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空间数据共享的国内外现状

空间数据共享的国内外现状

时间:2024-10-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数据共享是一个复杂系统,它所产生的问题和有关研究领域早已超越国界,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大事。国内外发展显示,分布式网络环境下的空间数据共享已经成为空间信息系统领域一个重点。近年来,伴随着国家科技部实施的科学数据共享工程,我国相继构建了部分学科和行业的科学数据技术共享平台和一批国家级科学数据中心;建成规模不等、内容各异的科学数据库5000~6000个,基本覆盖了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

1.3.1 空间数据共享的国内外现状

数据共享是一个复杂系统,它所产生的问题和有关研究领域早已超越国界,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大事。国际上,早在20世纪50年代,数据共享思想即被提出。1957年,国际科联成立了世界数据中心(WDC),使数据采集、数据存储交换和数据使用等国际化。进入20世纪60年代,伴随着空间信息系统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空间数据的采集和处理开始被提上日程。近年来,科学数据管理和应用的发展趋势表现为充分发挥计算机和通信网络的功能,在共同遵守的数据共享原则下建立全球性和区域性的数据网络和数据中心节点。

国内外发展显示,分布式网络环境下的空间数据共享已经成为空间信息系统领域一个重点。从1994年克林顿总统颁布12906号总统令,即“协调统一空间数据的获取和存储: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NSDI)”,到1994年9月,美国提出的建立全球信息基础设施GII的倡议;从1995年2月,西方七国部长级会议提出的GII示范项目建设,到1996年,USGIS提出的9个重点研究课题;从1998年1月,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发表的题为“数字地球:展望21世纪我们这颗行星”的演讲,到1998年6月,江泽民主席在接见部分两院院士时论及的“数字地球”战略;从2003年7月,国家科技部启动全国科学数据共享工程,到2005年4月,中国科学院主持的中国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试点工程,都是在强调分布式环境下空间数据的共享和使用。

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由国家投资,通过有关部门和科研单位获取的科学数据至少已达几百万亿字节,这些数据大多分散在各部门和单位,基本上都是多源、异构的数据资源,未形成综合性强、集成度高的共享系统。近年来,伴随着国家科技部实施的科学数据共享工程,我国相继构建了部分学科和行业的科学数据技术共享平台和一批国家级科学数据中心;建成规模不等、内容各异的科学数据库5000~6000个,基本覆盖了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我国科技界和教育界也积极倡导采用数字化手段进行新的科学数据采集和积累,加大了对原有数据资料数字化工作的力度,相继建立了一大批科学数据库系统,有部分数据库已经开展了范围和程度不等的数据共享服务,取得了一定成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