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砖混结构房屋构造
砖混结构房屋构造的显著特点,是在墙体的转角处、纵横墙相交处、楼梯间、跨度大于5m的墙体等处设置构造柱。在楼层板面以下设置圈梁,从而保证了砖混结构房屋的整体稳定性。
(一)砖混结构房屋的主要组成
砖混结构房屋一般由基础、砖混结构墙体、混凝土梁板楼面、混凝土梁板屋面、楼梯、门窗、阳台等主要部分组成。
1.基础
砖混结构房屋基础一般为条形基础。2~3层砖混结构房屋可以用毛石基础,也可以用砖基础;4层及以上的房屋一般用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
砖基础是用烧结普通砖和/或水泥砂浆砌筑而成。砖的强度等级应不低于MU10,砂浆强度等级应不低于M5。
砖基础有条形基础和独立基础。条形基础一般设在砖墙下,独立基础一般设在砖柱下。
普通砖基础由墙基和大放脚两部分组成。墙基与墙身同厚,大放脚即墙基下面的扩大部分,有等高式和间隔式两种。等高式大放脚是两皮一收,每收一次两边各收进1/4砖长;间隔式大放脚是两皮一收与一皮一收相间隔,每收一次两边各收进1/4砖长。
大放脚的底宽应根据设计而定。大放脚各皮的宽度应为半砖长的整倍数(包括灰缝)。
在大放脚下面为基础垫层,垫层一般用灰土、碎砖三合土或混凝土等。
在墙基顶面应设防潮层,防潮层宜用1∶2.5(质量比)水泥砂浆加适量防水剂铺设,其厚度一般为20mm,位置在底层室内地面以下60mm处。
2.墙体
砖混结构房屋的墙体一般用普通砖砌筑,厚度大多为24墙,也有37墙,北方地区甚至有49墙。
为增加房屋的整体稳定,一般在房屋的转角处、纵横墙相交处、楼梯间等部位设置构造柱,当单面墙体长度达到5m时,一般也加设构造柱。
在每层房屋的楼板处往往设置圈梁。当单面墙体高度达到4m时,一般加设构造梁。
3.梁板楼面
砖混结构房屋的载荷传递系统是:作用在楼面上的载荷通过梁板传递到墙上,通过房屋基础传递到地基上,墙体、梁板在载荷传递过程中都起着重要作用。
砖混结构房屋的梁板大多为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在农房建设中也有采用预制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砖混结构房屋整体性好,有利于抗震设防。
4.屋面
不管是坡屋面还是平屋面,现浇钢筋混凝土屋面无论是抗震设防还是屋面防水都值得提倡。
出于屋面排水的需要,屋面必须找坡。设计图上往往表明采用结构找坡或采用建筑找坡。当设计采用结构找坡时,必须在结构施工时采取措施,可以考虑在砌筑时就进行找坡,也可以考虑在梁板施工时进行找坡。当设计采用建筑找坡时,则在结构施工时不予考虑,而在施工屋面保温层时采取措施。
5.楼梯
砖混结构房屋一般都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板式楼梯。
6.门窗
砖混结构房屋的门窗有木制品、金属制品、塑料制品多种材料。其安装方法以后塞口法居多。
7.阳台
阳台都是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一般和楼层梁板浇筑成整体。
(二)砖砌体房屋抗震构造措施
1.圈梁、构造柱的设置和构造要求
在多层砖混结构房屋中,墙体常常不是孤立的,它的四周一般均与左右垂直墙体及上下楼板层或屋顶相互联系以增加墙体的稳定性。当墙身由于承受集中载荷、开洞和考虑地震的影响,使砖混结构房屋整体性、稳定性降低时,必须设置圈梁和构造柱来加强。在砖混结构的房屋中,应按要求设置钢筋混凝土圈梁和构造柱。
(1)圈梁
圈梁又称腰箍,是沿外墙四周及部分内横墙设置的连续封闭的梁。其作用是提高建筑物的空间刚度及整体性,增强墙体的稳定性,减少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的墙身开裂。对于防震地区,利用圈梁加固墙身更加必要。
1)圈梁的设置。
圈梁的设置与房屋的高度、层数、地基状况和地震烈度有关,见表3-7。
圈梁的位置与数量有关。当只设一道时应在屋盖附近;增设时应与预制板设在同一标高处或紧靠板底,必要时圈梁可兼作过梁。
表3-7 砖房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设置要求
2)附加圈梁的设置。
图3-57 附加圈梁的设置
圈梁连续地设在同一水平面上,并形成封闭状。当圈梁被门窗过梁截断时,应在洞口上面增设相同截面的附加圈梁。附加圈梁与圈梁的搭接长度不应小于其垂直间距的二倍,且不得小于1m(见图3-57)。
3)圈梁的尺寸。
圈梁的宽度宜与墙厚相同,圈梁的截面高度不应小于120mm。
4)圈梁的配筋要求,见表3-8。
表3-8 圈梁的配筋要求
(2)构造柱
圈梁是在水平方向将楼板和墙体箍住,构造柱则是从竖向加强层与层间墙体的连接。构造柱和圈梁共同形成空间骨架,以增强房屋的整体刚度,提高墙体抵抗变形的能力,做到裂而不倒。
1)构造柱的设置。
在砖混结构的房屋中,应按表3-9的要求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对医院、教学楼等横墙较少的房屋,外廊式和单面走廊式的多层房屋,应根据房屋增加一层后的层数执行。
表3-9 砖墙构造柱的设置部位
2)构造柱的尺寸和钢筋配置(见图3-58)。
构造柱的截面不应小于240mm×180mm,一般为240mm×240mm。纵向钢筋宜采用4φ12筋,间距不宜大于250mm,且在柱上下端适当加密;设防烈度为7度、房屋超过6层时或设防烈度为8度、房屋超过5层时或设防烈度为9度时,构造柱纵向钢筋宜采用4φ12,箍筋间距不宜大于200mm。
图3-58 钢筋混凝土构造柱
3)构造柱的基础处理。
构造柱可不单独设置基础,但应伸入室外地面以下500mm,或锚固于浅于500mm的基础圈梁之内。
4)构造柱与墙、圈梁的连接。
构造柱与墙连接处应砌成马牙槎,并应沿墙高每隔500mm设2φ6拉结筋,且每边伸入墙内不宜小于1m。
构造柱与圈梁连接处,构造柱的纵筋应穿过圈梁,保证构造柱纵筋上下贯通。
5)构造柱的施工要求。
构造柱施工时必须先砌墙,随着墙体的上升而逐段现浇钢筋混凝土构造柱。
2.楼、屋盖的构造要求
1)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或屋面板伸进纵、横墙内的长度,均不应小于120mm。
图3-59 预制板与墙的拉结
2)当板的跨度大于4.8m并与外墙平行时,靠外墙的预制板侧边应与墙或圈梁拉结,见图3-59。
3)在房屋端部大房间的楼盖处,地震烈度为8度时房屋的屋盖和地震烈度为9度时房屋的楼盖、屋盖处,当圈梁设在板底时,钢筋混凝土预制板应相互拉结,并应与梁、墙或圈梁拉结。
3.墙体的构造要求
地震烈度为7度时长度大于7.2m的大房间及地震烈度为8度和地震烈度为9度时外墙转角及内外墙交接处,应沿墙高每隔500mm配置2φ6拉结钢筋,并每边伸入墙内不宜小于1m(见图3-60)。后砌的非承重砖墙应沿墙高每隔500mm配置2φ6钢筋与承重墙拉结,每边伸入墙内不宜小于0.5m。地震烈度为8度和地震烈度为9度时长度大于5.1m的后砌非承重隔墙的墙顶,尚应与楼板或梁拉结。
图3-60 内外墙交接处的构造柱与墙的拉结
4.楼梯间的构造要求
1)地震烈度为8度和9度时,顶层楼梯间横墙和外墙应沿墙高每隔500 mm配置2φ6通长钢筋;9度时其他各层楼梯间墙体应在休息平台或楼层半高处设置60mm厚的钢筋混凝土带或配筋砖带,其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7.5,纵向钢筋不应少于2φ10。
2)地震烈度为8度和9度时,楼梯间及门厅内墙阳角处的大梁支撑长度不应小于500mm,并应与圈梁连接。
3)装配式楼梯段应与平台板的梁可靠连接;不应采用墙中悬挑式踏步或踏步竖肋插入墙体的楼梯,不应采用无筋砖砌拦板。
4)突出屋顶的楼、电梯间,构造柱应伸到顶部,并与顶部圈梁连接,内外墙交接处应沿墙高每隔500mm配置2φ6拉结钢筋,且每边伸入墙内不应小于1m。
5.加强措施的设置
横墙较少的砖混结构中,房屋总高度和层数接近或达到一定的规定限值,应采取的加强措施。
1)房屋的最大开间尺寸不宜大于6.6m。
2)同一结构单元内横墙错位数量不宜超过横墙总数的1/3,且连续错位不宜多于两道;错位的墙体交接处均应增设构造柱,且楼、屋面板应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板。
3)横墙和内纵墙上洞口的宽度不宜大于1.5m;外纵墙上洞口的宽度不宜大于2.1m或开间尺寸的一半;且内外墙上洞口位置不应影响内外纵墙与横墙的整体连接。
4)所有纵横墙均应在楼、屋盖标高处设置加强的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圈梁的截面高度不宜小于150mm,上下纵筋各不应少于3φ10,箍筋不小于φ6,间距不大于300mm。
5)所有纵横墙交接处及横墙的中部,均应增设满足下列要求的构造柱;在横墙内的柱距不宜大于层高,在纵墙内的柱距不宜大于4.2m,最小截面尺寸不宜小于240mm×240mm,配筋应符合表3-10的要求。
表3-10 增设构造柱的纵筋和箍筋设置要求
6)同一结构单元的楼、屋面板应设置在同一标高处。
7)房屋底层和顶层的窗台标高处,宜设置沿纵横墙通长的水平现浇钢筋混凝土带;其截面高度不小于60mm,宽度不小于240mm,纵向钢筋不少于3φ6。
6.其他构造要求
1)门窗洞口处不应采用无筋砖过梁;过梁支撑长度,6~8度时不应小于240mm,9度时不应小于360mm。
2)预制阳台应与圈梁和楼板的现浇板带可靠连接。
3)后砌的非承重砌体隔墙应符合轻质、均匀对称布置和主体结构有可靠的柔性连接,不得采用嵌砌砌体墙。
4)同一结构单元的基础(或桩承台),宜采用同一类型的基础,底面宜埋置在同一标高上,否则应增设基础圈梁并应按1∶2的台阶逐步放坡。
(三)砖混结构房屋的细部构造
1.外墙的细部构造
墙体的细部构造包括勒脚、防潮层、散水、明沟、门窗过梁、窗台、圈梁和构造柱等。
(1)勒脚
外墙与室外地面结合部位的构造做法称勒脚。
1)勒脚的作用。
一是保护墙脚不受外界雨、雪的侵蚀;二是加固墙身,防止各种机械碰撞;三是对建筑物的立面处理产生一定的效果。
2)勒脚的高度。
主要取决于防止地面水上溅和室内地潮的影响,并适当考虑立面造型的要求,常与室内地面齐平。有时,为了考虑立面处理的需要,也可将勒脚做到与第一层窗台齐平。
3)勒脚的构造做法。
勒脚的构造做法常有以下几种(见图3-61)。
图3-61 勒脚构造
(a)抹水泥砂浆或水刷石;(b)墙体加厚并抹灰;(c)镶砌石材;(d)石材砌筑
①抹20~30mm厚水泥砂浆或做水刷石。
②选用既防水又坚实的天然石材砌筑。
③镶贴天然石材等防水和耐久材料。
④将墙体加厚60~120mm,再抹水泥砂浆或做水刷石。
(2)墙身防潮层
图3-62 墙身防潮层构造
墙身水平防潮层应设置在室外地面以上,底层室内地面以下60mm处;当底层内墙两侧房间室内地面有高差时,水平防潮层应设置两道,分别为两侧地面以下60mm,并在两道防潮层之间较高地面一侧加设一道竖向防潮层(见图3-62)。防潮层应连续设置,不得间断。
1)墙身防潮层的作用。
防止地下潮气及地表积水对墙体的侵蚀而设置连续的水平阻水层。
2)墙身防潮层的构造做法。
水平防潮层的构造做法常有以下几种。
①油毡防潮层。
在防潮层部位抹20mm厚水泥砂浆找平层,找平层上干铺一层油毡或实铺油毡(一毡二油)。由于破坏了墙的整体性,不能用于地震区。
②砂浆防潮层。
在防潮层部位抹25mm厚1∶2或1∶2.5水泥砂浆,加入占水泥用量3%~5%的防水剂。
③细石混凝土防潮层。
在防潮层部位采用60mm厚与墙等宽的细石混凝土带,内配3φ6或3φ8钢筋。
(3)散水
把外墙四周的排水坡称为散水。
1)作用。
把由屋面下泻的无组织雨水排至墙脚以外,使墙基不受雨水的侵蚀。
2)宽度和坡度。
散水坡度一般为3%~5%,宽一般不小于600mm,当屋顶有出檐时,其宽度较出檐大150~200mm。
3)构造做法。
散水可用混凝土、砖、块石等材料。当散水材料采用混凝土时,散水每隔612m应设伸缩缝,伸缩缝及散水与外墙接缝处,均应用热沥青填充(其构造做法见图3-63)。
图3-63 散水构造
(4)明沟
把外墙四周或散水四周的排水沟称为明沟(或阳沟)。
1)作用。
将屋面雨水有组织地导向集水井,排入地下排水道。
2)坡度。
明沟纵向坡度不小于1%。
3)构造做法。
明沟可用混凝土、砖、块石等材料砌筑,通常用混凝土浇筑成宽180mm、深150mm的沟槽,外抹水泥砂浆。
(5)门窗过梁
门窗过梁是指门窗洞口上的横梁,其作用是支撑洞口上砌体的重量和搁置在洞口砌体上的梁、板传来的载荷,并将这些载荷传递给墙体。
过梁的种类较多,目前常用的有砖砌平拱过梁、钢筋砖过梁和钢筋混凝土过梁三类。
1)砖砌平拱过梁。
砖砌平拱过梁又称平碹,是我国砖石工程中的一种传统做法,它是用砖立砌或侧砌成对称于中心而倾向两边的拱(见图3-64)。
图3-64 砖砌平拱
①构造做法。
A.砌筑。砖立砌或侧砌。
B.伸入长度。两端伸入墙内20~30mm。
C.灰缝。灰缝上宽下窄,最宽不大于20mm,最窄不小于5mm。
D.起拱。中部砖块提高约为跨度的1/100,待受力下陷后恰成水平。
②跨度和高度。
砖砌平拱过梁的跨度一般为1.5m以下,过梁的高度不应小于240mm。
③注意事项。
A.砖砌平拱过梁的洞口两侧均应有一定宽度的砌体,以承受拱传来的水平推力。
B.砖砌平拱过梁不得用于有较大振动载荷或地基可能产生不均匀沉陷的房屋。
2)钢筋砖过梁。
钢筋砖过梁是在砖缝内配置钢筋的砖平砌过梁(见图3-65)。
图3-65 钢筋砖过梁
①构造做法。
A.砌筑。
过梁底的第一皮砖以丁砌为宜,用不低于M5的砂浆砌筑。
B.钢筋。
每120mm一墙厚不少于1φ5的钢筋常放在第一皮砖下的砂浆层内,砂浆厚30mm;钢筋伸入墙内至少240mm,并加弯钩。
②跨度和高度。
钢筋砖过梁的跨度一般为2m以下,过梁的高度不应小于5皮砖,同时不小于洞口跨度的1/5。
3)钢筋混凝土过梁。
当门窗洞口的宽度较大或洞口上出现集中载荷时,常采用钢筋混凝土过梁(见图3-66)。
图3-66 钢筋混凝土过梁
①种类。
钢筋混凝土过梁根据施工方法的不同可分为现浇和预制两种,截面常见的形式有矩形和L形。
②高度和宽度。
梁宽应与墙厚相适应,梁高与砖的皮数相配合,常采用60、120、180、240mm等。
③支撑长度。
过梁两端伸入墙内的长度不应小于240mm。
④图集代码。
过梁的图集代码表示方法,见图3-67。
图3-67 过梁图集代码
(6)窗台
1)作用。
防止雨水沿窗台下的砖缝侵入墙身或透进室内而设置的泻水构件。
2)类型。
窗台按材料的不同有砖砌窗台和预制混凝土窗台之分;按所处的位置不同有外窗台和内窗台之别;按砖砌窗台施工方法不同有平砌和侧砌两种。
3)构造做法(见图3-68)。
图3-68 窗台构造
①窗台宜挑出墙面60mm左右。
②窗台应形成一定的坡度,窗台坡度的形成可用斜砌的砖形成或用抹灰形成。
③混水窗台须抹出滴水槽或滴水斜面。
4)窗台的立面处理。
①腰线。
将几扇窗或所有的窗台线联系在一起处理形成腰线。
②窗套。
将窗台沿窗扇四周挑出形成窗套。
2.砖隔墙的细部构造
砖隔墙按厚度分有1/4砖厚和1/2砖厚隔墙两种。
(1)1/4砖隔墙的细部构造
1/4砖隔墙,一般用于不设门洞或面积较小的部位,如厨房、卫生间之间的隔墙。砌筑砂浆不应低于M5。由于墙身稳定性差,对于面积较大且开设门窗洞口者,须采取加固措施,在水平方向每隔900~1 200mm设C20细石混凝土柱一根,高度方向每隔500mm在墙内砌入2φ4(或1φ6)钢筋,并与两端主墙连接牢固。墙下应设200mm×200mm钢筋混凝土止水带。
(2)1/2砖隔墙的细部构造
1/2砖隔墙,砌筑砂浆一般不应低于M5。当墙高大于3m或墙长大于5m时,应采取加固措施,一般沿高度方向每隔750~1 000mm放1φ6钢筋,并与两端的主墙连接。在隔墙顶部与楼板相接处,为防止楼板由于隔墙顶实过紧而产生负弯矩,常用立砖斜砌,或将隔墙顶部与楼板之间留出约30mm的缝隙,每隔1m用木楔打紧,并以抹灰封口。隔墙设门时,须用预埋铁件或木砖将门框拉结牢固,见图3-69。
图3-69 半砖隔墙构造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