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流行色卡解读和应用设计

流行色卡解读和应用设计

时间:2023-10-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针对这个群体的设计,流行色可以作为服装的主调色。时装、便装、休闲装、体育休闲装等类产品,应是流行色重点应用的主要对象。它们与流行色相配合,多次掀起了服装市场的热销高潮。据统计,即使在发达国家,流行色的穿着比例也不会超过20%~30%,人们对于时尚色彩的要求是各取所需。

第四节 流行色卡解读和应用设计

4.1流行色卡分类特点

国内外各种流行色研究、预测机构,每年都要发布大量色卡进行宣传推广。这些色卡一般都有二三十种甚至更多的色彩。一眼看去,似乎什么颜色都有,令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难以识别而不得要领。其实,这些色卡一般都分成如下几组。

(1)时尚组。包括未来即将流行的始发色,正在流行的高潮色,快要过时的退潮色。其中最为引人关注的是初露端倪的始发色,故也称尖端色。

(2)调和色组。流行色出现高纯度状态时,往往需用金、银、黑、白、灰等色进行调和。

(3)常用色组。众多消费者最为喜爱的传统常用色,如蓝色系、咖啡色系等。

(4)互补色组。往往是流行尖端色、高潮色的补色,亦即大面积主调流行色的对比色,作小面积的强调、点缀使用。如2009年以后流行橙色系,同时出现了蓝色(见图7-1~图7-3)。

img124

图7-1 2013年流行色卡

img125

图7-2 流行色卡意境图

img126

图7-3 流行色卡意境图

4.2流行色应用设计

(1)关注不同消费类型。专家常把服装消费者分成勇敢、时髦、保守、怪诞四种类型。流行色的受众对象应属前两种人群,她(他)们大多是青年人及部分中年人。这个层次的顾客不在少数,特别是影视明星、歌星、时尚名媛等,她们彰显个性、标新立异,起着活跃的“领头羊”作用。针对这个群体的设计,流行色可以作为服装的主调色。但对大部分人而言,她(他)们日常穿着的服色还是偏爱传统常用色与局部流行色相结合的样式,特别是与无彩色黑白、灰色的组合更受欢迎。

(2)关注不同消费地区。随着现代交通、通讯、贸易国际化进程的加快,流行色的地区消费差异已逐步缩小。对于每个国家及地区的人们而言,由于历史、地域、民族、民俗、肤色、宗教等原因,还是会有所区别的。如2000年悉尼奥运会前后,国际上曾流行明黄、绿黄等体育色,但在中国这些色彩相对影响就较小,可能与黄种人的皮肤有一定关系。另外,时尚之都、大城市、中小城市及农村之间的地区差别也是必须要关注的。

(3)关注不同类别服装。时装、便装、休闲装、体育休闲装等类产品,应是流行色重点应用的主要对象。但是以穿着周期较长的毛料大衣、晚礼服等高档服装而言,对流行色的反映相对就不太敏感。

同时,应用流行色的服装,也要考虑从妆容、发型到服饰、鞋包的色彩配套,真正达到“珠联璧合”而又不喧宾夺主的“绝配”境界(见图7-4~图7-8)。

img127

图7-4 流行色应用设计

img128

图7-5 流行色与无彩色组合应用设计

img129

图7-6 2012年流行色作点缀应用设计

img130

图7-7 2012年流行色作基调应用设计

img131

图7-8 2012年流行色与无彩色组合应用设计

(4)关注与款式。面料、图案的配合。美学家曾指出:“如果在探索和创造美的时候,我们忽略了事物的材料,而仅仅注意它们的形式,我们就坐失了提高效果的良机。”

所谓“四新”产品,就是色彩、款式、面料、图案等各流行元素在服装上的密切配合,是指水乳交融、相得益彰,全面增添时装新颖、时尚的魅力,从而更能刺激起消费者强烈的购买欲望。如改革开放初期曾风行全国的“黑牡丹”时装就是典型一例。它集当时国际流行的“红与黑” 新色彩、针织涤纶的新面料、大方领女衬衣新款式、郁金香半抽象新图案于一身,四者结合设计得体,颇有时代特色,从而受到了广大妇女的青睐。

自此至今的30多年间,莱卡、磨绒、砂洗、水洗、石磨、喷砂、超细纤维等,新工艺、新材料、新面料层出不穷、相继面世。它们与流行色相配合,多次掀起了服装市场的热销高潮。

我们很难想象,老款式、老面料、老图案的服装,仅因配以流行色彩,就能被追求时髦的消费者所热捧。

(5)关注小批量多品种的发展趋向。据统计,即使在发达国家,流行色的穿着比例也不会超过20%~30%,人们对于时尚色彩的要求是各取所需。更何况随着个性化、多元化消费时代的到来,那种铺天盖地式的流行大潮,恐怕早已一去不复返了。所以在日常的设计、生产实践中,我们要重视流行色,但不能唯流行色,也要兼顾传统、常用色及特殊人群的服色需求。提倡小批量、多品种、多风格,新品将层出不穷、日新月异,使整个服装世界完全淹没在万紫千红的色彩海洋之中。

思考题

1.了解国际流行色的含义、信息来源及变化规律。

2.根据当年流行色卡作服色设计。(2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