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2 网络体系结构
若两台计算机或者网络设备之间要进行数据交换,首先必须进行通信连接,而通信网络互联需要参照一定的规范标准。在数据通信中,由于计算机型号不同、终端类型各异,加之线路类型、连接方式、同步方式、通信方式等的不同,就需要实施国际标准,力争实现包括硬件接口、信息编码制度、报文格式、传输命令、差错控制等的统一。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了开放系统互连(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OSI)参考模型,OSI是实现各个网络之间互通的一个标准化理想模型,是网络互连的理论基础。
OSI参考模型把网络协议从逻辑上分为7个功能层,包括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如图5-3所示。OSI参考模型描述了通过网络传递信息所必须完成的工作,即当数据通过网络传输时,在发射端必须自上而下地通过OSI模型的每一层,并在每一层上都需要附加一些信息;然后,在物理层的两个端点进行通信;在接收端,接收数据时则自下而上将这些附加信息逐层移除。
图5-3 OSI参考模型
(1)物理层
物理层对物理线路进行数字化,以便透明地传送比特流。“透明”是指上层交给的数据流不会被过滤掉或屏蔽掉,能够原封不动地传送到接收端。例如,在模拟电话线路上进行数据传输,需要使用调制解调器。发送端的调制解调器将数字信号进行调制后发送到模拟线路上,接收端的调制解调器将模拟信号进行解调后恢复出数字信号。调制解调器属于物理层,其对计算机的接口通常为典型的物理层接口标准,即RS-232标准。
(2)数据链路层
数据链路层将数据封装进一个帧中,使得信息可以在相邻节点之间无差错地传送。数据帧中包括必要的同步信息、差错控制信息和流量控制信息等。接收方若发现帧中有错,将通知发射方重发该帧。
(3)网络层
网络层在网络“端-端”之间传送分组数据,并实现通信子网中的路由选择、拥塞控制、计费信息管理等功能。网络层服务可以分为面向连接服务和无连接服务。常见的网络层协议包括X.25、网际协议(IP)等。
(4)传输层
传输层负责纠正传输差错,为用户提供可靠的传输服务。它提供端到端的差错恢复和流量控制。传输层只存在于用户计算机,网络交换机中则没有。传输层协议与网络层服务质量相关,若网络层服务质量较高(如虚电路服务),则传输层协议较为简单;若网络层服务质量较低(如数据报服务),则传输层协议就较为复杂。常见的传输层协议包括传输控制协议(TCP)、用户数据报协议(UDP)等。
(5)会话层
会话层管理和协调两个计算机之间的信息交互,提供建立和使用连接的方法,如选择工作方式(单工或双工);进行通信任务的分解以便于重传;同步(当传输层连接出现故障时,只需从同步点进行重传而不必从头开始)。在会话层中,一个连接称为一个“会话”。会话层按照在应用进程之间约定的原则,建立、监视计算机之间的会话连接,提供进程间通信的控制结构。
(6)表示层
表示层解决用户信息的语法表示问题。它采用软件应用可以理解的格式来表示信息,完成数据格式的转换,从而可以提供一个标准的应用接口和公共的通信服务。表示层提供的服务包括加密、压缩和转换格式。表示层在每个包中增加了一个字段,用来说明对包中的信息进行了何种处理,如是否对数据进行了压缩,如果是,还需要说明采用了哪种压缩方法,以便接收端可以正确地解压缩。表示层保证了收发双方能看见相同格式的信息。
(7)应用层
应用层是OSI参考模型的最高层,为应用进程提供通信接口,直接为网络用户或应用程序提供各类网络服务,如电子邮件、文件传输等。它为应用进程访问网络提供了一个窗口。应用层可以处理一般的网络接入、流量控制、差错恢复和文件传输。应用层协议提供完成特定网络服务功能所需的各种应用协议,如文件传输协议(FTP)、简单邮件传输协议(SMTP)和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等。
上述七层协议中,第一层到第三层在端节点实现,称为上层协议,是在低层协议提供的端到端连接的基础上,生成用户服务和一些附加功能;第四层,即传输层,是底层与上层之间的过渡层,它屏蔽通信子网的差异,向用户提供恒定的通信界面;第五层到第七层为低层协议,又称为通信子网,其作用是保证系统之间跨过网络的可靠信息传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