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室外场地及道路设计

室外场地及道路设计

时间:2024-10-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运动场、车站码头交通枢纽等的道路设计,应特别重视人流的集散。建筑总体的道路设计,应满足安全防火的要求。L形建筑物的总长度超过220m时,应设置穿过建筑物的车行道供消防车通过。建筑群体的道路设计,还应满足建筑地段地面水的排除及市政设施管线的安排。车行道的大小是以“车道”为单位,决定车道宽度时应考虑车辆间的安全间隔及车辆与人行道间的安全间隔。为便于提高行车速度和保证交通安全,车道常采用偶数。

4.2.3 室外场地及道路设计

1.室外场地

建筑群外部环境设计中,由于各群体建筑物使用性质的不同,对外部场地的要求也不相同,由此而形成各式各样的场地。例如公共活动场地,为人们交往、团聚、休闲等提供场所;而那些人流大且集中的公共建筑物的室外场地,其功能主要承担人流的集散;居住小区的室外场地,主要供人们散步、休闲或为儿童提供户外活动场所。根据使用要求的不同,一般室外场地可以分为下列几种形式。

img121

图4-15 深圳经协大厦总平面图

(1)集散场地

交通集散主要解决人流、车流的交通集散,如影剧院、体育场、展览馆前的广场等,均起着交通集散的作用。这些广场中,有的偏重于解决人流的集散,有的偏重于解决车流、货流的集散,有的则对人流、车流、货流的解决均有较高要求。交通集散广场上的车流和人流应很好地组织,以保证广场上的车辆和行人互不干扰、畅通无阻。广场上需有足够的停车面积、行车面积和行人活动面积,其大小根据广场上车辆及行人的数量决定。广场上建筑物的附近设置公共交通停靠站、汽车停车场时,其具体位置应与建筑物的出入口协调,以免人流、车流混杂或交叉过多,使交通阻塞。有些建筑物,如铁路旅客站、客运站、影剧院、体育馆等公共建筑物,因人流量和车流量大而集中,交通组织比较复杂,所以在建筑物前面常常需要设置较大的场地。如图4-16所示。

(2)活动场地

活动场地是为人们创造良好的室外生活环境的空间。无论是公共建筑、文化建筑或居住建筑都应为人们提供休息、公共社交或儿童游戏的空间,而且也给外部空间组合增添多变的色彩。在每个居住建筑群体中都应结合小区公共绿地布置儿童活动场地,这不仅为孩子们提供了户外活动场所,而且也可以改善住宅群的空间组合,增加生活气息。如图4-17所示。

img122

图4-16 成都火车站广场平面图

这些室外场地的设计往往与道路绿化、建筑小品等组成有机的整体才有生气,才能创造出适用、格局新颖的外部环境。

img123

图4-17 某儿童游戏场地布置形式

(3)停车场地

停车场地主要包括汽车和自行车停车场。在大型公共建筑工程中,停车场应结合总体布局进行合理的安排。停车场的位置,一般要求靠近出、入口,但要防止影响建筑物前面的交通与美观,因而常设在主体建筑物的一侧或后面。停车场地的大小视停车的数量、种类而定,并应考虑车辆的日晒雨淋及司机休息的问题。

在商场、影剧院、旅馆、展览馆及高层建筑物的总体布置中,常常设置停车场。沿道路或在道路中心线的停车道上停车时有三种形式。

第一种:停车方向与道路相平行(见图4-18(a)),这种方式所占的道路宽度最小,但在一定长度的停车道上,所能停车数量比用其他方法停车要少img124

第二种:停车与道路相垂直(见图4-18(b)),这种方式在一定长度的停车道上,所能停放的车辆为最多,但所占地带的宽度需9m。

第三种:停车与道路相斜交(见图4-18(c)),这种方式停车,车辆自停车道驶出最为方便。

当采用尽端式道路布置时,为满足车辆调头的要求,必须在道路的尽头或适当的地方设置回车场。

img125

图4-18

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在各类建筑物布置中应考虑自行车停放场,自行车停放场的布置主要考虑使用方便,避免与其他车辆的交叉与干扰,因此多选择顺应人流来向而又靠近建筑物附近的部位。

2.道路设计

建筑群总体的道路设计,首先应满足交通运输功能要求,应为人流、货流提供短捷、方便的线路,而且应有合理宽度使人流及货流获得足够的通行能力。运动场、车站码头交通枢纽等的道路设计,应特别重视人流的集散。商场及旅馆等的道路设计不仅应考虑人流,而且应重视货流的运输,有许多建筑群应特别做好内部的人流、货流的道路安排,如医院建筑物的总体布置应给病员、工作人员、供应线、污染物及尸体的运出等提供分工明确的道路系统。

建筑总体的道路设计,应满足安全防火的要求。应有符合防火要求的消防车道,使所有的建筑物在必要时都有消防车可以开达,通过消防车的道路宽度不应小于3.5m(穿过建筑物时不小于4m,其净空应有4m的高度)。按照消防的要求,建筑群内部道路间距不宜大于160m。L形建筑物的总长度超过220m时,应设置穿过建筑物的车行道供消防车通过。考虑人流的疏散,连通街道与建筑物内部院落的人行道,其间距不宜超过80m。

建筑群体的道路设计,还应满足建筑地段地面水的排除及市政设施管线的安排。根据排水要求,道路必须有不小于0.3%的纵向坡度。

建筑群体的道路设计,应同城镇道路网有合理的衔接,应注意减少建筑地段车行道出口通向城市干道的数量,以免增加干道上的交叉点,影响城市的行车速度和交通安全。必要的车行道出口,应注意交叉角度与连接坡度。交叉角度以不小于60°(或不大于120°)为宜。车行道的宽度应保证来往车辆安全和顺利地通行。车行道的大小是以“车道”为单位,决定车道宽度时应考虑车辆间的安全间隔及车辆与人行道间的安全间隔。一般一条车道的宽度为:小汽车3~3.2m,载重汽车和公共汽车3.5~3.7m。为便于提高行车速度和保证交通安全,车道常采用偶数。一般双车道的车行道宽度为6.5~7.0m,4车道的车行道宽度为13~14m。

人行道一般都是布置在道路的两侧,个别的布置在道路的一侧。人行道最好布置在绿化带与建筑红线之间,或布置在绿化带之间,这样可以减少行人受灰尘的影响,亦保证行人的安全。人行道宽度是以通过步行人数的多少为根据的,以步行带作单位。所谓步行带即是一个人朝一个方向行走时所需要的宽度,通常采用0.75m作为一条步行带的宽度。根据若干城市建设的经验,认为人行道宽度(指一边)和道路总宽度之比为1∶5~1∶7比较合适。

道路交叉口通常为圆弧形,道路转弯半径视车辆种类而定,一般小汽车和三轮车的转弯半径为6m,载重汽车的转弯半径为9m,而公共汽车和大型载重汽车的转弯半径为12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