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5 建筑物立面色彩和质感的处理
由不同性质材料组成的建筑物,都以其不同的质地和色泽同时反映出来。整个建筑物形象的感染力主要取决于形和色。因此,二者不可偏废。如何正确地运用色彩的特点,加强建筑物的表现力乃是设计中的重要课题。一般说来处理建筑色彩主要包括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基本色调的选择和确定,二是建筑色彩构图问题。色彩基调的选择有冷暖之分,色彩构图有简繁之别,应视具体情况而定。
通常考虑建筑色彩时常注意以下若干因素:首先是气候条件,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气候相差很大。以四川地区的气候特点来讲,夏季炎热期长,冬季温暖多雾,常年阴雨天多;而北京情况不同,晴天多,雨天少,冬季寒冷,夏季虽热但不闷。考虑建筑色彩如何与当地气候相适应,其中包含许多复杂的因素。一般说来应该考虑两方面问题。其一,是色彩对人的心理作用,如在炎热的条件下,如果建筑物再以其色彩在人的心理上“增加”热量,就非常不妥了,这就是为什么在炎热地区一般喜欢偏向于冷色调的原因。如重庆市人民大礼堂屋面选择了蓝绿色的玻璃瓦,其他许多建筑采用灰白色和淡绿色的冷色基调也非常普遍。其二,应该把天空色彩作为衬托整个建筑物的重要背景来考虑。虽然建筑物不能像人们更换衣服一样,随着不同季节和时间变换颜色,但应该以常年最多时间的气候天空条件为依据,例如重庆、成都,由于常年阴雨天气多,天空常呈灰暗颜色,而北京、昆明、拉萨等城市经常是碧空万里,因此像重庆、成都等地灰暗的天空背景下,如果不适当加强色彩的明朗光亮的效果,也是不妥当的,这就是为什么像成都地区许多建筑物普遍采用了与灰暗天色相对比较鲜明的浅红,浅黄等暖色调,而重庆炎热地区仍然还有不少建筑物局部采用非常明快、强烈的暖色的缘故。由此可见,结合气候条件选择建筑色彩是非常复杂的,有时甚至是矛盾的,但只要综合分析、掌握分寸、统筹考虑,既能解决主要矛盾,又能全面照顾,也是办得到的。
其次,与周围环境的配合,也常作为考虑建筑色调的重要因素之一,例如毛主席纪念堂的紫红色基座和天安门城楼的红墙遥相呼应,汉白玉栏杆、灰白色柱廊和天安门金水桥、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大会堂的列柱等色调取得协调,金色的琉璃重檐和故宫建筑群的琉璃屋顶以及人民大会堂等的琉璃檐口取得一致,从而使整个建筑在色彩上和天安门广场的建筑群交相辉映,更显得宏伟壮丽,气势磅礴,取得十分和谐、完整、统一的效果。
对于不同类型、性质的建筑物,也常常有不同的要求。例如有些建筑物要求表现出一定的庄严气氛,如某些行政建筑物和纪念建筑物以及某些其他公共建筑物;某些建筑物要求有清静的环境造成安静的气氛,如医院、学校、图书馆等;而另外一些建筑物,如娱乐场所、商业性建筑物一般要求表现较为活跃,热闹繁华的气氛,等等。不同类型的建筑物在不同性质、规模、条件等情况下也各有特点,各有相应的具体要求,因此在色调的选择和配置上,应视不同情况分别处理。
对某些建筑物而言,还要求表现一定的民族特色和乡土风貌,而其中如何运用传统色彩是很重要的因素。
对结构形式的选择,地方材料的运用,以及对施工和经济造价等条件的考虑,都会对一幢建筑物的色彩基调的确定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当一幢建筑物的色彩基调确定以后,总的色彩构图就十分重要了,色彩构图应该为实现总的色彩基调和气氛服务,同时又要统筹兼顾,全面规划,弥补基调的某些不足。除了某些建筑物只采用一个颜色外,不少建筑物具有两种或多种色彩,因此这些色彩的色相和明度的选择,色块分配比例的权衡,用色部位的确定等就是色彩构图的基本问题。一般情况,在选择对基调色彩的补充色彩时应以对比色为宜,即应该在色相上加以区别,这些对比色的使用面积不宜过大,并且限于局部,这样才能达到对比、协调的效果,而不会喧宾夺主,同时在选择补充色彩时还应结合建筑性格和装饰效果来统一考虑。
同时,建筑物立面处理中常常运用不同材料质感的适当配置来达到所要求的建筑气氛。一般来说,表面粗糙的材料质感,从感官上显得厚重坚实;表面光滑的材料质感,显得轻巧细腻。石块墙面显得粗旷厚重;清水砖墙显得简洁亲切;而混凝土、抹灰、涂料或面砖墙面,却显得平静、轻快;玻璃墙面,则显得轻松、活泼。在立面设计时,往往先确立质感基调,然后在统一基调的基础上,通过建筑物各部分材质之间的对比和变化,使立面表现出强烈的质感特色。在一些地区,运用当地材料建造建筑物,也取得了浓郁的地域性特色。如图5-31所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