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社会保障制度的兴起和发展历程

社会保障制度的兴起和发展历程

时间:2023-03-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这是社会保障制度兴起的直接根源。这客观上为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提供了思想基础。1918年苏俄人民委员会批准劳动者社会保障条例。至此,社会保障制度完成了其初步成型阶段,开始走向新历程。
社会保障制度的兴起和发展历程_现代实用社会学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兴起和发展历程

(一)社会保障制度兴起的历史条件

社会保障是社会相互救助美好品德的体现,也是人类谋求生存和发展、实现自我保护的需要。社会保障制度就其来源来说,源于人类自我保护、人与人相互依赖的一种潜意识和本能,而它的兴起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

1.工业革命引发社会问题

19世纪初欧洲工业革命过程中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了大量社会问题。首先,产业革命改变了产业结构,使大量的人口由农村流入城市。流入城市的农民在摆脱了土地羁绊的同时失去了土地原先提供给他们的基本生活保障,沦为机器的奴隶。他们的劳动条件极其恶劣。由于雇佣大量的妇女和童工,工伤事故和职业病激增,对因事故、疾病而丧失劳动能力的工人,资本家不提供任何保障,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无以为继。其次,产业革命导致阶级矛盾日益尖锐。早期遭受残酷剥削与压迫的工人只知道通过捣毁机器、焚烧厂房来表示抗议。到19世纪30年代,工人开始秘密结社,举行罢工运动,形成了强大的政治力量,动摇了资本主义制度。出于稳定社会和维持劳动力简单再生产的需要,统治阶级不得不考虑保障社会化问题。这是社会保障制度兴起的直接根源。

2.政治斗争推动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

从19世纪初到19世纪70年代,欧洲工人阶级经历了一次从“自在”到“自为”的质变,政治觉悟迅速提高,政治力量不断壮大,迫使统治阶级作出一些让步,工人的劳动条件得到了改善。19世纪70年代以后,工人阶级争取政治民主权利的斗争不断加强,部分城市工人获得选举权。他们利用获得的政治权利在议会和政界发出呼声,迫使政府实行改革。为争取选票,统治者开始把改善人民生活列入施政目标,以适应阶级关系的变化。各政党相继提出各种社会改革方案,承认“财富分配极其不均的罪恶”,承认国家应负担救济贫困的责任。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工人阶级的政治斗争不断高涨,建立了自己的政党,如英国的工党以费边的渐进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把解决社会贫困,保证充分就业纳入它的纲领。工人阶级的政治斗争更加明确地提出要求改善自己的经济条件和政治地位的目标,从而推动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

3.人道主义为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提供了思想基础

任何国家都有自己传统的社会伦理道德观念,其中助弱济贫是观念上及实践中的共性,如希腊政府从公元前560年起,对伤残的退伍军人及其遗属发放抚恤金;对失业者、残疾人给予衣服、食物和津贴;贫穷的病人可以享受医疗救助。希腊和罗马帝国还先后在政府资助下建立了互济会,以解决贫穷人的医疗和丧葬急需。中国古代的许多朝代都对老弱病贫或鳏寡孤独给予必要的物质帮助,其形式多种多样,宗族设立的公产、义田和义仓,也有“居养院”、“普济堂”、“育婴堂”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

在资本主义社会,人道主义是同弱肉强食、损人利己的思想和行为相对抗的思想武器。欧洲早期的慈善事业都受人道主义思想的影响,欧洲各派社会主义思想也带有强烈的人道主义观念,把以强凌弱、以少欺众视为不合理,主张加以改变。“自由、平等、博爱”这些带有鲜明的人道主义色彩的口号,当年由资产阶级提出,作为向封建主义斗争的旗帜,受到平民百姓的拥护。而当资产阶级残酷剥削压榨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时,又成为被剥削者维护自身利益、稳定社会的重要手段之一。这客观上为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提供了思想基础。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

社会保障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其渊源可追溯到人类历史上的宗族、宗教的慈善行为和统治阶级的赈济措施。但是,若以国家立法行为作为社会保障制度萌芽的标志,则始于1601年英国的伊丽莎白济贫法,其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1.萌芽阶段(15世纪末~19世纪70年代)

这一阶段正值人类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过渡的时期。15世纪末的英国开始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通过野蛮的暴力方式,残酷地对农民的土地进行剥夺,强使他们背井离乡,涌入城市,因此在英国出现了大批流浪者,酿成严重的社会问题。社会动荡不安,贫困成了经济发展的绊脚石。封建王朝协同资产阶级,一面“驯服”这些无业游民,使大批被剥夺土地的农民沦为机器的奴隶,一面又使用“安抚”手段,开始实行所谓的“济贫政策”。在这种背景下,英国政府于1601年制定并颁布了伊丽莎白济贫法。济贫法授权教区向居民和房地产所有者征收济贫税,用以救济无力谋生者,并设立贫民习艺所组织有劳动能力的贫民就业以换取维持生存的消费资料。虽然这些措施是统治阶级为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其统治的一种手段,但也应看到这毕竟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立法确定的社会救济法,也是由国家管理社会保障事业的开端,其政策、措施成为社会保障制度的雏形。

2.成型阶段(19世纪80年代~20世纪20年代)

19世纪70~80年代,欧洲一些国家如法国和德国继英国之后,完成了产业革命,资本主义的商品经济趋向发达,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也更加错综复杂而日趋尖锐。187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以及工人运动所带来的对各国资产阶级统治基础的猛烈冲击,一方面推动着资本主义走向衰落,另一方面又促使资产阶级利用手中的政权,竭力强化其统治。德意志帝国的俾斯麦政权抛出的“鞭子加糖果”的策略,就是这种背景下的产物。作为“糖果”策略,1883~1889年间,德国首相俾斯麦相继颁布了疾病保险法(1883)、工伤事故保险法(1884)和老年残疾保险法(1889),以此来稳定工人们的生活,缓和工人阶级的不满情绪,从而也标志着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诞生。此后欧洲各国相继通过社会保障立法,英国于1908年通过国民年金法;1911年通过失业保险法和国民健康法。法国于1910年通过老年人年金保险法。瑞典于1913年通过老年和残疾年金保险法。丹麦于1891年通过国民年金法;1916年通过工伤事故保险法。1918年苏俄人民委员会批准劳动者社会保障条例。此外,奥地利、挪威、荷兰和意大利等国也先后通过各种单项的社会保险法。至此,社会保障制度完成了其初步成型阶段,开始走向新历程。

3.发展阶段(20世纪30~60年代)

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席卷全球,资本主义社会一片萧条景象,企业大量破产,失业、半失业人数剧增。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国家干预经济以提高有效需求,并通过刺激需求来解决失业问题,缓解资本主义社会危机的主张,其得到普遍响应。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后,实行了一系列新政,作为其中的一个方面,1934年成立了经济保障委员会,以研究给予生活贫困者经济保障的具体政策。翌年,该委员会向国会提交了《经济保障法》草案,国会审议时将其改为《社会保障法》,于1935年8月通过。该法的颁布和实施成为社会保障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标志。它不仅使社会保障在美洲得到普遍实行,而且增加了国家对社会保障干预的力度。此后,阿根廷、墨西哥、巴拿马等国也先后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欧洲各国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保障立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保障制度推广到亚、非、拉国家。中国于1952年颁布了《劳动保险条例》,而日本也于1961年实现了“全民皆保险”的目标。西方国家在经济发展基础上,建立了以全体社会成员为对象的社会福利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日益完善,成为从摇篮到坟墓无所不保的制度体系。

4.改革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

20世纪70年代,第一次世界石油危机爆发,致使整个世界经济发展停滞不前。由此各国的失业率急剧上升,支撑着失业保险的社会保障支出成了财政的沉重包袱,使国家和企业的负担过重,引发财政危机。与此同时,人口结构的老龄化,又加重了社会保障的负担。面对着经济衰退、社会保障经费出现巨额赤字、“高福利”政策难以为继的局势,西方许多国家走上了社会保障的改革之路。1979年英国率先改革社会保障制度。随后,欧洲“福利国家”以及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继调整了社会保障政策。其主要措施是:提高社会保障税率,增加社会保障的财政收入;通过提高退休年龄、削减保障项目、降低保障标准等手段减少社会保障经费的支出,以求达到收支平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