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的环境表现有助于整幅作品的氛围提升,是建筑形体的补充和外延。建筑环境包围承托着建筑,作为配景描绘的对象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可根据建筑功能、表现地域、特定氛围等因素选择性的予以运用。
1.天空
随着四季的更替,天空会呈现不同的表情。一般情况下,天空总是湛蓝的,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种蓝色常是偏暖的湖蓝或钴蓝。勾画天空一般采用上深下浅,上冷下暖的色彩,以保证具有曲面形的苍穹感,避免产生竖面天幕的舞台效果。云朵多变的天空可以烘托外形简单的建筑形体(见图4-7右下图), 而外形复杂的建筑宜衬以单纯的天空(见图4-7右上图).这样有助于突出主体,对云天的描绘要把握整体,注意云朵的轮廓处理,应有虚实变化,明度对比不宜过大,以免喧宾夺主。一般先用湿画法薄涂,后用稍厚的云色强化虚实层次(见图4-7左上图)。
图4-7 天空的表现
2.水面
没有风浪的水面呈现出倒影,绝对静止的水面是较少有的,倒影经常受微风的影响,或扭曲变形,或受片片带状涟漪的干扰,或在边界杂以点点天光的反映(见图4-8)。
图4-8 水面的表现
3.植物
作为配景表现的主要植物是高大的树木,大片的草坪,低矮的灌木等,树木主要分为阔叶树木和针叶树木。树的造形有其内在规律,树的支干因树种不同而有不同特点,但其共同特点是枝干的分杈越分越细,树枝不仅左右出杈,而且还要前后出杈。枝杆相互穿插,前后交叠,常用深浅两色以示前后层次。树干不宜过分挺直,要苍劲有力并有适度曲折,画出节疤断枝,树枝应疏密有致。树干在明处色浅,树枝在树荫处色深。为了增加光影效果,可在受光树干上画深色树叶落影,落影应反映出树干的圆柱形体态,故呈曲线形。不同树种的特征都反映在树冠的外形上,抓住了外形特征就找到了画树的要领。树冠犹如一把撑开的伞,呈球面形。根据不同的受光方向应分出受光及背光面,有时还能看见树冠底部的内侧暗面。树冠铺色应依其生长方向做放射状运笔,并留出自然的空隙。背景是浅色的天空,空隙呈浅色点;背景是后部树荫,其空隙呈深色点。空隙不宜均匀布置,应相对集中,其形状、大小也应显示变化。配景树的作用是为了突出建筑和美化画面,因此既要有立体感,又要弱化其体积和层次。处理好配景树与建筑的相互关系至关重要(见图4-9)。
图4-9 树的表现与构图
4.地面
地面材料主要包括沥青、铺石和方砖等。城市的街道都是以沥青铺设的,这种材料表面颗粒较粗,颜色深、重,有厚实感。铺石是室外广场铺装的主要材料,要注意分格线的透视关系必须正确,特别是前后分格线的透视一旦有了错误,后部的地面就会向上翘起,从而破坏地面平坦舒展的效果。地面的明暗和色相应根据画面上天空、建筑、地面三者的总体关系来确定。地面因不同的材质而分别有不同的表现方法。一般铺地或沥青地面可画上洒水后的倒影效果,倒影宜虚不宜实,被水平线段适度的打断,并画上车撤线,以有别于镜面或水面效果(见图4-10~图4-12)。
图4-10 地面的表现效果
图4-11 地面的表现步骤
人工地面的表现
人工地面的画法,一般可分为三个步骤,如图4-11所示。
(a) 先水平。在地面下方1/3处,用重色作水平向带状阴影,阴影外形要简单而有变化,并作近暖远冷的退晕。后涂受光地面色。
(b) 后垂直。地面倒影应与其上景物相对应,倒影层次应减少,只倒景物的亮部。受光地面上的倒影可用略浅于地面色覆盖,而延伸至阴影中的倒影则用略浅于阴影色覆盖(应深于受光地面)。水平向的阴影和垂直向的倒影须保持精确的连贯性,才能产生色彩淋漓的透明效果。
(c) 再水平。为了避免产生呆滞感,受光地面用地面色画不等距的水平线,以打断垂直倒影。阴影中用重色或浅色拉水平长线,水平线应以长尺为靠尺(忌用三角板),才能表现出舒展流畅的效果。
草坪的表现
草坪的质感与人工地面不同,应表现出斑驳如茵的效果。
(a) 先用重色做出暗部及近处落影,落影形状视构图需要而定,并有近暖远冷的退晕。
(b) 受光部用浅色作近暖远冷退晕变化。
(c) 用水平向断续不等的点、线作质感处理,分2~3个明度层次,近实远虚,并作出草坪的厚度。
图4-12 草坪表现步骤
5.人物与交通工具
人物的聚散、动态、年龄、性别和他们的职业特征、装束等因素的不同搭配能突显主题,点睛画意。人物要根据建筑性质、气候、民族传统等选择描绘。画人物应以画面整体感为重,不必过分拘泥于每个人形态的完整,但动态描画须与建筑功能相符,以烘托主题气氛;人物动态应适度,不宜过大以免喧宾夺主。人物的布置应有远近、疏密的变化,色彩搭配可适当应用高纯度色,以达到点睛醒目的作用。车辆是现代工业发展的重要标志,是表现图中重要的配景,绘制时最好利用槽尺描绘。首先描绘车体基本颜色,第一遍不要画的太厚,用色满铺。然后把车窗、轮胎、整车投影等较重部位用干画法一次完成,不需加太多颜色搭配,注意素描关系的合理。之后再描绘车体漆面。在腰线、车门、车头等转折处稍作刻画,用色稍厚,用笔利落、肯定,注意形式美感,这样有利于描绘出工业产品的独特质感。人、车和其他配景的视平线须与主体建筑同步,方能统一在同一透视空间之中(见图4-13)。
图4-13 人物和车辆的表现
本章未署名的插图取材于章又新教授的作品集
本图选自《最新透视图技法》一书
图4-14 小色稿推敲(水粉) 章又新 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