招收了“人文科学试验班”,以打破文史哲间人为的鸿沟,培养通晓文史哲的人文科学综合型人才。这些都反映出人们对人文科学在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的特殊意义已经有了越来越清晰的认识。应该说,这些变化,对我国人文科学教育与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无疑是一个使人欣慰的现象,它使前些年人文科学普遍受冷落而陷入窘境的状况开始有了很大的改变,人文科学在我国正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但是,也正是这一变化的到来,使得从理论上澄清人文科学的一些基本问题的努力,已经显得十分必要了。因为日益明显的问题是,由于长期以来无论是学术界教育界,还是各级政府的教育学术决策管理部门,都始终对人文科学的一些基本问题缺乏清晰而深入的理解把握,始终不愿承认人文科学是一种有别于社会科学的特殊知识与思想领域,致使目前人文科学的发展已经面临着一些深层次的或根本性的困境。

长期以来,由于我们对人文科学的学科性质与学科意义缺乏一种全面而深入的理解,由于我们对大学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各大学科类型的体系结构及其相互关系缺乏正确的把握,由于我们对人文科学的学科性质及其特殊的发展模式与发展条件要求缺乏正确的认识,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往往难以制定出适当而长期性的政策措施来支持人文科学的建设与发展。社会和一般大众,由于对人文科学的价值与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也多往往持一种冷漠轻蔑和误解的态度。又比如说,在有些大学进行院系结构调整、组建人文学院的过程中,由于人们不能正确理解人文科学的本质,不能正确把握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关系结构,搞不清楚哪些学科属人文学科,搞不清楚人文学院与经济学院、法学院、管理学院究竟有何本质意义上的区别,因而学科的调整重组、专业的归并与设置,往往有很大的随意性。在有些大学新组建的人文学院里,既有人文科学类的专业,又有社会科学类、管理科学类的专业,甚至还有技术科学类的专业,结果学院内的学科结构、专业设置、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既缺乏兼容性而又很不规范。还有些理工科大学,将原来一些公共理论课、政治课或德育课及其机构略作包装或改换名称,组合在一起便构成了“人文学院”和“人文科学”。在一些人的心目中,人文科学并不是什么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它只不过是一个由各种随意性很大的低层次学科与知识拼凑在一起的混杂领域,谁都可以对它信口说上几句,远不必像自然科学特别是高新科技那样来花大力气建设。在这种认识状态下来组建起来的“人文学院”,往往或者不过是个时髦的东西,或者是一个大拼盘式的杂乱组合。上述这些现象,都暴露出人们对博大精深的人文科学的一种平庸化误读与曲解。

其实,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一样,也是有它自己严谨的学术品格与规范的治学风格,有它自己独特的学科体系与理论构架,有它自己特殊而完整的认识论与方法论的。事实上,时常被学术界称之为“古典学术”或“古典科学”的人文科学,乃是人类科学世界里提供思想智慧与情感意义的活水源头,无论是文学还是史学,无论是哲学还是美学,其学科的学术传统、思想体系与理论背景,都是这样的源远流长,可谓古老而深邃,博大而精深。欲振兴人文科学,使人文科学能为其所应为,非以极严谨之科学态度,以极专业之治学方式,以极大之学术气力,来潜心研究、系统积累、自由创造、执著传播不可。而欲使一国之民众的精神世界有着丰富的内容,养成高尚美好之人文价值情怀与艺术审美之人生态度,则必使国民有广泛的机会、主动之意愿,去经常而大量地接触、阅读、欣赏优秀的文史哲和艺术作品,这是一个“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心灵感染熏陶的过程,决非一朝一夕之功可竟其事,必有从长之计议,长期之努力不可。我们认为,当着“人文素质教育”或“人文精神”成为一种时兴词语,而成立“人文学院”也成为一种时髦现象的时候,特别需要确立起人文科学的科学尊严与自主地位,构建起人文科学的理论体系大厦,使人文科学真正“是其所应是”,它才可能“为其所应为”。如果人文科学不能获得作为科学所必有之尊严地位与基本的规范严谨属性,而是被当成一个可以被人随意摆弄随意指点干涉的混杂领域,它是不可能有真正健康而长久的发展前景的,种种关于人文素质教育的口号与努力,也可能因基本问题上的认识肤浅与混乱而出现南辕北辙的局面。应该说,尽管近年来组建人文学院已成我国高校的一个时兴现象,有关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精神构建的话题亦颇为热闹,但许多人,包括我们的大学行政管理人员、在这些新成立的人文学院里工作学习的教师和学生,对于究竟什么是人文科学,人文科学的学科本质与特征,它的价值、意义和功能,它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关系该如何来理解?人文学院又该怎样构建起规范系统严谨的学科体系、课程结构、教学模式以培养真正意义上的人文科学人才?等等,对这些基本问题,认识上未必就是清晰明确的。这种状况,无疑不利于人文科学的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和教育事业的健康正常发展。

在某种程度上,本书就是针对上述状态,而从整体来对人文科学及人文科学教育的基本问题作出探讨和阐释的。

人生本是一个意义追寻的过程,一个起起落落的痛苦欢乐交织的过程,这个心灵起起落落的追寻的过程,其实也就是人文科学产生和演进的过程。这个过程总是无限延展着,因为人们将永远行走在追寻精神家园的路途上。就此来说,本书中对于人文科学这些基本问题的不成熟的探讨,并不是要提供一个绝对的标准答案、固定不变的基本原理或任何排他性的权威结论。笔者始终认为,在人文科学或者说文史哲的世界里,并不存在类似于自然科学领域那样的所谓“原理”或“标准答案”,我们也不能期待某个学者或思想家来为我们提供现成的生命意义或人生价值的答案。在人文科学的世界里,只存在一些永恒不变的追问、思考和期待,只存在着一种从不曾放弃的理想与情感,我们所能做的,只是不要忘记了生命中应该有这种追问、思考和期待。尽管追寻、思考和期待的过程未必总是快乐和幸福的,它常常有痛苦与迷茫,有失落与感伤。因而,本书不是要提供什么标准答案,什么高大的理想,而只是希望能为这些追问、思考和期待做出一份真心的努力,或许也能提供一些启示或拓展一些思路,以唤起更多的人对这种追问、思考与期待的关注,从而使人文科学在我们国家得到更多的重视,得到更广泛的理解与支持,使这一将要失落或已在失落的心灵故乡与精神家园,重又走向它的回归之路,走上它的重建之路,并在未来的时代里,能为中国人提供一个美丽而温馨的心灵、情感、精神与意义的家园故乡。

本章思考与论题

1.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可否三足而鼎立?它们各支撑什么?

2.什么是自然科学的理论形态与技术形态?

3.如何理解社会科学的核心概念与品格?

4.为什么说人文科学是人类心灵故乡与精神家园的守护者?

5.学问与人生,互为依持还是两不相干?做学问可有不同之境界?

6.当前人文科学面临哪些困境与问题?什么是人文学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