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任务二 食品良好操作规范的认证
GMP认证是指认证机构组织GMP评审专家对企业人员、培训、厂房设施、生产环节、卫生状况、物理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销售管理等企业涉及的所有环节进行检查,评定是否达到规范要求的过程。
一、GMP的认证程序
根据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2010年发布的《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良好生产规范认证实施规则(试行)》草案,食品GMP认证工作程序包括认证申请、认证受理、现场审核、认证决定、监督审核、跟踪调查等步骤。
认证机构对申请材料齐全、符合要求的企业进行系统、完整地审核。审核的重点内容有:
(1)与《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及食品安全相关适用法律、法规及标准的复合型的情况。
(2)生产资源(包括厂区环境、厂房及设施、生产设备、品质管理设备、人员等)的充分性、适宜性。
(3)原辅料采购过程控制的有效性。审核组应对受审核方对重要原辅料的供方制定和实施的控制措施严格程度及有效性进行审核,确定受审核方是否真正具备保证食品安全的能力。
(4)食品添加剂使用的合法性。
(5)对生产过程控制的有效性。
(6)产品检验程序的充分性、适宜性、检验活动实施的有效性。
(7)产品可追溯性体系的建立及不合格产品的召回。
(8)人员健康、卫生控制的有效性。
认证机构应在风险分析的基础上,策划采用不通知现场跟踪审核、生产现场产品抽样检验等方式对获证企业实施跟踪调查。每年度跟踪调查企业的比例应不少于获证企业总数的5%。
课后训练
学以致用
1.GMP的概念是什么?
2.GMP的要素有哪些?
3.简述我国GMP的主要内容?
知识拓展
GMP在中国
我国食品行业应用GMP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4年,为加强对我国出口食品生产企业的监督管理,保证出口食品的安全和卫生质量,原国家商检局制定了《出口食品厂、库卫生最低要求》。该规定是类似GMP的卫生法规,于1994年卫生部修改为《出口食品厂、库卫生要求》。1994年,卫生部参照FAO/WHO食品法典委员会CAC/ RCPRev.2—1985《食品卫生通则》,制定了《食品企业通用卫生规范》(GB14881—1994)国家标准。随后,陆续发布了《罐头厂卫生规范》、《白酒厂卫生规范》等19项国家标准。
虽然上述标准均为强制性国家标准,但由于标准本身的局限性、我国标准化工作的滞后性、食品生产企业卫生条件和设施的落后状况,以及政府有关部门推广和监管措施力度不够,这些标准尚未得到全面的推广和实施。为此,卫生部决定在修订原卫生规范的基础上制定部分食品生产GMP。2001年,卫生部组织广东、上海、北京、海南等部分省市卫生部门和多家企业成立了乳制品、熟食制品、蜜饯、饮料、益生菌类保健食品等五类GMP的制、修订协作组,确定了GMP的制定原则、基本格式、内容等,不仅增强了可操作性和科学性,而且增加并具体化了良好操作规范的内容,对良好的生产设备、合理的生产过程、完善的质量管理、严格的检测系统提出了要求。
关键术语
GMP 要素 概念 认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