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方法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方法

时间:2024-10-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与建筑、电气等专业密切相关,与总体设计紧密结合,要求同步设计分项实施。目前,绝大部分新建工程采用增强型设计等级,为语音点和数据点互换奠定基础。综合布线系统的水平布线采用星形拓扑结构,从楼层配线架跳线板到信息座是一对一的连接,水平线缆可采用三类、五类、超五类、六类UTP。对于用户有高速率终端要求的综合型布线系统,可采用“光纤到桌面”的解决方案。墙插暗盒、地插盒均应给出牌号。

2.4.2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方法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与建筑电气等专业密切相关,与总体设计紧密结合,要求同步设计分项实施。其设计的原则是“总体规划,合理布局;优化方案,符合标准;选配适当,布线到位”。设计时要编制设计说明,给出施工平面图、系统图、大样图以及设备器材单等设计文件。

1)布局设计

在进行建筑总体设计时,对电信基础设施应考虑设备间、楼层配线间、电缆井、进线口等问题。

(1)设备间的理想位置是在干线综合体的中间,这样可以减小干线电缆的长度,避免无谓增加电缆长度,影响设计方案的经济性。

(2)楼层配线间又称管理间,是安放楼层配线架IDF的弱电间,在大厦中,通常每层一间,每层的位置应设在一条铅垂线上,便于敷设干线电缆。

(3)楼层配线间应设在距本层各信息插座75~90m的范围内,否则应采用双通道或多通道干线设计。

(4)楼层配线间应在建筑结构上预留层板过线洞,或预埋过线套管,套管尺寸可选直径10cm的塑料管或钢管,以便穿干线电缆。

(5)建筑物通信电缆入口设计,要和城市通信部门取得联系,确定进线口的位置和引入电缆方案,可以选择地下室入口、埋入式入口和架空式入口。

2)工作区设计

工作区应能支持电话机、数据终端、微型计算机、监视及控制等设备的设置和安装。

(1)工作区由用户计算机、电话分机、数据点、语音点组成,安装有信息插座、信息模块;语音点可选用C级信息插座、8位8针信息模块;数据点根据设计等级,可分别选用D级、D+级、E级信息插座,信息模块也是8位8针型。目前,绝大部分新建工程采用增强型设计等级,为语音点和数据点互换奠定基础。甲级设计还设有光纤到桌面。

(2)工作区设计的重点,在于用建筑平面图标出室内信息点的位置。要考虑环境的限制和用户的各种需要。信息点插座有墙插和地插两种。信息座与计算机设备的距离保持在5m范围内。按规范要求,墙插标高应为30cm。

(3)为便于用户计算机的使用,与信息点相配套的地方,应加装电源插座,信息座与电源插座的间距不小于30cm。加装电源插座应与电气专业设计相协调。

3)水平布线设计

综合布线系统的水平布线采用星形拓扑结构,从楼层配线架跳线板到信息座是一对一的连接,水平线缆可采用三类、五类、超五类、六类UTP。对于用户有高速率终端要求的综合型布线系统,可采用“光纤到桌面”的解决方案。具体说明如下:

(1)确定布线方法和线缆走向,画出平面设计施工图。

(2)确定布线方式,是用桥架、线槽、明管安装、暗埋管等要加以明确。

(3)公共走道一般采用桥架布缆,设计人员要给出桥架型号、尺寸,桥架中线缆不应过密,要留有30%的空间。

(4)明敷或暗埋管要给出材质、管径,图上应标明暗埋、明敷代号。墙插暗盒、地插盒均应给出牌号。信息插座应标明是单插还是双插。

(5)对水平布线长度要逐一进行计算,每根布线必须小于90m,大于90m的设计是不合格的。

(6)现代楼宇不仅有较多的电话语音点,还有较多的计算机数据点,当要求语音点与数据点可以互换以增加系统灵活性时,应以级别最高的为准,敷设统一的UTP线缆。

4)管理间布线设计

许多智能楼宇在设计时都考虑在每一楼层都设立一个管理间,用来管理该层的信息点。管理间通常安装有机柜、集线器或交换机、RJ45配线架、语音点S110交连硬件、光纤配线架、稳压电源等设备和部件。如果信息点多、安装的设备多,就应该考虑用一个房间来放置;倘若信息点少,没有很多的设备,就没有必要单独设立一个管理间,可选用墙上型机柜来处理配线问题。

(1)管理部分的交连硬件包括配线架(又称电缆跳线架)、跳线、连接块和线路标记牌等部分。跳线架有A型、P型两种,A型适用于用户不经常对楼层的线路进行修改、移位或重组的情况,有100对和300对两种;P型适用于用户需经常对楼层的线路进行修改和重组的情况,有300对和900对两种。

(2)数据点的线缆是通过RJ45配线架进行管理的,RJ45配线架有24口和48口等,设计时应根据信息点的多少配备RJ45配线架。

(3)语音点的线缆是通过110型交连硬件进行管理的,110型接线块是阻燃的模制塑料件,上面装若干齿形条,足够用于端接25对线,110型接线块插件正面从左到右均有色标,以区分各条输入线,将这些线放入齿形的槽缝里,再与配线架结合,利用专用工具(如788J12工具),就可以把连线冲压到110接线块上。在设计时,如果线对总数超过6 000,则使用110A交连硬件;假如线对总数少于6 000,则可使用110A或110P交连硬件。

5)垂直干线设计

垂直干线的任务是通过在建筑物内部的竖井(弱电井)或管道放置传输电缆,把各个楼层管理间的信号传送到设备间,再传送到终端接口,最后通往外部网络。它既要满足当前的需要,又要适应今后的发展。

(1)垂直干线所采用的传输介质为大对数电缆或光缆。在确定干线所需的电缆总对数之前,必须确定电缆中语音和数据信号的共享原则。对于基本型,每个工作区可选定2对非屏蔽双绞线;对于增强型,每个工作区可选定3对非屏蔽双绞线;对于综合型,每个工作区可选用1对非屏蔽双绞线和0.2芯光纤。

(2)根据设计规范要求,对于高速计算机网络,宜采用光纤作为干线传输介质,每48个信息插座配置2芯光纤;对于电话或低速计算机网络;宜采用大对数双绞电缆作为干线传输介质,可按信息插座所需线对的25%配置垂直干线电缆,以留适当备用量。

(3)选择干线电缆路由的原则是:最短、最安全、最经济。敷设方法有电缆管道井法、竖向桥架法、穿管敷设法等。当干线布线距离超过最大距离(电缆500m、光缆2 000m)时,应使用有源设备,如集线器、中继器网桥等。

6)设备间布线设计

设备间是综合布线设备、网络设备集中安装的场所,也是日常管理设备的地方。在设备间内通常安装有进线系统、主配线架、公共设备、电气保护装置,此外,还有程控交换机、服务器、网络交换机、防火墙、路由器、稳压及不间断电源等设备。

(1)设备间的硬件设置,基本上与管理间相同。它由光缆、铜芯电缆、配线架(跳线架)、跳线、引线架等组成,但其规模比管理间要大。由于它是综合布线集中汇总的地方,其设施更加完备,还加装有接地、防雷、防过压、防过流等电气保护设备,而且这些设备同电信进线、交换机、主机设备配合安装与综合布线配合设计。

(2)设备间的缆线繁多,常以色标来区分。“绿色”为网络接口的进线侧,表示电话局线路;“紫色”为网络接口的设备侧;“黄色”为交换机的用户引出线;“白色”为干线电缆、建筑群电缆;“蓝色”为设备间至工作站、用户终端线路;“橙色”为来自多路复用器的线路。

(3)设备间的位置应设在干线综合体的中间区域,尽可能靠近建筑物电缆引入区和网络接口处。设备间的设计要搞好系统优化,合理配置设备;要贯彻国标对机房设计的各项要求,做到防火、防水、防电磁通、防震、防雷、防鼠及防虫;满足温度、湿度、洁净度和室内空气流通度的要求;重视UPS电池组对楼板承压的要求,设计承重不低于500kg/m2

7)建筑群布线设计

建筑群布线的目的是把多个智能楼宇的通信和网络系统连接成一体,以适应相邻或不相邻建筑间的语音、数据、图像等信息沟通的要求,它广泛应用于学校、机关大院、工厂企业等大规模建筑群。

(1)建筑群布线设计时首先要深入了解敷设现场的情况和特点,了解障碍物的位置,确定主电缆和备用电缆的路由,设计建筑物的电缆入口;进而选择所需电缆的类型、规格,确定电缆布线的方法和方案,计算每种方案所需的材料及劳务成本;最后,通过比较,选择最经济、最实用的设计方案。

(2)建筑群布线的方法可采用架空布线、直埋布线、管道布线、地下巷道布线等多种方式。缆线的种类有光缆和铜缆两种。

(3)架空布线采用电杆支撑电缆于建筑物之间,可采用自支撑电缆,也可用钢丝绳悬挂。从电杆至建筑物的架空进线距离以不超过30m为宜,建筑物的入口孔径一般为50mm,建筑物外墙应设U形钢管保护套。

(4)直埋布线是把电缆直接埋于地下,除了穿过基础墙部分的电缆有管道保护外,其余部分均无管道保护。由于直埋布线不影响环境空间的美化,是优于架空的一种方法。直埋电缆的埋入深度通常应大于60cm,且要在地面做好标志以防误损及有利于日后维修。

(5)管道布线是通过管道和入孔组成的地下系统进行布线。由于管道是由具有足够机械强度的耐腐材料制成,因此可对电缆提供较好的保护。管道布线要与电力管道隔开,即以至少7.62cm混凝土结构或以30.48cm的压实土层相隔,以避免干扰。

(6)如果建筑物间有现成的地下巷道,可利用这些巷道布缆。利用巷道布缆要把电缆安装在尽可能高的地方,并与热水管保持足够的距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