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习领域课程定位和设计思路
1.1 学习领域课程定位(表1)
表1 学习领域课程定位
1.2 学习领域课程设计思路
装饰装修工程施工是高职高专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大部分学生就业后从事的相应工作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本课程的功能是让学生从整体上对装饰装修工程施工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有初步的认识,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装饰识图、装饰构造、图纸会审、人机料计划编制、抄平放线等技能型人才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及相关职业能力。这些都是装饰施工岗位最为重要和基本的能力。因此,本课程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应当作为专业必修课程。
本课程立足于实际能力的培养,因此对课程内容的选择标准作了根本性改革,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构件载体的方式设计学习情境,组织课程内容和课程教学,让学生在完成具体任务的过程中来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并发展职业能力。经过行业、企业专家深入、细致、系统的分析,本课程最终确定了以下工作任务:以内墙装修施工(含隔墙隔断)、楼地面装修施工(含卫生间防水)、外墙面装修施工(含外墙防渗漏、幕墙)、顶棚装修施工等构件为载体,每一载体均按识读与会审、人机料计划编制、抄平放线、脚手架搭设、备料加工,依据构造层次施工、逐层检验、隐蔽工程记录以及质量与安全控制等组织学习任务。这些任务将主要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其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了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例如:施工员考试内容包含了“楼地面施工及质量通病处理”、“装饰材料需求量计算”以及“装饰施工图的识读”等知识。而一级建造师考试则包含了与装饰装修施工相关的对实际问题处理的内容。但在实际工程中,作为施工员更应该懂得如何识读装饰施工图、如何编制合理的施工方案、如何指导施工等。所以,本课程所确定的学习任务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以满足毕业生的可持续发展要求。
总之,通过以上课程内容的训练学习和证书考试,以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为中心,将不同类型的知识综合起来,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知识和技能,以便有效地完成施工员岗位相应的工作任务。
按照情境学习理论的观点,只有在实际情境中学生才可能获得真正的职业能力,并获得理论认知水平的发展,因此本课程要求打破纯粹讲述的教学方式,实施任务教学以改变学与教的行为。本课程以“内墙装修施工(含隔墙隔断)、楼地面装修施工(含卫生间防水)、外墙面装修施工(含外墙防渗漏、幕墙)、顶棚装修施工”等为载体进行学习情境设计,设计的典型性既要在装饰工程中有普遍应用的含义,又能最为有效地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达到本课程目标的含义,同时还要兼顾学生获取“双证书”的要求。当然,也要考虑学生毕业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由于工程项目种类繁多,装饰装修工程的施工方案各不相同,不同工程项目的装饰装修工程的施工过程有较大差异,必须选择不同类型的项目来保证施工知识与技能的完整性。例如:北方地区,大多数装饰装修工程都涉及供暖,作为施工技术人员必须能够识读施工图、能够编制施工方案和施工进度表并指导施工。但在重庆地区,大多数装饰装修不涉及供暖,此时施工技术人员对建筑供暖知识的需求就较少。所以,本课程设计的学习任务必须能够满足多方面的要求,而且每个学习任务都是以工作任务为子情境进行设计,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教学过程中,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外实训基地实习等多种途径,采取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教学效果评价采取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在本课程内容编排上,结合前导课程的知识,主要按照“内墙装修施工(含隔墙隔断)、楼地面装修施工(含卫生间防水)、外墙面装修施工(含外墙防渗漏、幕墙)、顶棚装修施工”等为载体来安排。同时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由易到难地安排各个部分的课程内容,实现能力的递进。能力的递进不是根据流程的先后顺序确定,而是按工作任务的难易程度确定。例如楼地面施工时,总体内容编排顺序设计为:楼地面的基础知识→楼地面施工图的会审→楼地面的人机料计划编制→抄平放线→基层处理→装饰装修工程的质量及安全控制→楼地面施工→施工质量检验→成品保护→竣工验收等。
2.学习领域课程描述
学习领域课程描述(表2)包括学习领域课程名称、学年及学时、学习任务和课程目标。
表2 学习领域课程描述
续表
3.学习情境划分及描述
3.1 学习情境划分(表3)
表3 学习情境划分
3.2 学习情境描述
学习情境描述(表4)包括学习情境名称、学时、学习目标、学习内容、教学准备和教学建议、工具与媒体、学生已有基础、教师所需执教能力要求。
表4 学习情境描述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4.学习领域课程实施建议
4.1 教材编写建议
4.1.1 必须依据本课程标准编写教材。
4.1.2 教材应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的课程设计思路。
4.1.3 教材以完成任务的典型活动项目来驱动,通过录像、实际案例、情境模拟和课后拓展作业等多种手段,根据施工员职业工作过程的工作顺序和所需知识的深度及广度来组织编写,使学生在各种教学活动任务中树立质量、安全、责任意识。
4.1.4 教材应突出实用性、开放性和职业定向性,应避免把职业能力简单理解为纯粹的技能操作,同时要具有前瞻性,应将本专业领域的发展趋势及实际施工过程中应遵循的新规范、施工员和建造师的职业资格标准及时纳入其中。
4.1.5 教材应以学生为本,文字表述要简明扼要,内容展现应图文并茂、突出重点,重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1.6 教材中的活动设计要具有可操作性。
4.2 教学建议
4.2.1 应加强对学生实际职业能力的培养,强化基于工作过程的案例教学和项目教学,注重以任务引领型项目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在完成项目活动中了解装饰装修工程施工在装饰工程中所起的作用。
4.2.2 应以学生为本,注重“教”与“学”的互动,通过识读装饰装修施工图等实践项目活动,由教师提出要求并示范,组织学生进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训练读图、制图会审、人机料的计划编制、抄平放线等能力,从而掌握本课程特有的专业能力。
4.2.3 应注意职业情境的创设,以多媒体、录像、校内教学型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动态示教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职业能力。
4.2.4 教师必须重视实践、更新观念、走工学结合的道路,探索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教育新模式,为学生提供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积极引领学生提升职业素养,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4.3 教学评价建议
4.3.1 突出过程评价,结合课堂提问、实作测试、课后作业、任务考核等手段,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考核,并注重平时考核。
4.3.2 强调目标评价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方式的改变。
4.3.3 强调课程结束后的综合评价,结合一个实际施工工程的识图、施工图会审、人机料的计划编制、抄平放线等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注重考核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在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3.4 在教学中分任务模块评分,课程结束时进行综合模块考核。
各任务模块可参照表5进行评价。
表5 各任务模块的评价
说明:
(1)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各类作业情况进行的评价;总结性评价是在教学模块结束时,对学生整体技能情况的评价。若模块考核中同时采用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建议采用6∶4的方式记分。
(2)本课程按百分制考评,60分为合格。
4.4 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4.4.1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录像、光盘等多媒体课件,通过搭建多维、动态、活跃、自主的课程训练平台,使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调动。
4.4.2 注意仿真软件的开发利用,如“模拟识图”、“模拟施工”、“在线答疑”、“模块考核”等,让学生置身于网络学习平台中,积极自主地完成该课程的学习,为提高学生的施工员岗位的基本职业能力提供有效途径。
4.4.3 搭建产学合作平台,充分利用本行业的企业资源,满足学生参观、实训和半年以上顶岗实习的需要,并在合作中适时关注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和教学内容的调整。
4.4.4 积极利用电子书籍、电子期刊、数字图书馆、校园网、各大网站等网络资源,使教学内容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通过职业指导教师的指导或辅导,使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拓展成为可能。
5.附录
教参资料:
[1]吴健.装饰构造[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2]吕令毅,徐宁著.点连接式玻璃幕墙的分析、设计、施工[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3]周英才.建筑装饰构造[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4]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建筑装饰装修构造[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5]教育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编审委员会.建筑装饰构造[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6]高职高专建筑装饰技术专业系列教材编审委员会.建筑装饰构造[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7]刘建荣.建筑构造(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8]冯美宇.建筑装饰装修构造[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9]舒秋华.房屋建筑学[M].2版.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10]冯美宇.房屋建筑学[M].2版.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