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3 建筑审批的工作平衡
建筑审批过程中涉及多项审查工作,需要审批人员现场踏勘。这种工作一般是按一定的地理区域进行,每个工作人员负责其中的一个区域。在密尔沃基市共划分了13个区,由13位专职人员分别负责。但由于城市中建筑物的拆除、新建、变更的分布并不均匀,且经常变化,因而造成工作人员负荷有轻有重,有时这种差别达到三倍之多。这种现象自然会引起工作人员心理的不平衡,给审批工作带来影响。
过去的做法是把13个人集中到一起,取出一年中所有的申请卡片,重新分成大小差不多的13堆,堆的分法要保证堆内的所有卡片都集中在一个连续的地理范围内,堆与堆之间在地理区域上不能相互交错。最后每堆所对应的地理区域即成为分工区域的边界。为了使这一工作既公平又合理,13个人必须停止正常工作,花一周的时间进行调整。由于费时,这种方法极少采用。
在没有地理信息系统时,部门的管理人员尝试过用计算机来调整审批区界,但由于没有空间数据库,只利用报建数据库是不够的。在GIS技术采用后,这一工作再次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建筑申请的卡片是记录在属性数据库中,其中有建筑物的地址信息。根据街道地址与地产编号之间的索引文件(如DIME或TIGER),可以查到每一项项目发生在哪一个地块上。这样,可以把一定时期内所有修建申请的位置分布显示在地图上,再将各地块的申请分别作数量累加。以市区道路等作为背景图,工作人员在计算机屏幕上直接做出各审批区域的边界;再将各区域的报建数量分别累加并进行比较,若有不均,再作调整,直至得到满意的结果。分区中还要考虑两个因素,一是尽量使区域沿道路和自然地物的边界进行划分,方便调查人员;二是路程与复杂度,近郊的检视比市中心要多花一些时间,因而距离因素要加以考虑。借助GIS,过去13人一周的分区工作量,现在只需半天即可完成,而且质量大大提高,从而改善了建筑审批部门的内部管理工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